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軌時期,確定GDP等各個領域的數字是沒有意義的,很少能實現。關鍵是定位好將來上海發展什么不發展什么。”
定格上海發展的“四維空間”
重新站在十字路口的上海,被賦予了新的愿景。
5月24日,習近平出席上海市第九次黨代會,并做了報告——這一天,恰是他履新上海市委書記兩個月,在60天的密集調研后,他第一次有機會把自己的戰略思考呈現出來。
“我們必須把上海未來發展放在中央對上海發展的戰略定位上,放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放在全國發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國家對長江三角洲區域發展的總體部署中來思考和謀劃。”
這四個“放在”,為上海的未來發展定格出一個更為立體的“四維空間”。
上海市委政研室副主任李琪對此深,有感觸:“‘四個放在’是戰略思想也好、講策略操作也好,都有這么一個整體感。”
當然,習近平首先看到的是眼下的“瓶頸和難題”,“現代服務業‘短腿’問題比較突出,自主創新能力總體不夠強,能源、土地資源和環境容量等瓶頸制約日益凸顯……一些制約經濟發展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尚未突破。”
至于突圍的路徑,習近平指點的方向是要抓住“兩個機遇”——世博會和浦東綜合配套改革,以及創造“兩個格局”——提升服務業,加強民營經濟。
上海市委一位智囊團人士表示,從習近平在浙江的經驗看,他喜歡“定位”而不是“定數”。
他說:“轉軌時期,你確定GDP等各個領域的數字是沒有意義的,很少能實現。關鍵是定位好將來上海發展什么不發展什么。”
跳出上海發展上海
習近平對上海經濟藍圖的描繪,與他的一貫理念相關,更是他前期結合上海實際一系列密集調研的結果。
3月30日,習近平在履新后第一次亮相,即率領市委主要領導參觀中共一大會址,提出“堅定信念做好工作”的要求,令人耳目一新。此后,習近平便踏上了密集的調研路線。
“這顯見他對上海的工作迅速進入了角色。”市委的一位智囊說。
在5月25日下午有習近平參加的小組審議會上,身為上海黨代會報告的起草者之一的李琪說:“報告抓住了上海的兩大機遇,世博會和浦東綜合配套改革。”
實際上,自3月31日參觀中共一大會址后,習近平調研的第二站即調研浦東新區,強調“上海有責任繼續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9天后,他又調研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籌備工作。
李琪解釋說:“世博會比較明顯的一點就是提升服務,現代服務業怎么找抓手呢?習書記專門列了一大段來講這個問題,實際上世博會是提升現代服務業能級的一個抓手。”
而浦東綜合配套改革的意義,李琪認為,這實際上是突破體制瓶頸的一個非常好的改革。“所以兩大機遇,一個是針對服務業的瓶頸,浦東主要是針對體制、機制的瓶頸。”
但想建立體制、機制優勢的制高點,上海還應有更大的視野去面對。比如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上合作。
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靖學青表示,之前的長三角區域規劃沒有切中要害。長三角的問題癥結實際上是由地方政府的競爭意識導致的政府主導市場,“長三角需要的是公共服務型政府,我們的政府還停留在考慮本地發展的階段。”
習近平認為,正因為上海獲得了國家層面賦予的世博會、浦東綜合配套改革等政策性資源,所以必須跳出上海發展上海——當年,“跳出浙江發展浙江”,同樣是習近平的一大思路。
只是這一次,習近平要讓上海跳得更遠。
少“定數”更見分量
在習近平超過兩萬字的報告里,用數據確定的目標并不多,這正合他“定位”不“定數”的風格。而那些被定下來的數字,則顯得更見分量。
在“定數”中最被關注的是兩個數據,一個是“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達到50%以上”,另一個是要求在率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方面,“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5%左右”。
“這個比例是合適的,高了就不正常了。”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潘英麗說。此前她連續幾年承接了上海市政府相關決策咨詢課題。
她說,由于長三角內部,在解決區域內產業的梯度分工,貿易、投資和金融的跨地區發展,區域內交通網絡和社會設施的共建和分享等問題上各自為政,使得上海自身發展服務業受到拖累。
“香港的經濟結構里,為什么80%左右是服務業貢獻的?是因為它是為整個亞太的產業服務的。”華東師范大學金融學博士袁宜說,“上海服務全國,首先就應該從服務長三角開始。服務長三角就要在內部進行產業分工,而不是與江浙搶投資。”
“未來五年上海服務業會有很大突破。”潘英麗斷言,“習近平從浙江過來,未來長三角的合作應該會有很大突破,上海就可以在進行產業梯度轉移的同時,提高服務業的比重。”
而保持國資、民資、外資偕同發展的格局,同樣暗合上海將服務業發展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中之重的位置的提升路徑。
習近平對此有清楚的認識,他在24日的報告中明確提出上海要“國資、民資、外資共同推動經濟發展的格局進一步完善,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達到50%以上”。
當天正在西班牙考察的天正集團董事長高天樂聽到這個消息后異常激動,“我們一直等待加入上海國資重組的機會,習書記的這個報告,我們很受鼓舞。”
作為溫州年營業收入超過百億的三大低壓電氣集團之一,高天樂比較熟悉習近平的施政風格——“兩條腿走路”,這是習近平主政民資強,國資、外資弱的浙江時,著力解決的結構性難題。此后,他又進一步提出過“騰籠換鳥”和“鳳凰涅槃”的思路,以破解浙江資源要素瓶頸。
如今,不一樣的經濟格局,體現了一貫的施政邏輯。
國資強,民資弱,這是上海一個不爭的事實。早在7年前就從溫州將總部遷到上海的高天樂抱怨說,在此前上海國資的幾輪重組中,一直無緣參與。而他也只能守著上海總部,到南京參與國企改制,“上海國資的強勢,控制了許多資源,實際上是降低了效率”。
習近平今年4月28日在會見第二屆上海市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時表示,“要親商、興商、安商、富商,要使上海真正成為投資創業寶地”。
話雖不長,但溫暖人心。
事實上從2001年開始,非公有制經濟在上海的經濟格局中,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5月24日,習近平在報告中透露,非公有制經濟比重,已經從2001年的31.8%上升到2006年的44.1%。但由上海市工商業聯合會課題組此前對“上海發展國際化大都市民營經濟”進行的調查發現,上海民營經濟的“國際化”特征缺乏。主要體現在產品的國際化程度,人才結構國際化程度,資本投資國際化程度的不足、缺失等方面。
這一個格局在今后五年,或許有改變。4月28日,習近平還曾說,“要促進民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形成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相得益彰的發展格局。”
他認為,上海民營經濟發展,將積極參與國內外競爭,加大“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力度,在服務長三角、服務長江流域、服務全國大局和走向世界的進程中,為上海率先推進改革開放增添動力和活力。
這一表述在5月24日的報告中進一步得到強化,“切實消除非公有制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努力形成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發展格局。”
上海民主的透明時代
直到24日晚上10點半,高國營還坐在東方網的辦公室里。身為東方網采編中心的總監,他剛剛和同事一起完成第一天的“上海黨代會”網絡直播。
這是5年一度的省市級黨代會第一次以網絡直播的形式展現。尤其是下午的小組討論直播,第一次將非正式的小組討論也在網絡上同步公開。
“后社保案時代”的第一次上海黨代會以網絡的方式亮相,被不少觀察人士視為顯示習近平帶來的上海新政風的跡象之一。
“我們的打字員每分鐘能打300個字,比口播的速度還快,整個直播只比現場滯后2-3分鐘。”24日整個上午,東方網視頻直播了習近平的報告,并同步播發了17條摘要。下午2點,4個直播人員開始圖文直播習近平參加上海市級機關組的小組討論。
這樣的直播對黨代表們顯然也頗有吸引力。休會期間,剛剛發言完畢的代表都圍攏來看直播效果。共青團上海市委書記馬春雷直接掏出自己的U盤,當場拷貝了自己發言的電子版。
黨代表們的博客更是頗具人氣,“列席黨代會”系列博客寫到第二篇的時候,申公無忌在新浪的博客就輕松過了百萬點擊。申公無忌的本名是徐世平,東方網新聞網站主任。從23日開始,這個最有人氣的黨代會博客已經發了第三篇,“我是記者出身,筆閑不住,職業習慣而已。至于寫這一組日志的黨代會隨感,也僅僅是想利用這一生動且能互動的方式,用大量的事實,說明上海的廣大黨員干部的精神面貌是好的,他們對未來上海的發展是有信心的。”徐世平在博客中說。
24日一個上午,東方網還一共發送了8條東方網新聞短信和名為“黨代會特刊”的手機報。
“這也是第一回。”高國營說,在之前的上海兩會和全國兩會期間,一天至多發送2-3條短信新聞,從沒有過這么大的力度。
網絡直播的意義顯然已經超出了新聞范疇。“直播黨代會是黨務公開的重要表現。”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任建明評論說,黨務公開是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這包括了黨務公開的內容和及時程度。
而央視在此前報道中,更直呼東方網的直播為“民主政治的重要進程”。
早在習近平主政浙江期間,浙江在線等網站就全程直播了浙江黨代會和浙江“兩會”的情況,浙江在線還派出記者前往北京直播“兩會”。
履新上海后,習近平在密集調研中考察了中央媒體駐滬機構和上海主要媒體。在媒體負責人座談會上,他強調了對新聞監督“聞過則喜”的態度,對輿論的態度似更為開放。
“這是一個不可逆的起點,未來肯定能看到更為公開的形式。”任建明說,“由于目前公開的都是已定的黨務內容,公眾難有參與的空間。如果未來能將黨內的職務競選等內容一定程度地納入其中,公眾肯定會對更實質的黨務內容產生回應和互動的興趣。”
(摘編自《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