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鄧小平文化觀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以其哲學視野把握社會主義文化的特質,從社會結構的整體性出發闡述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并通過對文化內在結構諸要素的深入分析,揭示社會主義文化構成的核心內容和社會主義文化持續發展的基礎工程,突出強調在全社會樹立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明確要求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在鄧小平文化觀指導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推進現代化建設。
關鍵詞:鄧小平; 文化觀; 哲學底蘊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7-0000-03
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的整合。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僅要搞好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而且也要搞好文化建設。鄧小平文化觀的一大特點,是從社會整體結構和文化自身構成兩個層面把握社會主義文化的特質和文化建設的發展方向。一方面,鄧小平把文化放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格局中進行考察,從整體看部分,凸顯文化的社會主義規定性以及文化在社會主義整體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鄧小平深入研究文化自身的內在結構,論證不同文化形式的個性特征、具體功能,揭示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意義。鄧小平的文化觀,具有深厚的哲學底蘊,不僅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行動指南,而且是研習辯證法的生動教材。
一、 文化社會功能的整體效應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在研究社會結構時,強調社會是由經濟、政治、文化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從社會的構成來說,文化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是社會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就文明形態而言,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相對應,是社會整體文明的一個重要方面。文化包括精華和糟粕兩個方面,而社會主義文化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具有統一性。毛澤東曾經說過:“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經濟”。[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反映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對經濟和政治的發展起巨大促進作用。文化作為社會主義建設整體結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經濟的發展、民主的健全、法制的完善和社會的穩定都是至關重要的?;谖幕鐣δ艿恼w效應,鄧小平理論從優化社會整體結構出發,明確強調只有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只有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關于文化建設對于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對于物質文明建設和政治文明建設具有極端重要性的思想,顯示了其文化社會功能觀的全局視野。
改革開放一開始,鄧小平就從優化社會整體結構的角度強調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協調發展,即“兩個文明”一起抓。1979年鄧小平在第四次文代會的祝詞中明確指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2] 在1980年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又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3]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兩大成果,是社會物質生產和物質生活、精神生產和精神生活的結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雖然不同于物質與精神的關系,即不能用本體論的視野以第一性還是第二性的標準來進行衡量,但物質與精神的相互依存關系則適應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互為目的、互為條件。在社會主義社會,物質文明為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物質條件和技術基礎,精神文明又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不可分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基本保證。
任何一個社會的發展,都是在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中實現的,都必然表現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歷史性躍遷。所不同的是,有些社會推進“兩個文明”的進步是基于社會主體的自覺,而有些社會則并非如此。社會主義社會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高級形態。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應該有繁榮的經濟,也應該有繁榮的文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實踐證明,一定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時,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對于經濟建設、物質文明建設又具有重要作用。鄧小平針對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向全黨同志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重大問題:“不加強精神文明的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光靠物質條件,我們的革命和建設都不可能勝利?!盵4] 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資源的開發,而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資源的開發,離不開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隨著經濟建設、物質文明建設的發展,人民群眾在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對文化生活也有了進一步的要求,如果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不能適應這種新形勢和新要求,就會出現社會生活結構的嚴重不協調。正如江澤民在十五大報告中所說:“面對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和綜合國力劇烈競爭,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面對小康社會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全黨必須從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和民族振興的高度,充分認識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文化建設,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只有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全面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增強民族凝聚力,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這也就是說,只有加強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才能優化社會主義社會的整體結構,促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全面進步。
二、 文化自身結構的核心內容
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觀點,整體的聯系是有層次的,而不同層次的事物在整體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又是各不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不僅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共同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整體結構,而且其自身也具有結構性特征。就內容而言,精神文明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學教育兩個基本方面。鄧小平指出:“所謂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學、文化(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產主義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紀律,革命的立場和原則,人與人的同志式關系,等等?!盵5] 精神文明兩個方面的內容是相互聯系的,然而,當我們深入考究其內在關系時,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則是其核心內容?;诖?,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就是使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協調發展,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尤其是要加強理想教育。
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的理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核心內容。理想規定著社會主義文化的前進方向,引導著社會主義文化健康發展。鄧小平指出:“現在中國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其中我們最強調的,是有理想。根據我長期從事政治和軍事活動的經驗,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人的團結,要團結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我們過去幾十年艱苦奮斗,就是靠用堅定的信念把人民團結起來,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奮斗。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凝聚力。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一切?!盵6] 理想作為價值目標,規定著人們的行為方向。個體主體需要有理想,一個沒有理想的人,談不上人生追求,就沒有前進方向和發展動力。社會主體同樣需要有理想,一個沒有理想的國家,也談不上富裕和強盛。如果沒有理想,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改革和現代化建設也不可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的理想,不僅是社會主義社會自身發展的精神保障,而且也是社會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區別。從文化結構上看,資本主義社會(主要是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有可能優越于社會主義社會,但它卻不可能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的理想。社會主義社會同資本主義社會相比較,雖然在科學技術和物質文明方面比較落后,但絕不是一切都落后,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的理想和凝聚力就是資本主義社會所不可比擬的??梢?,共產主義理想是社會主義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核心內容。
理想是分層次的。對于共產黨人來說,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然而,共產主義理想的實現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必然經歷若干發展階段,因此,共產主義理想必然通過階段性理想表現出來。正如鄧小平說的那樣:“我們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在不同歷史階段又有代表那個階段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奮斗綱領?!盵7] 在現階段,“理想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8] 歷史的發展是間斷性與非間斷性、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理想的實現也是如此。遠大理想與階段性理想是聯系在一起的。沒有遠大理想,階段性理想就會失去前進方向,而沒有階段性理想,最終理想就沒有現實基礎。在當代中國,沒有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極大熱情和艱苦實踐,空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只能是癡人說夢。作為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理想教育既要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樹立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又要教育廣大人民群眾把理想與現實結合起來,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為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而貢獻力量。
理想的重要性,不但在于它所確定的價值目標指引我們永往直前,而且在于它所提供的精神支撐成為我們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理想既規定價值目標和前進方向,又提供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無論對于個體主體,還是對于集體主體和社會主體,理想都是極端重要的。正因為這樣,中國共產黨人及其所執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無論何時都應講理想。鄧小平指出:共產主義的理想是我們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犧牲就是為了實現這個理想?!拔覀凂R克思主義者過去鬧革命,就是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崇高理想而奮斗?,F在我們搞經濟改革,仍然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年輕一代尤其要懂得這一點?!盵9] 基于理想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的重要意義,針對改革開放過程中的具體實際,鄧小平非常重視對廣大人民尤其是青少年進行的理想教育,指出:“要特別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下兩代,一定要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盵10] 應當看到,在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理想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某些問題,如何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信心,以及對共產黨的信任,是當前和今后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理想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核心問題,只有全體社會成員形成共同的理想,才能形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力。為此,需要堅持不懈地進行理想教育,從而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強大精神動力。
三、 文化持續發展的基礎工程
在鄧小平的理論視野里,“基礎”一詞具有兩種含義:一是本體意義上的基礎,如“經濟是基礎。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帶動教育的發展。”[11]二是功能意義上的基礎。在這里,首先是指文化對于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地位,鄧小平說過,“經濟發展得快一點,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盵12] 其次是科技和教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結構中的基礎地位。文化包括觀念形態的文化、知識形態的文化和制度形態的文化。觀念形態的文化規定文化發展的方向,制度形態的文化規范文化發展的秩序,認知形態的文化奠定文化發展的基礎。如果說理想(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的核心內容的話,那么,科學和教育則是其基礎環節?!昂诵摹焙汀盎A”所表征的是理想與科學和教育在社會主義文化結構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前者突出的是文化結構中的主導性因素,后者強調的是文化結構中的前提性因素。事實上,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中,理想引領文化發展,科學和教育是文化持續發展的基礎工程,并制約著文化發展的整體水平。
鄧小平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對科學技術的重要性要充分認識。環顧世界,科學技術進步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尤其是高科技對社會經濟結構、現代化進程和綜合國力有著巨大的影響。就可比因素來說,一些發達國家走上發達的道路是與其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分不開的,以至于可以說,發展科學技術是任何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所必須遵循的一條基本規律。鄧小平比較過日本、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從中看到了發展科學技術的極端重要性: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我們的國家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要從科技和教育著手。事實上,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已經取得的輝煌成就,靠的是科學技術;我國經濟發展要繼續前進,同樣要靠科學技術;至于21世紀中葉實現現代化后再前進,更是要重視科學技術的自主創新。科技是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沒有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必須把發展科學技術作為基礎工程。
鄧小平說:“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薄白タ萍急仨毻瑫r抓教育?!盵13] 這首先因為,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教育。一個國家科技隊伍的數量和質量,是影響其科技總體水平的重要因素,而充實科技隊伍的數量,提高科技人員的素質,都必須依靠教育。教育不僅培養和造就科技人才,更重要的是對提高國民素質、發揮我國巨大人力資源的優勢至關重要。鄧小平說:“我國的經濟,到建國一百周年時,可能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我們這樣說,根據之一,就是在這段時間里,我們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培養出數以億計的各級各類人才。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盵14] 因此,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過程中,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鄧小平鄭重地告誡全黨:“我們要千方百計,在別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犧牲一點速度,把教育問題解決好?!盵15]無疑,鄧小平的這些論述,對優化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結構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十五大以來,我們黨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系統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大政方針,十分強調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重視受教育者素質的提高,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普及科技知識,引導人們樹立科學精神,掌握科學方法,鼓勵創造發明。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整體推進,我們黨越來越認識到: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基礎,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先導性、基礎性和全局性的作用,要適度超前發展;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增強綜合國力的決定性因素,要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總體跟進,重點突破,提高科技持續創新能力,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這些大政方針的貫徹落實,必將是科學和教育的不斷繁榮,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奠定更堅實的基礎,進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貢獻。
四、 文化產業發展與文化觀
鄧小平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整體推進高度思考文化問題,得出的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的一般結論。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完善與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相一致的主流價值觀,即今天我們強調的核心價值觀,談得多的是政治、經濟、文化之間的關系,這些固然重要,我們認為,在一定文化觀的指導下,發展好文化產業,對于觀念形態的文化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力則更具現實意義。
發展什么樣的文化產業,這固然取決于市場的需要,自有企業家按市場要素優化配置資源,但有市場需求的文化產業不一定就符合鄧小平所倡導的文化觀。所以,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矛盾一定要處理好。當然,再先進的文化理念,如不能通過市場方式加以物化,它所能起到的作用恐怕也要打一個大問號。
學習鄧小平的文化觀,發展文化產業,一定要著眼于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部署,一定要有全球視野。一個大國的崛起,絕不僅僅是物質文明意義上的,在某種程度上講,文化意義上的大國更具意義。大家都知道,歷史上大國的崛起無不伴隨著物質、文化兩個層面的意義。今天的中國,在全世界推廣漢語,大設孔子學院,無不體現戰略家的眼光。我們認為,作為國家的文化產業政策,應該看到這些。引進什么樣的文化產業,作為載體的選擇可以多種多樣,但它所蘊涵的內容選擇需要一大批真正有責任心、有鑒賞力且對民族高度負責的文化產業界人士共同完成。輸出什么樣的文化,考慮的就不僅僅只是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3][5][13]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6][7][8][9][10][11][12][14][15]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責任編輯 王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