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把目光從中央移向地方時,許多形象生動的樣本躍然紙上。不論是堪稱“政府就是服務提供商”的臺州,還是作為中部農業大市的常德。抑或是被譽為“生態之都”的鄂爾多斯。都屬于政績觀轉變的地方典型。雖然它們有各自的故事,有各自的歷史和藍圖,但三個地方主政者的理念卻是相通的——以人為本,為民執政。
類似的故事還很多,因為全國各地——從東部沿海到西部邊疆,從省到縣市,都先后步入了政績觀轉變的軌道。長三角地區、天津、山東,山西將能源消耗列入政府考核,開始朝綠色政府邁進;深圳推行民生“凈福利指數”,廣州,長春分別推出66和94項民生舉措,遼寧實施“零失業家庭”計劃,表明民生已成為各地政府的施政主題;江蘇把教育納入政績考核,開始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強省轉變;深圳掀起責任風暴;河北邯鄲公布全國首份市長權力清單;浙江評價干部實績一半指標需群眾“打分”……最高層所致力追求的。都能在不同地方找到對應的實例。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我們從東部、中部、西部各選擇了一個城市:臺州、常德和鄂爾多斯,試圖通過對這三個樣本的解讀。來理解地方政績觀轉變的豐富實踐和區域差異。
深圳“指標革命”新政績觀推動可持續發展
2005年4月,深圳在全國率先推出“文明指數評價體系”,將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進行量化評價,由幸福指數、關愛指數、人文指數、安全指數、誠信指數、環境指數。廉潔指數這七個方面構成。
2006年1 2月底,深圳制訂了“民生凈福利指標體系”,包括“收入分配與公平”、“安全水平”、“社會保障水平”、“公共服務水平”、“人的全面發展水平”五大類21個指標。
咸陽打造開放政府“歡迎市民到政府上廁所”
原本非常氣派的政府大門已經拆除,圍墻,傳達塞,保衛科辦公室也不見蹤影。咸陽市長張立勇說,“要倡導一種新的政府風氣。拉近政府和百姓的距離。不僅賓館商店的廁所要開放,政府機關的廁所也要開放,這是非常嚴肅的事情。”“這是從思想上,制度上拆除政府圍墻。”一名官員稱。
兗州新政績觀:2億噸儲量煤田留給后人
一塊已完成詳細勘探的大煤田,2006年12月初被山東兗州市全面封存。這塊煤田探明儲量2億多噸,可開采近百年。“把資源留給下一代,這也是政績觀,”濟寧市副市長、兗州市委書記韓軍說,“有些政績不一定體現在當年,也不一定體現在這一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