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需要成本的,國有資產流失是國企改革帶來的一個副產品。但并不是說改革就允許國有資產流失,如果是人為流失,那就是犯罪。
2007年6月21日,記者筆下的“國有企業應該怎么賣——湖南金信化工“護廠救亡”事件的調查思考”剛剛殺青,就在第一時間內接到金信化工廠工人們的電話,湖北宜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湖北宜化)以5.3億元人民幣價格受讓湖南金信化工有限公司(下稱金信化工)的全部資產,金信化工歷時三年之久的改制終于畫上了句號。
從一年前,其凈資產由2006年底的0資產被重新評估,以協議價3億元轉讓到現在公開拍賣5.3億,這實在是一個天大的喜訊。
但在過去一年中,金信化工職工所經歷的陣痛與折磨卻無法抹去,這一事件留給我們的思考也只是剛剛開始。
兩個月前《小康》記者到金信化工采訪時,這里的職工們正以討薪為由,為阻止國有資產繼續流失而奔走著。
受讓國企還是賣給民營
金信化工(原名湖南資江氮肥廠),始建于1969年,位于湖南省冷水江市,現有職工5000人,職工家屬1萬余人。曾是一個擁有9.12億總資產的省屬國家大二型企業,近年來,由于原材料上漲以及經營決策失誤等諸多因素,企業連年虧損,幾乎到了破產的邊緣,改制已經成為然趨勢。
2006年,湖南省國資委將金信化工管理權下放至婁底市(冷水江為婁底市所屬縣級市),婁底市政府成為企業改制的責任主體。但在改制形式上,公司職工與管理層之間產生了不同意見,職工要求按照“掛大靠強”的原則選擇一家實力雄厚的國企進行重組,而管理層卻傾向于引進民營戰略投資者(即職工所說的把廠賣給個人),雙方的分歧巨大。
當年3月,由婁底市委、市政府、省國資委和冷水江市政府組成“改制工作指導組”進駐金信化工,同時,金信化工黨政工三家聯席會議決定,由工會組織在全廠職工中民主選舉出6位職工代表,參與企業改制的全過程,并規定改制方案必須提交企業職工代表大會或職工大會審議。
隨著改制工作的不斷推進,職工代表認為管理層在改制過程中存在虛假報損,暗箱操作,人為壓低資產估價,企圖把國有資產賤賣給私人的行為。職工代表對《小康》說,公司領導先是準備以6000萬元的超低價格將公司賣給四川一家民營企業——和邦集團,遭到職工強烈反對后,管理層又欲將公司以零資產、3億元的協議價轉讓給湖北宜化,而中國化工農化總公司、廣西柳化等實力雄厚的國企前來兼并時,卻被管理層以各種手段拒之門外。
由此開始,職工與管理層在改制問題上的爭論升級為公開對抗,部分職工在工廠對面建起“討薪棚”,喊出了“護廠救亡”的口號,要求罷免董事長董紅健、總經理楊任承的領導職務,追查5.7億國有資產流失真相。
國有資產流失成為焦點
從2006年12月13日起,金信化工的部分職工先后七次到婁底市委、湖南省委上訪,并以“討薪棚”為中心,每天聚集于此交流企業改制的進展情況。
“如果不是以討薪的名義,這個工棚根本就堅持不到現在。”金信化工職工石某說,其實,我們討要工資并不是最主要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阻止國有資產繼續流失,反對公司領導在改制過程中的暗箱操作。
金信化工“2002年-2005年主要財務指標和盈虧數”顯示,該公司2003年凈資產為5.776469億元,2004年為4.334479億元,2005年為2.395324億元。金信化工2006年11月公開發表的《改制宣傳手冊》中寫到,“截止2006年9月30日,金信化工實際賬面凈資產為6000萬元左右……按目前每月虧損800萬元的狀況,至年底,企業凈資產將接近于0。”
在1969年參與建廠、現在已是80高齡的原總經濟師周超等老職工看來,5.7億資產在3年的時間內化為烏有,這簡直是不可饒恕的罪過。
“董事長董紅健、總經理楊任承利用種種手段,把這么好的一個企業搞虧了,目的就是通過改制以超低價格把金信化工變成他們自己的企業。”職工們一致把矛頭指向了這兩位公司的最高領導。
不知是不是金信化工職工的“護廠救亡”運動起了作用,2007年4月13日,董事長董紅建、總經理楊任承、黨委書記龔松山被免去職務,目前冷水江市審計局正在對三人進行經濟審計。
重組“流產”之痛
記者來到金信化工辦公樓,辦公樓上也掛著一個白底紅字的橫幅:強烈要求婁底市委市政府順應民意支持資氮與柳化重組合作成功。
“資氮”是職工對金信化工的簡稱,“柳化”是一家實力雄厚,技術領先的國有控股企業的簡稱,金信化工職工的意愿就是能與“柳化”重組,實現“掛大靠強”,為這個具有三十多年歷史的老廠找一個好“娘家”。可是不知為什么,這個愿望始終無法實現,此前曾有一個更好的“娘家”——中國化工農化總公司欲重組金信化工,這對金信化工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因為某些領導搞鬼,調高了資產負債率,中國化工農化總公司無奈地退出了重組。”職工代表很惋惜地告訴《小康》。
2006年6月20日,中國化工農化總公司組織相關專業人員對金信化工進行了調研和審計,結果發現,金信化工的資產負債率由2006年5月31日的58.73%升至80.58%,婁底市國資委的持投股比例由53.67%降為47.64%。由于資產負債率超過了中國化工農化總公司資產負債率不得低70%的最低要求,加之政府持股不足50%,中國化工農化總公司“非常遺憾”地于2006年7月26日回復婁底市國資委:“目前重組金信化工存在著不可逾越的政策和管理障礙,我公司不得不停止推進金信化工的合作重組事宜。”
中國化工農化總公司重組金信化工的流產,成為金信化工職工心中永遠的痛。
企業改制病根何在
記者終于見到金信化工現任董事長羅集中。羅集中原是婁底市國資委巡視員,曾任改制工作指導組副組長,2007年3月7日被任命為金信化工董事長。
“我上任50天瘦了15斤。”羅集中對《小康》說。
金信化工的狀況讓這位新任董事長非常頭痛,“當時賬面上只有2萬元。”他說。
對于“把廠買給誰”的問題,羅集中說,我們從來沒指定過一定要賣給誰,一定不賣給誰,政府也是想盡一切辦法,與中國化工農化總公司、柳化、和邦、美豐都來談過了,沒有談成不是某個領導的問題,職工對此有一些誤解。
在金信化工公司,“誤解”好像經常發生。《小康》記者也被“誤解”了一下。當記者采訪完正要離開的時候,公司某領導帶著幾名保安沖了進來,很生氣地對記者說,“你不能走,你的證件查不到。”
這時候,有很多人使勁地敲門,“你們沒有王法了,敢把記者:關起來,快開門。”
事后記者才知道,記者進入辦公樓后就一直有職工在“暗中保護”。證件終于在網上查到了。
這個小小誤會被消除,但是金信化工5.7億資產流失能說是職工對領導的誤解嗎?幾千名職工與管理層之間的矛盾能用“誤會”來解釋嗎?企業改制的病根到底在哪里?
“中央把好的企業留下,困難的下放到省里,省里又把好的留下,困難的下放到市里,地方不接又不行,接了就是一個燙手的山芋。原來計劃經濟時期的問題都沒有解決好,下放之后改制就更難了,”羅集中說。
在職工們持續了一年的“護廠救亡”運動的壓力下,金信化工國有產權于5月31日正式在婁底市國企改革產權交易中心掛牌轉讓,相對于國資并購過程中的暗箱操作,無疑具有明顯的進步。拍賣的結果也由此前協議價3億元,漲到了現在的5.3億元,其凈資產由2006年底的0資產,重新評估為9927.05萬元。但職工依然擔心,國有產權拍賣之后,之前5.7億國有資產流失的責任就不追究了嗎?
專家點評:
規范程序是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最好武器
呂世杰
國有資產流失,是指國有資產的經營者或管理者因其主觀故意或過失,違反法律、法規、規章或沒有正確履行職責造成國有資產權益的損失。
目前,我國國有資產總額大約為11萬億元,因種種原因造成的國有資產流失,每年達數百億元,這其中大部分屬企業國有資產。
從金信化工在短短的3年內由將近6個億的資產迅速轉交到帳面現金只有2萬元的演變過程中,不難發現里面存在多大的經濟腐敗問題和暗箱操作問題,這種極其明顯的國有資產流失問題,居然沒有得到當地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不能不說是一個十分蹊蹺的問題。這里面是否存在嚴重的關聯交易?是否存在內外勾結、互相利用的關系?如果不是職工自發的發起“護廠”運動,是否就真的以極低的價格變相賣掉了呢?其凈資產在2006年底已經接近于0,到這次掛牌拍賣時怎么又變9927.05萬元了呢?因此,審計部門能否嚴格執法,也將會引起全體職工以及新聞媒體的高度關注。
金信化工國有資產險些全部流失的真正原因在于所有者主體的缺失。表現在國有資產被幾個主要領導者掌控,并非代表民意,缺乏應有的機制進行約束。
過去存在59歲現象問題(就是在退休前狠撈一筆),在企業改制過程中也同樣存在,而且過之而恐不及。很多國有企業高層,或多或少的存在這樣的現象,而幾乎全部掏空企業的也大有人在。金信化工的情況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用最短的時間消化掉全部資產,也是需要膽量的,而這種膽量是建立在監督不健全,或者是濫用職權情況下造成的,是高層管理者喪失依法辦事原則和基本職業道德造成的。這是一種典型的職務犯罪。
國有資產不是個人的,一旦國有資產的主體權被少數人掌握后,只要不是個人的,就會給“貪”者“撈”成個人的,把國有資產轉移到自己手中或者變相的占為己有。如果決策層一開始就能夠按照規范進行經營,能夠按照職工代表大會來決定重大事項,國有資產就不可能一夜之間就化為烏有。另外,地方政府的不作為、地方有關部門的“盲視”,也是造成目前狀況的重要因素。很有可能某些官員喪失了政治意識和思想意識,將個人私情私利建立在關系網上和關聯交易上,對國有資產流失不僅不心疼,而且恐怕自己得到得少,人為加速國有資產的流失成為了必然。更重要的是金信化工內部監督機制不健全,存在財務監督制度不健全、黨支部監督不健全和職工代表大會形同虛設等(起碼在“護廠”事件之前是這樣)。
杜絕類似的現象發生,必須采取綜合治理,首先,企業內部管理要制度化;其次,政府部門監督化;第三,企業高層領導應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覺悟,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把國家利益和群眾利益始終放在第一位。總之,嚴格依法,按照規范的程序辦事,將是解決或減少國有資產流失的最好武器。同時,不得不說的是當地政府的“盲視”,應該予以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