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生平三次會晤。一次是1885年在天津會談朝鮮問題,一次是1896年的馬關議和,一次是戊戌政變后的北京會見。天津會談時,伊藤博文告訴李鴻章。中國要進行改革,否則日本會后者居上。1886年日本正式推動“明治維新”李鴻章開始了“洋務運動”。
伊藤博文的“明治維新”是日本吸收西方文化、制度與工藝的一個全面性歷史改革,其重點在于尊君立憲、引進科學、發展產業,建立富國強兵的國家發展戰略。經歷過全盤性仿效中國文化與政治制度做法的日本,對于全面西化的抗拒也就不是很強。根據伊藤博文所擬的政體綱領,明治天皇頒發立憲政體詔書,使明治政府朝著“國家立憲政體”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以后伊藤博文逐步掌握了制憲權,主張采仿德國憲政體制。在赴歐考察憲政歸來后,他出任制度取調局長官兼宮內卿,全面改革政府機構,用內閣制取代太政官制,提高了政府工作職能和辦事效率。伊藤博文按既定目標推行“立憲主義”,日本于1889年頒布了《憲法》,1890年召開了首屆國會會議。
李鴻章在“洋務運動”前期,主張“內須變法”。由于時人對改革的認識和當時清朝的體制所限,漢人提出易制,很顯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于是李鴻章主張改變兵制和科舉這兩個方面。采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技術戰略。然而,體制沒有改變,僅靠技術上的修補,其作用自然有限。于是李鴻章的“洋務運動”除對淮軍等部分清軍配備一些洋槍洋炮,進行一些新式訓練以及后來建立新式水師外,兵制的改革十分有限。中日“甲午戰爭”使當時耗資龐大,號稱世界上最強大的北洋艦隊轉瞬間灰飛煙滅,李鴻章因此明白了“變法度必先易官制”,但又感嘆“中國文守千年,誰能驟更”!
伊藤博文的著眼點是軟實力的引入——政治、憲法、經濟、社會組織、經濟制度、科學精神與方法。因為伊藤博文知道“先立乎其大者遠者”,所以日本的建國、建軍自始即著眼于基本。而李鴻章的“洋務運動”,是深受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觀念所限,只知道西方國家“大炮之精,子彈之細,器械之鮮明,實非中國所能及”,以為“中國但有大炮,輪船兩樣,西人可以斂手”,其結果是海軍毀于中日黃海之戰,陸軍敗于中日朝鮮之戰。
同樣,在企業方面,無論是看近來一路飆升的豐田,或者是看出于對企業文化再造而請美國CEO的索尼,都可以感知日本人對制度改革和文化再造的勇氣。
有人曾問主導諾基亞成功從木材業轉型到通信業的前任CEO奧利拉,諾基亞轉型成功的關鍵是什么,他的回答是管理升級而不是技術升級。中國企業華為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十余年間,由“土狼”迅速成長為“獅子”,皆因2000年那篇《華為的冬天》。任正非請來IBM咨詢,為流程再造投入超過10億元。華為內部在經歷組織架構調整、由一家小公司向一家流程化大公司轉變之時,遇到IT的冬天,華為的增長放緩。但歷經5年,從研發、管理到市場的各個環節的效率都得到大幅提升,對各種市場機會的掌控能力大幅提高,華為也一躍打進歐洲市場,成為世界強者。
由此我們可能看出,什么是企業第一競爭力——就是體制。它不僅可以引進人才、資金、技術為企業輸血,更重要的是它是紅骨髓——能造血。企業體制合理,人才、資金、技術不但能夠引進,而且可以自己培養,這也是會稽山紹興酒有限公司通過種種努力,決定改造成為會稽山紹興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