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化的新發展使國家利益在生成機制、內容及維護方式和手段等方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國家利益也具有了新的特點。在此背景下,環境安全成為國家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地位和重要性日益凸顯。環境安全事關國家的生存與發展、國家聲譽及我國的政治形象,因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鍵詞:國家利益; 中國; 全球化; 環境安全
中圖分類號:D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7-0000-04
進入21世紀,嚴峻的環境安全問題如同一柄“達摩克利斯劍”威脅著整個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就我國而言,環境安全形勢尤其不容樂觀。由環境安全的特點及其在國家安全體系中的基礎性地位所決定,它對我國國家利益的影響既是宏觀的、整體的,又是具體的與潛在的;并且作為極為關鍵性的因素,對21世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構成重大影響與制約。
一、 冷戰后國家利益的新變化
雖然國家利益是政治生活中使用頻率較高的詞匯,但并無確切定義。大體而言,國家利益是指民族國家追求的主要好處、權利或受益點,反映這個國家全體國民及各種利益集團的需求與興趣。[1]國家利益是經濟、政治、安全、文化等諸方面利益要素的總和,在不同時期國家利益的內容及各要素的地位不盡相同。十幾年前人們在分析國家利益時,幾乎不會涉及環境安全問題。然而,隨著冷戰后全球化的迅猛發展導致國家利益發生重大變化,環境安全在其中的地位和影響日漸上升。
國家利益的變化首先表現在生成機制方面。冷戰時期,包括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在內的理性主義國際關系理論認為,國家利益是先驗的、給定的,主要是由客觀條件所決定的。國家作為理性的“人”,只是在國際社會中通過實踐活動最大限度地實現其既定的國家利益。以漢斯·摩根索為首的現實主義者雖然也承認國內因素一定程度上參與了國家利益的建構,但并沒有全面反映國家利益的來源,尤其是沒有認識到主觀因素對國家利益的影響及國家利益隨時代變化的歷史內涵。冷戰末期迅速發展的建構主義學派則強調國際體系結構對國家利益的影響,其代表人物溫特認為,國際社會中的政治文化、規范、共有觀念等可以改變一個國家的政策行為,進而建構一國的身份和利益。冷戰結束后日益增多的國際機制對國家利益的重大影響證明了建構主義這一觀念的合理性。在借鑒國外學者觀點的基礎上,近年來我國學者也在這方面有所思考。如王逸舟認為,在全球化時代,除了經典現實主義已經論及的那些“先天”的既定因素(國家大小、地理位置、人口等)外,國家利益將更多地決定于一些內生變量和外生變量的增長。所謂“內生變量”,主要指廣義上的社會生產方式和國家政體形態,這些對于制定政府議程和決定國家利益是至關重要的。[2]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社會生產方式不僅包括科技發展及創新程度、經濟增長率及國民生產總值等“硬指標”,還包括“各族群在社會發展中的受益方式和水平、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財富的分配方式”等表示社會進步和社會和諧的“軟指標”。而這些“軟指標”一般由國家的戰略、方針、政策和措施所決定,它們在國家利益形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制定何種戰略、方針又是與人們的主觀認識水平和文化因素是密不可分的,故而王逸舟強調,政府的認識水平是判斷國家利益的重要方面。例如與環境問題較為嚴重的第三世界國家相比,美國的國家安全就不太可能面臨由于環境基礎惡化而造成國家的經濟基礎衰退及由此出現本國政治的不穩定。這是由于美國是冷戰后首先關注環境問題的國家,認為全球性環境問題、對美國具有戰略意義的地區的環境問題、與美國防務有關的環境問題等和美國當前及未來的國家利益息息相關,并形成了完整的環境安全戰略,從而使美國在維護和拓展與環境問題有關的國家利益方面占盡先機。所以,在全球化背景下高度重視觀念、意識在國家利益中地位和作用、糾正以往視國家利益為具體物質利益的片面認識,對于全面拓展國家利益具有重大作用。
從生成機制角度考察,國家利益的“外生的變量”主要指一個國家的外部環境所包含的各種相關成分,如國際和平與沖突的現狀、大國關系和國際組織內的合作氛圍、鄰國和相近區域的經濟基礎及其景氣程度、世界經濟增長的總體狀況等等,總之包括了國家在決定其主要利益時所要考慮的一切外部因素。例如冷戰時期,軍事安全是所有國家最為重要和現實的國家利益,環境問題幾乎沒有列為任何國家的戰略考慮之中。最近十多年,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工業化的迅速普及,日益嚴峻的環境污染、環境退化,成為影響國際關系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成為國家利益的重大相關因素。
在國家利益生成機制發生變化的基礎上,國家利益的內容自然也日益豐富。冷戰時期國家利益主要被視為具體的物質利益,包括國家的自然條件和經濟、軍事實力等。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國家間關系的內容不斷豐富,經濟、科技、環境、信息等都成為國家利益的重要內容。與此同時,當前一些國家在積極追求國家物質利益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國家形象、國家聲譽等“精神性”利益。這種“精神性”利益一般被視為國家的“軟權力”,它既是國家利益本身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國家借此進一步擴展其物質利益的基礎和保障。例如,與冷戰時期單純追求本國軍事安全往往遭到其他國家的懷疑和譴責不同,當今國家維護環境安全不僅僅是出于現實的經濟、政治利益考慮,同時更著眼于環境安全帶來的道義力量上的優勢。在當下,一個享有“環保衛士”美譽的國家往往更容易獲得世界其他國家的尊重和認同。所以,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和國家聲譽成為當下許多國家維護與實現其國家利益的重要途徑與最高追求。
隨著國家利益內容的豐富,實現國家利益的方式、手段也發生了變化。對抗、武力曾經是冷戰時期維護和實現國家利益的主要手段,然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已經使得各國利益相互交織、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不管哪一種相互依存,都有一個共同的后果:它們限制了民族國家在只考慮本國利益的情況下行事的能力?!保?]國家利益延伸到了地區甚至全球,形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使得在國家利益維護方面傳統的“實力博弈”原則已不合時宜。尤其是面對某些嚴峻的全球性問題給國家利益帶來的嚴重威脅,單個國家無能為力,而只能借助國際規范、國家間達成正式協議或條約、積極有效的外交談判和建設性對話、調整內外政策等來謀求自身利益。在這方面,環境安全問題尤顯突出。大家都承認,環境安全既是威脅當今各國利益的重大問題,又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力單獨解決的難題,這就需要國與國之間的環境合作而不是相互敵對。與軍事安全領域相比,單個國家的環境安全利益與國際環境安全利益有著更大的重疊區域,因此單個國家采取增進自身環境安全的措施通常也會促進國際環境安全利益;相應的,損害國際環境安全利益最終將減損自身的環境安全。同時,在環境安全問題面前,傳統的“權力”的地位和作用大打折扣,而新的權力資源——如有效交流的能力、發展和運用國際制度的能力等也許會更為重要。[4]因此,積極參與國際環境安全合作和國際環境機制創建,成為維護國家環境利益的重要途徑。
二、 我國國家利益的新特點
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發展中大國,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政治多極化的時代背景下,國家利益變化除上述內容外還具有一些“與眾不同”之處。在過去相當長時間內,確保國土安全是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利益的主要內容,維護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成為我國對外關系的基本出發點。直到20世紀80年代,在鄧小平的國際政治思想指導下,才開始逐漸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對立,真正從民族國家利益角度出發制定對外戰略和政策。國家利益由不同部分組成,不同內容的國家利益其地位和作用不盡相同。那么在當下及未來相當長時期內,什么是中國的最高國家利益?簡言之,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民族復興作為中華民族最高的國家利益,決定了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中國國家利益的新特點。
一是在國家利益生成機制方面,觀念、意識、制度等文化因素將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有指導中國發展的先進的意識、觀念和制度。事實證明,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黨和國家一系列新的發展戰略和發展觀念(如改革開放、經濟體制改革、“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指導下,國家利益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和深化,為實現民族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是經濟利益成為最重要的國家利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及要求是綜合性的,但經濟實力的壯大是其前提和基礎。作為一個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我國經濟、科技水平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在全球化過程中,我們的經濟發展面臨著不斷超越自己、同時不斷超越綜合國力高于我們的西方發達國家的重要任務,只有如此,才能不斷提高我們的國際競爭力,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經歷幾代人的時間,而復興后大國地位的維持更是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那么,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不但是支撐中國崛起的關鍵,也是維持大國地位的關鍵??沙掷m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因而,如何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直接關系著中華民族的最根本利益。
三是擁有良好的國際聲譽和國際形象成為國家利益的基本內容與追求目標。國家利益不僅是物質上的,也有精神方面的,而精神利益在國家利益欲求方面處于更高的層次。有的學者分析,如果把國家利益比做人類的需求且具有層次性,那么國家的最低需要就是生存(安全),意味著領土完整、主權獨立,沒有外來侵略或威脅;獲得世界各國的承認大體類似于人的歸屬需要;希望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尊重很好理解;而最高層次的目標就是國家的“自我實現”。國家的“自我實現”意味著一個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有重大的影響力。[5]恢復中國在國際體系中的主導地位,獲得國際承認和尊重,為人類發展做出較大貢獻,是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內涵。所以,構建負責任的世界“大國形象”是中國國家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至關重要。所謂世界“大國形象”,是指現時代國際社會中一個大國應該具有的良好精神面貌與政治聲譽。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形象是一個影響國家利益的舉足輕重的變量。國家形象對于實現和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意義在于它既是重要的“軟實力”,又同國家的政治實力、經濟實力、軍事實力之間存在著復雜的互動關系。在國際舞臺上,一個良好的國家形象作為軟權力可以提升國家的國際地位,改善外交環境,增強國家的對外交往力量以及在國際上的發言權和影響力,促進政治目標的實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良好的國家形象可以爭取國際公眾的支持,引導國際輿論。[6]中國作為一個基本制度異于西方國家的大國,在實現民族復興過程中樹立何種國際形象就顯得尤為重要。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中國政府宣布“做國際社會中負責任的大國”,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認可和贊揚。在國際社會中,中國政府一貫認為,作為負責任的大國,謀求本國利益不能損害人類社會的共同利益,不能把本國利益凌駕于世界人民共同的生存和發展利益之上。近年來,中國在環境安全等事關人類共同利益的全球性問題上,本著對國家利益和全人類利益負責的原則,積極參與全球性和地區性的環境事務,包括簽署《京都議定書》在內的一系列國際環境條約。這樣做的結果,是進一步樹立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極為有效地解決或化解了復興過程中必然會存在的阻力和壓力。
四是和平、合作、共同發展成為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方式。冷戰結束后,國際政治多極化趨勢日益發展,歐盟、日、俄等日益成為國際政治舞臺上的重要力量,開始在重大國際事件中堅持自己的立場和觀點,維護自身的利益。盡管美國仍極力構筑一個單極的世界,但國際關系民主化已是不可抗拒的潮流,這為中國國家利益擴展提供了空間。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必須首先成為多極中的一極,這既是實現復興的必要外部保證,也是其基本要求之一。而要成為一極,就必須順應國際政治多極化的潮流。正如中國共產黨的十六大報告所聲明,中國主張維護世界多樣性,提倡國際關系民主化和發展模式多樣化。世界上的各種文明、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應彼此尊重,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在對外事務中中國一再倡導“共同利益”、“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共同合作”、“共同協商”等主張,準確地反映了國際形勢演變的客觀現實和中國外交戰略的新姿態。中國以平等、合作、互信、互利為核心的新安全觀以及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政策、多邊外交政策等充分體現了中國和平、合作、共同發展的外交戰略原則,這不但有效維護了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也符合世界發展潮流和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 環境安全對于實現和維護我國國家利益的重要性
一般認為,安全就是某些利益受到威脅并需要國家加以保護,因而安全利益是國家最重要、最根本的利益。環境問題上升為安全問題,反映的是人類的新需求和國際關系的新變化。[7]站在關注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高度,我們會發現,環境安全問題的實質是人類社會“繼續生存還是自我毀滅”的問題,是一個比國家領土安全更嚴峻的安全問題。[8]同樣在國家層次上,國家環境安全的實質也就是國家生存安全。國家環境安全的直接威脅來自生態環境,而其根源是人類社會自身。只要人類還在發展,環境安全問題就始終存在,國家環境安全是一個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其重要性會不斷提高的安全領域。[9]一旦國家環境安全出現危機,就將直接危及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其遏制和恢復將需要很長的時間,甚至會付出很高的經濟代價和社會代價。另外,一些生態環境的破壞又是難以逆轉、無法修復的。多個文明古國的衰亡就是證明。重大的全球環境安全問題導致的最嚴重后果是全人類的滅亡,當然也是所有國家的滅亡。應該承認,當前環境問題還沒有得到作為“安全”問題應有的重視,其中的重要的原因是環境問題具有安全的“潛在性”,它對國家造成的威脅,需要經歷一個相對長的演化和被識別的過程。這正如諾曼·邁爾斯曾經指出的,“如果世界環境問題像心臟病突發那樣危害我們,我們就會高度重視生態系統并努力使之恢復。相反,環境問題像癌癥那樣靜靜地在暗地里侵害我們肌體,不易察覺,也沒有抵制,直到它們深層的損害非常明顯時才最終爆發出來?!?[10]
國家環境安全不僅是國家生存安全的保證,同時也是國家發展安全的最根本條件,在國家綜合國力競爭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良好的自然條件、豐富的自然資源支持和參與經濟發展,是經濟安全的必要條件;反之,一個生態環境安全問題嚴重的國家,不可能是一個經濟健康持續迅速發展的強國,也就沒有發展安全可言。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正式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1992年里約聯合國環發大會通過的《里約宣言》都認為,環境安全正在成為人類社會持續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自然基礎,但也正威脅著整個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環境安全也是政治穩定、政治安全的基礎。嚴重的環境安全問題不但容易引發社會內部沖突,造成社會動蕩,而且也會招致國際干涉和引發國際對抗。因此,諾曼·邁爾斯在其著作中將“環境安全”稱為“終極安全”。[11]環境安全的特點及其在國家安全中的基礎性地位,決定了它對國家利益的影響既是宏觀的、潛在的,關系到中華民族的興衰存亡;同時對國家利益的影響又是現實的、具體的,事關21世紀我國在經濟、政治、技術和道義方面的全面優勢?!吨袊鴩噎h境安全戰略報告》嚴肅指出,未來15年將是我國生態安全最危險的時期,其危害性不可小視。
作為一個環境大國,中國不但擁有世界五分之一多的人口,而且又正處于經濟迅速增長的時期,因此總體環境質量和穩定性都比較差。由于經濟基礎薄弱,發展水平相對落后,技術水平低,所造成的生態破壞和環境透支狀況日趨嚴重。這對中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制約。一般說來,“環境問題和發展問題存在著一種明顯的競爭關系。環境問題的解決常常需要耗費巨額成本,分散珍貴的發展資源,甚至阻礙經濟的發展。”[12]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每年環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一般占國民經濟總產值1%~9%。2004年,我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5118.2億元,占當年GDP的比例為3.05%。[13]同時為治理污染,國家每年還不得不拿出巨額資金用于環境保護。因此在我國這種矛盾更為突出。另外,還因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導致資源供應緊張,并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突出的表現是水污染加劇、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及農田污染問題的日益嚴重,由此造成這方面資源日益短缺,成為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嚴重障礙。例如據專家估計,隨著用水量增加,我國年缺水量現在60億立方米,2030年將上升到500億立方米,水資源安全問題可能成為阻礙我國經濟發展的大問題。同樣,在國際舞臺上,“環境與貿易”問題已成為影響國家利益的重大問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以保護環境為名而實行的環境壁壘。近幾年來,中國產品屢遭國際貿易中“綠色貿易壁壘”的限制。2003年,我國約有100多億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綠色貿易壁壘”的影響,隨著國際貿易環境技術標準的嚴格和提高,我國面臨的形勢會更為嚴峻。環境安全已成為影響中國發展權利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當然也應該看到,面對這方面的挑戰我們也面臨著重要的發展機遇,即如果我們能以環境保護為契機,加快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同時積極參與國際環境合作,引進環保資金、環保技術以及各類環境項目,大力發展環境保護這種“朝陽產業”,則可以在新一輪的國際競爭中走在前列。
環境安全不僅關系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物質基礎,同時也關系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必需的政治基礎——國內政治穩定以及國際政治影響力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如果說環境安全對物質利益的損害我們可以通過資金、技術的手段加以克服,那么環境安全對我國政治利益的影響則需要我們從國家制度、國家戰略的高度來關注。受國家實力和發展水平的限制,中國目前確實存在嚴峻的環境安全問題。但發達國家很少從中國經濟、技術相對落后的角度客觀地認識中國的環境安全問題,而更多的是以“政治”的眼光來看待它。共產黨作為我們國家的執政黨,在現代化的道路上,我們選擇的是不同于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環境安全是當前擺在我黨面前的一個嚴峻考驗。面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重任務,共產黨能不能有充分的能力和智慧在發展中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的社會主義的制度能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真正解決環境污染對人民切身利益的損害,保證廣大人民群眾的包括環境權在內的各項權力,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是關系到我國政治利益的重大問題。
目前,環境保護已成為各國共識,并日益體現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價值取向。在此背景下,“綠色政治”在各國興起,環境保護成為評價一國國際形象的重要標準,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國際輿論和公眾意識。在我國,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也同樣成為影響國家形象的重要問題。近年來,國外媒體非常關注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所謂“中國環境威脅論”,是冷戰結束后西方國家一種較為普遍的觀點,即將全球環境的繼續惡化與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相聯系,認為中國以犧牲環境換來了經濟增長,是全球環境的威脅。所有這一切,既影響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正確認識,也對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莊嚴宣誓產生抵消作用。所以,在當今環境問題成為世界政治焦點的情況下,制定正確的國家環境安全戰略就顯得極為必要,因為這不但可以解決現實的環境問題,而且可以展示中國在環境問題上對人類利益負責的大國形象,從而增強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發展模式和價值觀念的影響力、吸引力。
再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十分嚴峻的環境安全形勢還對中國推進以建設“和諧世界”為核心的對外戰略產生重大影響。環境污染和資源短缺成為未來可能爆發沖突的潛在根源,松花江污染事件已經為我們敲響了警鐘。2005年松花江污染影響到俄羅斯后,互聯網上對華譴責的聲音急劇增加,甚至重提“中國威脅論”。為此中方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并通過外交方式努力消除事件的政治影響。但此次事件的教訓卻是深刻的。韓國、日本曾多次抱怨我國上空的酸雨飄落到他們的地帶,包括蒙古也說我們的工業廢棄物污染了他們的河流,甚至美國也說其境內的某些污染物來自中國。中國是亞洲河流的發源地,擁有15條重要的國際河流,涉及臨近19個國家,其中15個為接壤國。[14]據專家預測,到2015年中國本身及其南亞和東南亞的周邊國家將急劇增加對水的需求。西藏以及中國與東南亞國家接壤的山區是許多河流的源頭,包括印度河、湄公河、紅河等,跨界合作開發、跨界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跨界污染控制等問題不僅關系到邊境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穩定,而且關系到亞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2006年12月我國船只通過湄公河運送石油,就引起泰國環保組織的擔心和不滿。因此,中國同周邊國家都潛藏著大量的環境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某些問題會更為明顯和突出。妥善解決這些問題,有效避免同其他國家的摩擦和沖突,不但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而且以實際行動表達中國建設和諧世界與堅持和平發展道路的信心和誠意,有利于消除“中國威脅論”,推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王逸舟.中國國家利益再思考[J].中國社會科學,2002,(2):161.
[2]王逸舟.探詢全球主義國際關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06.
[3]梅爾·格托夫.人類關注的全球政治[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12-14.
[4][美]約瑟夫·S.奈.硬權力與軟權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05.
[5]張旺.意識形態與國家利益[J].社會科學,2005,(7):50.
[6]韓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國家形象戰略框架[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6,(1):100.
[7]Andrew Hurrel and Benedict Kingsbury,eds.,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f the Enviroment[M].the United States:Oxford University,1992.
[8]葉文虎,孔青春.環境安全:21世紀人類面臨的根本問題[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1,(3):42-45.
[9]張勇.環境安全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88.
[10][11] [美]諾曼·邁爾斯.最終的安全:政治穩定的環境基礎[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56.
[12]田源.我們期盼綠色GDP[N].解放軍報,2006-9-10.
[13]陸忠偉.非傳統安全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208.
[14]何大明等.中國國際河流[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 張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