摘要:本文分析了企業集群在發展中所產生的各種擁擠效應對企業集群競爭優勢的不利影響。首先分析了企業集群競爭優勢的源泉——集群內企業間的互動。在此基礎上,我們分析了產品市場擁擠效應、要素市場擁擠效應、環境資源擁擠效應、基礎設施擁擠效應對集群競爭優勢的不利影響,并指出其政策含義。
關鍵詞:競爭優勢; 擁擠效應; 不利影響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7-0161-03
一、 企業集群的競爭優勢:關系的觀點
企業的競爭優勢取決于企業最大化客戶所感知到的其產品的價值與成本之比的能力。客戶所感知到的產品的價值,既取決于產品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又取決于客戶的特定偏好和復雜的社會心理活動。客戶所感知到的產品的成本,既包括購買價格,也包括客戶購買產品而招致的交易費用和一些難以用貨幣度量的心理成本。從產生過程看,企業的競爭優勢,或者產生于企業在保持客戶所感知的企業產品的價值不低于對手企業的產品的價值的前提下,降低客戶所感知到的企業產品的成本的活動,或者產生于企業在保持客戶所感知到的企業產品的成本不高于對手企業的產品成本的前提下,使客戶所感知的企業產品的價值高于對手企業的產品的價值的活動。我們把由前一類活動所產生的企業的競爭優勢稱為企業的成本優勢,而把由后一類活動所產生的企業的競爭優勢稱為企業的差異化優勢。毫無疑問,對于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而言,企業的一切戰略和行動只有在能夠有助于形成企業的成本優勢或差異化優勢時才有意義。在產業經濟學和企業戰略管理理論中,分析企業競爭優勢的文獻主要有兩類:產業結構的觀點和以資源為基礎的觀點。企業競爭優勢的產業結構的觀點的主要代表是邁克爾·波特。這種觀點強調,企業的競爭優勢主要取決于企業所屬行業的有利的特征,如企業相對的談判力和行業進入壁壘等。所以,持這種觀點的許多學者把行業作為分析的單位就不奇怪了。企業競爭優勢的以資源為基礎的觀點的主要代表有Wernerfelt 和Barney等。這種觀點強調,企業在績效方面的差異主要產生于企業在獲取、積累和利用資源方面的異質性而非行業結構,能夠有效獲取、積累和利用戰略資源的企業就可形成相對于對手的競爭優勢。這里的戰略資源主要指同時具有稀缺性、價值性、難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等四大特征的資源。而且,維護企業的以資源為基礎的競爭優勢的機制主要是企業層次上的模仿壁壘,包括資源的產權、因果關系的模糊性、時間壓縮的不經濟和企業資產存量的相互聯結性等。顯然,以資源為基礎的觀點把企業作為分析的單位。
(一) 集群內企業的成本優勢和差異化優勢的共性因素——創新
創新是創造集群中企業的成本優勢和差異化優勢的主要途徑,包括技術創新、生產組織形式的創新、產品創新、原材料或中間投入品的來源的創新和分銷渠道的創新等。有利于集群中企業創新的因素主要有:
1. 企業間知識共享的慣例。集群中的企業在持續的互動中容易發展出知識共享的慣例,也就是使企業間的知識交換制度化的過程。集群中的每個企業所擁有的知識既有編碼的知識,又有隱默性的知識。隱默性的知識通常是企業通過干中學積累起來的、“粘性的”、復雜的和難以模仿的知識。正因為這些特征,隱默性知識更易成為企業可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同樣是因為這些特征,隱默性知識在不同企業間的轉移需要來自不同企業的人員間的面對面的接觸。集群中的各種人際關系網絡無疑為這種重要但非正式的人際互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2. 集群內的互補資源稟賦。每個企業都可能在某種特定類型的資源上具有優勢,但很少有企業能夠同時在各種類型的資源上具有優勢。當眾多企業聚集在某個特定的地理空間形成企業集群時,它們實際上也是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互補資源庫,企業得以通過各種以信任為基礎的關系,從這個資源庫中獲取它們在正式的生產要素市場上難以獲取的資源,其創新也就更容易成功。
3. 有效的治理形式。與相對孤立的企業比較,集群中的企業更多地使用Telser意義上的自我實施的協議。其原因主要有三:⑴利用第三方(如法庭)實施法律合約的成本對于集群中的中小企業而言常常太高,不可行。⑵利用第三方(如法庭)實施法律合約通常會導致企業間合作關系的終止,不宜用。⑶集群中企業在長期互動中發展起來的信任使自我實施的合約具有可行性和適意性。使用自我實施的協議有助于降低集群內的交易費用,理由主要有:⑴回避了簽訂詳細合約時界定細節的締約成本。⑵避免了使用法律合約時的部分監督成本。⑶降低了為應對未預料到的環境變化而對合約進行修訂的成本。⑷自我實施的合約通常也是長期合約,從而避免了許多重新締約的成本。交易費用的降低使集群中的企業能夠快速建立各種合作關系,對集群內的資源進行靈活的重組,這樣的資源重組正是熊彼特意義上的創新的本質。
(二) 集群內企業的差異化優勢的特定因素——企業間的關系專用性投資
經濟學的一個基本道理是沒有經濟租金,經濟主體就沒有熱情去從事經濟活動。要產生經濟租金,就必須進行關系專用性投資,對形成以企業的差異化優勢為基礎的經濟租金而言尤其如此。威廉姆森確認了三類資產專用性:地點的專用性、實物資產的專用性和人力資產的專用性。地點的專用性指本質上不能移動的前后聯結的生產階段在空間上彼此靠近。這顯然有助于降低協調不同企業的經濟活動的成本。實物資產的專用性指使組織過程適應特定交易對象的交易專用性資產投資。這種投資直接地有助于實現產品的差異化優勢。人力資產的專用性指交易者通過長期關系積累的交易專用性的訣竅。這些訣竅有助于交易各方間的有效溝通和提高產品進入市場的速度。更高的產品進入市場的速度在以時間為基礎的競爭中是企業差異化優勢的一種重要來源。但是,對關系專用性投資所產生的準租金的爭奪,有可能使專用性資產的投資者暴露在交易對方敲竹杠的威脅之下。預見到這種情景的投資者可能不愿進行關系專用性投資。集群內企業間的信任有助于克服企業對不公平的租金分配的擔心,使企業愿意進行關系專用性投資。這種專用性投資作為信任和可置信承諾的信號反過來又會促進企業間信任的強化和交易費用的降低。
二、 擁擠效應對集群競爭力的不利影響
(一) 集群產品市場的擁擠效應
集群內企業間競爭的一個顯著特征是“貼近對手的競爭”。每個企業從采購到生產到營銷的全部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是對手可觀察的、可模仿的。這意味著創新企業獲得的超額利潤會因大量對手的快速模仿而迅速減少,直至消失。這種競爭效應對于維持集群內企業的創新動力是不利的。其另一個后果是,集群中不能通過創新獲取利潤的企業,在走投無路時,很可能通過偷工減料、降低產品質量等手段,維持其生存利潤。在買方存在集群品牌忠誠,或買方不能及時發現賣方的機會主義行為的情況下,這種策略對集群中的部分企業有較大的誘惑力。其結果可能是機會主義企業驅逐非機會主義企業。集群產品市場擁擠效應的另一種后果是,集群中企業普遍陷入價格戰中而不能自拔。因為,集群中企業間的相互模仿會使集群內不同企業生產的產品在質量上快速趨同,買者需求的價格彈性因此會不斷提高。當買者的需求富有彈性時,降價以竊取對手的生意這種策略的有效性就會變得明顯。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是降價還是不降價呢?答案是,不管對手是降價還是不降價,每個企業的最佳策略都是降價。當集群中的大多數企業采取降價的策略時,整個集群就會陷入價格戰的囚徒困境中:價格戰導致每個企業受損,但沒有企業能改善自己的處境。要擺脫這種困境,眾多企業間必須相互信任,并采取合作性的、一致的集體行動。
(二) 集群要素市場的擁擠效應
我們完全可以把企業看成一種把一定的投入轉變成一定的產出的動態過程。企業的產出,或者是有形的產品,或者是無形的產品。企業的投入主要有勞動、土地和各種形式的資本等。所以,當眾多中小企業聚集在一個狹窄的地域而形成集群時,必然會形成對各種生產要素的相對巨大的需求,而且,隨著新企業的不斷進入,這種需求還會不斷增大。在供給不能保持同等比例增大的情況下,各種生產要素的價格一般會隨著集群規模的增大而上升,尤其是那些供給缺乏彈性的生產要素,如土地和土地相關的產品如房地產等。在企業的生產效率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生產要素價格的上升將直接地反映在企業生產成本的上升中。要維持企業利潤不降低,其產品價格必須同步上升。在激烈的集群內企業與集群外企業間的市場競爭中,這種要素成本驅動的價格上升,將直接導致集群產品失去市場競爭力。由此引起的一個后果是,集群的市場份額縮小。另一個后果是,集群內的部分企業搬遷到要素價格更低的地方進行生產。集群內企業對要素成本驅動的產品成本上升的另一種可能的適應性反應是,壓低工人的工資。在工人跨地區流動的經濟成本、心里成本和機會成本保持不變甚至上升的情況下,工資的相對下降可能導致工人流失到集群之外的地方就業。即使工人不流失,他們的工作熱情也會流失。因為,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結論是,沒有經濟租金,就沒有熱情。當工資的降低縮小了工人獲得的租金,甚至把其租金變成負租金時,工人對工作的熱情和他們對企業的忠誠也隨之一起毀掉了。所以,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途是,企業通過降低成本的創新,或提高買者感知到的產品價值的創新,克服集群要素市場擁擠所產生的不利影響。
(三) 集群環境資源的擁擠效應
集群中企業的生產活動往往會產生大小不同的負環境外部性,這些外部性長期累積的結果必然是集群內人類生活的自然環境質量不斷惡化,如空氣中有害物含量不斷提高,清潔河流逐漸變成了令人窒息的污水溝,悅目的自然景色永遠地消失了,而代之以單調的廠房,等等。這種情況在發展中國家的企業集群中尤其嚴重。其直接的后果是降低了整個集群對勞動者的吸引力。因為,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河流、悅目的自然景色等都是高收入彈性的物品,人們對這些東西的需求會隨著他們的收入的增長快速地增大。這種現象在具有高人力資本價值的勞動者身上非常明顯。
(四) 集群基礎設施的擁擠效應
盡管基礎設施對地方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的定量分析還是一個未解決的和有爭議的問題,而且,基礎設施的投資回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針對私人投資的公共政策,一個可觀察的事實是,成功的企業集群往往都有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研究基礎設施投資的許多文獻表明,基礎設施的投資不僅會促進經濟增長,還有助于緩解貧困和實現環境的可持續性。集群相關的基礎設施包括物質性的基礎設施和信息性的基礎設施兩大類。集群相關的物質性的基礎設施主要有供水、供電、供(煤)氣、交通、電話、英特網等系統和中小學學校、醫院、公園等設施。這些基礎設施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在未達到其臨界點時,其消費往往具有正網絡外部性,此時,每個使用者的效用會隨著其他使用者人數的增加而增大。但是,當達到其臨界點時,其消費就會表現為負網絡外部性,此時,每個使用者的效用會隨著其他使用者人數的增加而減少。供水、供電、供(煤)氣、交通、電話、英特網等系統的擁擠,或者會直接提高企業的生產成本,尤其是在地方社區分區停電、停水和交通堵塞等情況下,或者會直接降低企業及時地對市場變化作出正確反應的能力。所有這些無疑會降低整個集群的競爭力。企業家的社會基礎設施是組織的群體層次上的互動方面,它存在于符號和互動中,而非存在于個體中或事物中,主要包括象征性的多樣性(symbolic diversity)、資源的動員(resource mobilization)和關系網絡(C.B.Flora和J.L.Flora)。象征性的多樣性實際上是集體的或共同體層次上的包容性而非排他性,其基本特征有四:⑴寬容爭執。在有企業家的社會基礎設施的集群內,意見分歧不會變成道德問題,而是被看成看世界的不同方式;人們可以相互不同意,但仍相互尊重。⑵政治的去個人化(depersonalization of politics)。在有企業家的社會基礎設施的集群內,不同意不會被看成出于邪惡的本性。⑶關注進步而非輸贏。⑷開放的共同體邊界。在有企業家的社會基礎設施的集群內,“我們”越來越多,“他們”越來越少。資源的動員指集群中的企業能夠為了共同利益而動員私人資源,共同承擔風險,采取集體行動。有企業家的社會基礎設施的集群的關系網絡,包括水平網絡和縱向網絡,其主要功能是促進資源和信息的集群內流動。我們想強調的是保護知識產權的資源的擁擠效應。其表現是,給定保護知識產權的資源,集群內企業數量的增大導致對企業知識產權的保護減弱。這對于知識和技術密集性的企業集群危害極大。因為,知識產權是知識和技術密集性的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基石,其一個突出的特征是外溢性非常高,很容易被對手企業快速模仿和競爭性地加以利用,使知識產權的創造者難以通過知識產權的市場應用實現滿意的投資回報率。
企業集群的可持續的競爭優勢,無論是其成本優勢,還是其差異化優勢,主要產生于由集群內組織間積極的互動所推動的創新。然而,在企業集群發展中所產生的各種集群擁擠效應,如產品市場擁擠效應、要素市場擁擠效應、環境資源擁擠效應和基礎設施擁擠效應等,都會以某種方式對集群競爭力產生不利影響。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來緩解這些不利影響,如幫助集群內企業提高其創新能力,引導它們從零和性質的價格競爭轉向正和性質的差異化競爭;放棄以低價土地吸引企業進入集群的政策,或實行區別對待的政策,鼓勵產品附加價值高的企業進入集群;嚴格環保標準,或實行以市場為基礎的環境政策,緩解環境資源擁擠效應對集群競爭力的不利影響;通過政府、企業和個人多方參加的戰略聯盟,改善集群物質性基礎設施供給狀況;隨著企業集群從勞動力密集的集群轉變成技能密集和技術密集的企業集群,地方政府進行基礎設施投資的重點應當從物質性基礎設施的投資轉向信息性基礎設施的投資,尤其是要加強對創新企業的知識產權的保護。
參考文獻:
[1]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2]李新春.企業家協調與企業集群[J].南開管理評論,2002,(3).
[3]奧利弗·E·威廉姆森.資本主義經濟制度[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4]Amit,R.and Schoemaker,P.1993,“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5]Barney,J.B.1991,“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Management.
[6]Jeffrey H. Dyer,1997,“Effective inter-firm collaboration: How firms minimize transaction costs and maximize transaction valu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8(7).
[7]Jeffrey H. Dyer and Harbir Singh,1998,“The relational view: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3(4).
[8]C.B. Flora and J.L.Flora,1993,“Entrepreneurial social infrastructure:a necessary ingredient,”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9]Garud, R. and S. Kotha,1994,“Using the brain as a metaphor to model flexible production systems,”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4).
[10]Klein, B. et al.1978,“Vertical integration, appropriable rents,and the competitive contracting process,”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1]Telser,J.G.1980,“A theory of self-enforcing agreements,”Journal of Business.
[12]Wernerfelt,B.,1984,“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5(2).
責任編輯 李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