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人之一生,活在“分寸”間。一生之中,有多少時光用于權衡大小、多少、深淺、利弊、得失!有多少精力耗于取長補短,以多濟少,用得抵失……掌握分寸之所以要一生為之,乃因其難也!而在現實生活中,最難掌握的分寸之_,是言之深淺。 語言的產生,給人類帶來了莫大的變化與方便,大概若無語言,那人將不成其為人了。可是,如同亞當、夏娃吃了知善惡果便使人類有了“原罪”一樣,語言的產生,同時給人類帶來了無盡的是是非非,以至《圣經》中說:“多言多語難免有過,禁止嘴唇是有智慧。”(《圣經·箴言》)中國的老子也有類似說法:“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德經·五十二章》)。“知者”即智者矣。
吾出生貧寒之家,幼時體弱多病,故少言寡語。上學之后,因種種原由,話日漸多起來。幾十載風雨人生之后,吾深感自己得之于好言,失之于多語,真乃“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吾不知有幾多回下決心少說為佳,可秉性難移矣!語言,三歲孩童即可運用自如,然六十老翁仍覺似能非能。其易哉?其難也?
說話,于小兒易,于成人則難矣。常言道:言為心聲,語言是思想的外殼。小兒赤子之心,憑天性而發言語,冷、暖、饑、渴,識事識人而也,不涉“是非”。成人則不然。成人之言,涉利害、榮辱、進退,系自己與他人之是非對錯、成敗得失,世人能不在乎?
成人說話難,一在該不該說,二在言之深淺。該不該說此且不論,僅言之深淺學問就大去了!吾言之失,失之于“不知深淺”多矣。言之深淺,不是寥寥數百千言能說得清的,既視知理多少,更需在社會生活中體味。吾曾因苦于難知深淺而請教于人。一高人對吾曰:就與人交往論,“勿知淺言深,勿知深言淺”,實乃一要旨。隨歷事日多,吾深感此語乃金玉良言。
入是社會性的動物,相互交往不可免。既有交往,總需互達己意,說話也就必然。語言上的來往,是人類交往的極重要手段。語言的交往,“卻道天涼好個秋”、可曾飯否之類的寒暄,自然是常說的。但若天天與人說此類話,則難免有神經不正常之嫌。于人交往,總會誤記一些世事、人事、公事、私事,免不了有議論。言及此等事,就有深淺之分了。
吾之一生,不知是受“性善論”的影響,還是天性使然,總認為世間都是好人,“人心都是肉長的”,從不以惡意度人。于是,說起話來,口無遮攔,逢人便掏一片心。此種作為,使一些人認識了吾,認為吾胸無城府,作事光明,也因此交了一些朋友。然而,此種作為,也使有人覺得頗不解,甚至帶來很大負面效果。某同事于吾談及提拔一名干部。吾認為較這名干部資歷老者眾,能力強者多,人品高者有,單提拔這名干部,于工作、于某同事均效果不好。故婉言勸某同事先緩辦,并曰:君若執意提拔,恐有“拉幫結派”之嫌。某同事聞吾言頓時臉色陰沉,不言一字,那位干部照舊被提拔了。事后,某同事對人言:“云溪子要與我作對,我偏不上他指的道兒!”吾很沮喪,一番好意,竟落得個如此結果!
無獨有偶,不久又發生了另一件事。有兩位下屬對一工作發生爭執,意見大相徑庭,又互不相讓,使工作無法進行,雙雙找吾評理。吾曰:你倆都是領導干部,因這點小事鬧得不可開交,也不怕你們的部下看笑話?這對你們的形象有損,不利于今后開展工作,先端正態度,再談是非吧!對吾之言,其中一位反應如常,另一位則顯出老大不痛快。事后,這位干部對入言:“云溪子不分是非,專事教育別人!”吾聞之頗感慨:一片善心,為何使人覺得是惡意?
聽了“勿知淺言深”之論,使吾對上述兩事茅塞頓開。那位同事與吾雖相識多年,但因只在同一系統而非同一單位,不過見面點頭,或寒暄幾旬而也,交之泛泛,更談不上相知。而吾之言不僅勸其緩提干部,且談到恐有“拉幫結派”之嫌等等,言“深”矣!知淺而言深,能不謬乎!那位老大不快的下屬,則從外單位調來不久,與吾無從談起“相知”二字,更遑論深淺。他初來乍到,正在樹立己之形象。而吾言直指“有損形象”,更及今后不好開展工作云云。雖是實話,也不算過分,可對于一個談不上相知的人來說,言“深”矣!
與“知淺言深”相對,則是“知深言淺”。如上所述,吾之病是“逢入便掏一片心”,故于后者欲犯也無緣。不過,倒是聽過他人的感受。
一個同志告訴吾一件事。該同志青春年少,交了女友,相戀已一年多。二人情投意合,形影不離。正欲談婚論嫁之時,女友提出要去考研。這位同志犯了難:不同意女友考研吧,顯得自己過分自私,且有對她不信任之嫌;鼓勵她去考研吧,又恐三年夜長夢多,倘生變故,自己已過而立之年,豈不成王老五!該同志進退維谷,夜不成寐,便將他的苦惱告之一好友,希冀好友能為之指點迷津。孰料不知為何,好友只淡淡地說:“以你的聰明才智,這點事能難住你?”該同志大失所望,與這個朋友漸漸疏遠了。
朋友間為何疏遠?那位朋友失之“知深言淺”矣。二人多年相交,知深而成為好友。好友間一方為難,另一方本應推心置腹為之出些主意,可那位朋友不僅不如此,反而輕描淡寫打幾句“官腔”,能不叫人心寒么?
總之,竊以為那位高人所言,意在說明:言之深淺應視知之深淺而定。細想起來,這個道理其實在生活中不時閃現,只不過不為人覺罷了。夫妻之間,無話不說,深深淺淺隨心所欲,偶有爭執,互不相讓,甚至什么解恨說什么,怎么解恨怎么說,弄得雙方面紅耳赤。可過不了幾日,甚至一夜之后,和好如初。何也?相知深矣!
當然,相知之“深淺”、言之“深淺”,是無法機械度量的,只能靠自己去體會。相信自己的感覺,有時是可靠的,有時也不那么可靠。自認與某某相知甚深,可后來發現并非如此,這樣的事在生活中不時發生。識人,那是另一難,這里就不多言了。
不過,吾突發奇想,把那位高人的話倒過來想想,則為吾等提供了另一思路。“言淺知淺”、“言深知深”,是否有幾分道理?人與人相處,若只是“今天的天氣嘿嘿……”、“昨天的午飯哈哈……”相知深么?若兩人之間說真話、進諍言,嬉笑怒罵發自肺腑,能不是“知深”。者么?
說了這許多,吾并非主張人人做謹小慎微的“君子”,只是以為處事對人,講究一點說話的分寸,是有益的。若行船行淺灘用長槳,航于深處使短篙,那難免要費大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