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招標,邀請招標和壟斷行業的招標。往往成了“戰略開發性虛假招標”的手段。國家相關部委能夠共同出臺一部類似于“公共采購法”的法律,是招標商,投標商、招標代理機構的迫切愿望。
搞笑的資質
一個叫“veryman30”的網友發了一個帖子,很苦惱地說:一家科技創新企業,注冊資本500萬,在一些投標活動中,具有技術能力,卻因為沒有相關經典成功案例或者名氣不響,屢屢敗北。
劉軍對這位veryman30的困境表示同情,在他看來,“這位老哥如果是在建筑業,就很好辦了,找個單位掛靠不就結了嘛?!?/p>
劉軍大學一畢業就在建筑界,目前對里面的道道兒十分門兒清,在他看來,借用資質已經是常態,都已經讓他見怪不怪了。
關于資質問題,業內流傳一個笑話,南方某地一低壓配電柜項目招標,不久項目經辦人在資格預審時發現了一件“怪事”,一位供應商代表手持“A電氣制造有限責任公司”的相關證件送審,經審查獲通過,此人尚未離開,又來了一位供應商代表手持“A電氣制造有限責任公司”老總的委托書前來參加預審,這讓項目經辦人不由一怔:“一個公司冒出兩個代表”?結果兩位“代表”皆言自己是真的,并指責對方是“冒牌貨”,就在爭執漸趨白熱化時,又闖進了一位自稱是該公司的代表,并堅持自己才是正宗的代表。項目經辦人通過調查發現,原來該地盛產配電柜,一些做大的配電柜制造企業便不再從事具體的制造業務,而是過著“賣招牌收管理費”的日子,將自己的資質材料讓與他人使用。
《小康》調查“請問遇到資質問題時,您會如何處理”時,71%的人選擇了“使用另一個大公司的資質”。
借用的煩惱
借用資質的另一面則是,很多企業正是在實力具備的情況下,因無法申請到相應資質而不得不借用資質。而這更大一部分發生在異地投標。比如河北一家建筑公司想來北京做工程,但作為北京的公司投標的話,中標的可能性更大,于是他們只能被迫投靠北京的公司,并付給所投靠的北京建筑單位管理費。據劉軍介紹,北京現在的行情基本是8個點,即工程項目總額的8%交給掛靠單位。
當記者問,這樣不是沒有質量保證了嗎?劉軍說,投標時因為項目經理就是北京公司的人員,北京公司會有一定的掌控措施,才不至于砸了北京公司的牌子,工程也要按照北京公司的規范來做,而且一般情況下北京公司會考察掛靠公司的實力。但事實上,由于國內這種掛靠行為太普遍,而且并不是所有企業都能對掛靠單位進行考察,這樣也出現了很多問題。
而有些機構和單位申請資質中遇到了另一重麻煩。北京源樹景觀規劃設計事務所向建設部申請的市政公用行業(風景園林)主導工藝乙級核定5月10日被駁回。
負責人白祖華告訴《小康》記者,他們的申報是經過了初審的,初審通過了,然后是復審,就是在這次建設部的復審忽然給出了他三個不合格的理由:第一,技術負責人個人業績在無相應資質的單位完成,不予認可;第二,主導工藝人員不達標:無符合要求的主導工藝人員(技術職稱達不到要求),個人業績系在無資質的單位完成,不予認可;第三,技術骨干總數不達標:符合專業、職稱要求的人員數量不達標。而事實上他認為自身已經具備這些條件,但就是不知道申報所需要的具體事項,所以沒有在申請資料中提供。
他感覺最大的困難就是,行政機構的人在接受自己給出的一個材料后,只給與一個對還是錯的一個斷語,卻沒有誰能夠告訴他們需要什么,該怎么做,而且他們即使去問,去找,也無從知曉,而只能一次次磨合。比如這一次通不過,然后按照建設部的要求重新改了再次申請。雖然不知道下次又會出現什么樣的未知的內容要提供,但白先生還是對能夠通過審查充滿信心。
泛濫的代理
與大量削尖了腦袋要取得資質的供應商相比,資質的發放在招標代理機構這里又顯得太濫,這幾乎已經成了招標代理界的共識。
目前招標代理機構飛速猛漲,已達5000多家。河北華能招標有限公司劉靈軒認為,現在招標代理的競爭已經非常殘酷,每個省都有上百家,河北省就有二、三百家,河北省一年的項目也沒有多少,形成了招標行業的惡性競爭。
業內人士郭女士對《小康》說,招標代理機構目前可以說是已經太濫,也就是說發放資質太濫,這個數字的最大后果就是造成很多社會性問題,比如招標單位和業主之間的勾結,往往是業主指定哪個就是哪個中標。
天津市發改委稽查辦李國華認為,目前招標很多代理機構問題很多,有些代理公司為了經濟利益,公開為業主單位招標作假。目前很多評標文件明顯排斥部分潛在投標人。甚至于不懂行的人都可以看出評標文件有問題。招標代理機構一方面要自律,另一方面要對招標代理機構進行監督。
郭女士說,現在不僅各部門各個地方有招標公司,就連大型壟斷企業也有自己的招標公司。在這樣的機構下,自然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中標單位不能被外企業所得。
中國采購與招標網朱建元對《小康》記者說,虛假招標在以下幾個領域是重災區:自行招標、邀請招標和壟斷行業的招標。在未來條例中應當重點規范。有些地區和行業為了保護自身利益,為了抵御外來招標機構,成立自己的代理機構,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實際上成了“戰略開發性虛假招標”的工具。
《小康》調查中,“請問招標代理目前的最大問題是什么”,43%的人選擇了“代理機構太多,競爭激烈”,25%的人選擇了“代理機構和招標人勾結,內定中標人”。
糟糕的管理
作為中介機構,招標代理公司一方面要為生存不得不參與惡性競爭,另一方面則需要為了生存而不斷追求各種資質。
前幾年,浙江招標局局長張瑩說,他們已經有近10種資質了,再發展下去,可能要有20種資質。承擔一個項目的招標,要看很多部委的文件,代理機構從業人員都有相當一部分人還糊涂著,到底具有什么樣的資質才可代理什么樣的項目。
五礦國際招標有限公司山東部的總工程師王毅青在接受《小康》采訪時說,現在招標代理的項目最集中在四塊,而這四塊分別為四家部委所負責,其中財政部負責政府采購項目,國家發改委負責中央投資項目,商務部負責國際招標項目,建設部負責工程項目。四部委職責界限很清楚,但是很多大型項目的招標卻有可能涉及到多個部委主管的項目。比如一家中央級化工投資項目,其中廠房、電氣等等設備要在國內招標,而一些主要設備要從國外進口,這樣的一個項目就不是單單具有國家發改委頒發的資質就能進行代理的,往往會出現這樣一種狀況:幾家招標代理機構臨時組成一個聯合體,來完成這次招標。
她希望國家部委能夠一起出臺一個類似于“公共采購法”的法律,這樣,他們就不用各家各家跑,一家一家去申請資質。
這一問題在《招標投標法實施條例》意見征集工作中也是引起很大爭議的一處,很多爭論就是針對執法主體“是集中管理”還是“分散管理”。我國目前招投標采用的是“分散管理”,即各部委各自管理部門內的招標投標。例如,建設部招標一項工程,其執法監管人也是建設部。“集中管理”則是成立專門機構,統籌管理招投標人和市場。
不過王毅青對能夠實現集中管理并不是很樂觀,她說:這只是個理想,很難實現的。她的這種觀點得到了業內人士郭女士的贊同。郭女士認為,從1985年國家招投標制度實施以來,已經形成了這樣的利益格局,近期不可能有大的變化。
“作為招標代理公司,對資質管理的最大期望是什么?”,《小康》調查中,對于這個問題,36%的被調查者選擇“資質能清理一下,各種資質太亂太多,手續太繁雜”,27%則選擇“希望管理機構統一起來,不用多家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