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二次大戰后,國際分工的主要形式發生了變化,其特點是各國以各自的比較優勢參加國際分工,逐漸形成了以產品為界限的國際分工,即產業間的國際分工。隨著國際分工、生產要素國際流動特別是資本流動的深入發展,傳統的國際貿易方式與國際合作方式日益融為一體,并表現為貿易投資一體化。我們應利用發展中大國的地位,在WTO的框架內,積極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的進程,并積極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合作,不斷開創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新局面。
[關鍵詞] 全球化 要素分工 中國的戰略
一、關于走出去引進來戰略
二次大戰后,國際分工的主要形式發生了變化,其特點是各國以各自的比較優勢參加國際分工,逐漸形成了以產品為界限的國際分工,即產業間的國際分工。發達國家在竭力維護傳統國際分工的同時,擴大和發展有利自己的水平型國際分工,集中發展資本、技術乃至知識密集型的行業,而把一些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行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形成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特殊的“垂直水平型”的產業分工。比如,簡單加工工業與復雜加工工業之間的分工,勞動密集型產業與資本、技術、知識密集型工業之間的分工。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分工又出現了新特點,即國際分工的形式正從產品分工向要素分工發展。這種分工發展趨勢在20世紀末已經充分顯現,并在21世紀初繼續發展。在要素分工的環境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分工的主要表現形式,已經不再是簡單加工工業與復雜加工工業之間的分工,以及勞動密集型工業與資本、技術、知識密集型工業之間的分工,而是垂直專業化分工,表現為勞動密集型工序或勞動密集型零部件生產與資本、技術、知識密集型工序或零部件的生產之間的分工,甚至是設計與制造的分工,即產品研究和設計在發達國家進行,產品制造在發展中國家進行,發展中國家成了發達國家的“加工廠”。國與國之間的優勢更多體現為價值鏈上某一特定環節上的優勢,從而導致國與國之間按價值鏈不同環節分工的現象。如果我們把一種產品的生產過程分解為一系列的互不相同但又互相關聯的經濟活動,其總和即構成企業的價值鏈,每一項生產環節就是這一價值鏈上的一個環節。分工細化必然會產生以下兩種情況,一是該產品價值鏈將被分解成若干獨立環節而處于不同企業的控制之下;二是盡管這些不同的環節仍然處于同一企業(如跨國公司)的控制之下,跨國公司也必然在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將價值鏈中的每個環節放到最有利于獲得競爭優勢的地點。無論哪一種情況都必然會導致以產品為界限的國際分工轉變為以要素為界限的國際分工,國與國之間的比較優勢也將更多體現在價值鏈上某一特定環節的優勢,從而導致國與國之間按價值鏈不同環節分工的現象。
隨著國際分工、生產要素國際流動特別是資本流動的深入發展,傳統的國際貿易方式與國際合作方式日益融為一體,并表現為貿易投資一體化。隨著分工形式的變化,產業間貿易、產業內貿易逐步向公司內貿易、垂直專業化分工與貿易發展,加工貿易成為了國際貿易的主要形式。這種貿易形式的轉變是與國際直接投資、國際產業資本轉移密切相關的,是貿易投資一體化的。跨國公司全球資源整合、分工優化配置的過程,就是跨國公司所“經營”的貿易投資一體化的過程。通過貿易投資一體化的發展,跨國公司在國與國之間按價值鏈不同環節進行了分工,實現了產品價值鏈中的每個環節的全球優化配置。
中國加入WTO以后,我們面臨的國際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產品內分工、跨國公司生產價值鏈上不同環節的專業化分工成為國際分工的主要表現形式。在這么一個分工環境中,決定現在和未來中國在國際分工交換中所獲利益的,不再取決于進口什么、出口什么,而是取決于參與了什么層次的國際分工,是以什么樣的要素、什么層次的要素參與國際分工,對整個價值鏈的控制能力有多少。因此我們應當從貿易投資一體化和要素分工的高度,從全面融入跨國公司為主導的國際分工新體系為導向來規劃中國的開放戰略。
在國際分工深化和貿易投資一體化的新形勢下,高新技術、資本與低成本勞動力的結合是提高制造業競爭力的重要基礎和有效途徑。我國現階段最大的要素優勢是無限供給的廉價的勞動力優勢,引進外資與我國勞動力要素相結合,成為世界工廠,就是必然的現實的選擇。而且,這種結合在世界上只有中國能夠做到。實踐已經證明,以豐富勞動力資源吸引跨國公司資本和技術的流入,不僅擴大了勞動力的就業,促進了傳統產業生產能力的提升,而且資本和技術的“溢出效應”和當地企業界的“學習效應”又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升級和新興產業的發展,并形成了產品加工向上游和下游延伸的趨勢。當代國際分工的新特點為我國利用勞動力優勢參加國際分工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我們的優勢已經不僅體現在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制造上,而且將更多地體現在勞動力密集型環節的生產上,盡管從整體看產品可能是高技術產品。目前技術含量高的中國制造產品在全球市場上還遠未形成主流,但在勞動力密集型生產環節方面,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國家之一,這不僅表現在優質、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上,更多地體現在中國這些年發展所積累的大規模加工組裝業優勢和產業發展必不可少的巨大的市場規模,這些比較優勢就是中國制造業未來發展的保證。未來20到50年內,中國最大的優勢是低成本的制造。
應該指出的是,其一,我們強調利用勞動力優勢發展制造業并不意味著中國不需要自己的高科技產業,我們只是強調高科技產業的選擇方針應該是有所為有所不為,高科技產業不應該作為現階段的根本的戰略選擇。應該清醒地看到,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最大的問題是就業問題;我們最大的優勢是勞動力豐富。當然,我們應該注重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其二,我們強調以我國現實的優勢、豐裕的勞動力為基礎參加國際分工,并不意味著我們認為我國要永遠以廉價勞動力作為參與國際分工的基礎。相反,我們應該不斷提高要素質量,以不斷提高中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其三,勞動密集型產業并非沒有國際競爭力(否則就很難理解這么多國家包括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產品反傾銷)。勞動密集型產業也能打造名牌、培育出國際性大企業。
其實,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都存在挑戰和機遇,關鍵看怎樣應對。貿易投資一體化的發展,使得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互補性國際分工改變了傳統的形式。在存在國際間要素流動的情況下,在一定條件下,自由貿易不僅對發達國家有利,對發展中國家也有利。在一定條件下,甚至對發展中國家更有利,中國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就是明證。我們應利用發展中大國的地位,在WTO的框架內,積極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的進程,并積極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合作,不斷開創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新局面。
二、關于走出去引進來戰略
第一,走出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1.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大家知道,經濟全球化加速了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的流動,使行各國經濟聯系日益緊密,加強了國際分工的深度和廣度,使得資源配置全球化。
2.適應國際慣例的需要。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將在更大的范圍內和更深的程度參與國際競爭和國際合作,我國市場運行的規則將與國際市場全面接軌。入世以后,企業面臨著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加激烈的競爭。
馬來西亞有比較豐富的資源,有棕油,有石油,有礦石,有木材。工業有一定的基礎,但是缺乏研制設計開發的能力。中國的機電設備已經具備了從設計到制造的全過程的能力,所以中國的制造業有比較優勢。中國和馬來西亞雙邊貿易發展很快,去年是140億美元,今年有可能突破200億美元。從東盟國家來說,馬來西亞和中國的貿易額是最大的。截至2002年底,馬來西亞在我們國內的投資是60億美元,中方在馬來西亞投資只有2億美元,所以馬方強烈要求中方去投資。現在馬方的關稅已經降5%以下,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第二,政府如何為走出去的企業創造條件
1.為走出去的企業制定既積極又穩妥的方針政策。十六大已經確定了“走出去”戰略,十六大指出,實施“走出去”戰略是對外開放新階段的重大舉措,要鼓勵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制企業對外投資,帶動商品和勞務出口,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國企業和著名的品牌。這段話里有兩點值得注意,一個是有比較優勢的企事業,并不是說大家一哄而起。另一個,要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國公司和知名的品牌。因此,我們走出去不能不顧條件,一哄而起,要積極地創造條件,因為走出去很復雜,你要了解走出去的國家的國情,了解它的商業環境,要了解它的法律環境。
2.鼓勵各種所有制企業走出去,創造平等競爭的環境。在這一點上,國有、民營企業要一視同仁,都應該可以。但是現在看來,有優勢的企事業走出去的條件比較好,而且已經建立了很好的機制。另外,民營企業走出去,因為它有靈活的機制,適應性強,產權結構很合理、很明晰,經營機制上有優勢,國家也不承擔風險,對國際市場的適應性很強。比如浙江的飛躍集團,原來靠300塊錢起家這個老板原來是修皮鞋的,然后 就制造縫紉機,前年出口近7千萬美元,給國家創造利稅1.65億人民幣。
3.加強境外的國有資產的監管。在走出去方面有人擔心,走出去沒有監管不行,怕國有資產流失。把資產搬到國外去,有的甚至形成夫妻店。賺錢的自己留下來,虧損的,國家承擔了。所以對走出去的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加強監管非常必要。要建立并完善公司治理機制,避免國有資產流失。要在這種情況下擴大自主權。如果這種機制沒有建立起來,就擴大自主權,國家承擔的風險就更大。
4.促進我國跨國公司發展。走出去能不能成功,靠什么?靠機制、靠人才、靠實力、靠品牌。但是目前,我們的企業往往機制不健全,人才缺乏,有實力的跨國公司很少,著名的品牌也是寥寥無幾。所以我們要發展品牌戰略,要建立健全機制,要使得我們走出去的企事業單位有這樣的實力,要有跨國公司。這樣才能提高我們的競爭力。
5.積極地參與和推動區域經濟的合作。尤其是要加強與東盟國家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