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參與各種音樂活動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音樂消費作為文化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及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中,出現了新的消費趨勢。本文作者從音樂消費的概念,影響音樂消費的因素和當今音樂消費的新形勢對音樂消費市場作了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 消費 在線音樂 音樂教育
一、什么是音樂消費
人類社會的消費包括生產消費和非生產消費兩方面。音樂消費屬于非生產消費的范疇,它是大眾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音樂職能部門的消費,指的是各種音樂機構、場館和演出團體等事業單位的日常工作、排練和科研中對樂器、設備、服裝、文字材料等物質資料的消耗;二是社會大眾消費,指的是為滿足個人精神生活的需要在參與和觀賞各種音樂演出方面,個人及其家庭、社會的消費支出。
二、影響音樂消費水平的主要因素
1.經濟因素。1943年美國行為科學家A.H.馬斯洛在他的《人類動機理論》一書中,將需要依次劃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五個層次。馬斯洛主張,一個人首先滿足低級的生理需求而后才能逐步上升,最終自我實現需求的滿足。音樂消費是以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為前提的。它是在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前提下,為了追求個體的發展和享受所引發的適應更高層次需要所作出的一種選擇,是個人在完成正常的工作和必要的家務勞動等時間之外的閑暇時間里的個人消費行為。因此音樂消費建立在人的高級需要之上,也就是說社會經濟的發展程度是音樂消費的重要決定因素。
2.政治文化因素。影響音樂消費活動的政治因素主要是國家政策。具體表現在當時國家提倡什么、反對什么,以政策形式對消費行為進行規范。影響音樂消費的文化因素主要是文化中的次文化組合,它們在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教育層次等方面對人們音樂消費的觀念產生著直接的影響。
3.社會角色因素。在社會生活中,人們會潛移默化地依照經濟所得、身份地位、受教育程度、職業、財富、價值觀等變數,為自己定位不同的社會角色,不同社會角色的人組成的不同的社會群體,因而對音樂的消費需求和消費觀念也有所不同。
三、我國現代音樂消費的情況
1.在線音樂領域的消費。在我國互聯網用戶突破1.2億的同時,在線音樂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人所喜愛。在傳統音樂銷售模式下,用戶主要是購買CD或磁帶,而在線音樂模式則可以讓用戶更方便、更及時地獲取音樂,用戶能夠按照多種搜索方式從數十萬首音樂中快速找到自己喜歡的歌曲,并進行試聽。
音樂的消費群體在逐漸壯大,越來越多的唱片公司選擇網絡作為歌曲的首要發布平臺。 例如:《兩只蝴蝶》的網絡首發為公司帶來了200萬元的收入;被專業人士斥為“登不上臺面”的“口水歌一”《老鼠愛大米》,創造了彩鈴單月下載量600萬次的紀錄,其一個月600萬元的收入相當于傳統唱片70萬張的銷量。近兩年來,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如《丁香花》、《別說我的眼淚你無所謂》、《豬之歌》等都是網上流行而后唱紅全國的。
2.各種音樂晚會的消費。近年來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豐富。各種形式的音樂會、綜藝晚會層出不窮。這種音樂消費,在音樂職能部門的消費范圍內包括音樂廳、晚會現場的建設,樂器、服裝、音響設備的購買等,在社會大眾消費范圍內主要體現的是觀眾的門票消費。各種形式的音樂會和晚會成為當代的一種趨勢和潮流。
3.音樂教育方面的消費。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培養人的綜合能力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音樂教育消費更是近年來大家普遍關心的熱門話題。所謂音樂教育消費是一種對音樂教育的物化產品和服務各方面的消費行為,它是教育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育消費具有特殊性,是一種投資性消費,消費主體一般而言可分為政府、家庭或個人。
4.公共音樂教育消費。這類消費主要是指政府對于各大中小學及專業音樂院校,在師資、教育場地、教學器材、教學資料及科研等方面的消費。近年來,中國的老百姓強烈地意識到子女接受教育、特別是高質量的全面教育的重要性,因而對教育消費存在著強烈的消費需求。針對這種情況,政府推行了素質教育,實施音樂教育改革。國家教育部門組織音樂專家,在編訂音樂教材的基礎上,趕制先進的利用信息技術制作的CD、VCD、DVD多媒體課件等適應素質教育的視聽材料。加大了提高音樂教師的素質,改善教學設施,增添教學設備等方面的投資。這部分消費在教育消費中占了很大的比重。
5.非公共性音樂教育消費。由于音樂教育消費是一種投資性消費,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直接推動作用以及對個人的投資收益的回報是顯而易見的。故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非公共投資,非公共音樂教育消費的增長正顯現出強勁的勢頭,私人音樂教育消費支出日益增多。追求高質量、多樣化及個性化的教育需求是一個重要的推動力量。家庭用于子女的“選擇性”音樂教育消費,如選擇私立音樂學校、培養青少年的興趣和實際能力為目的的學習費用并不少。
兒童素質教育日益被關注,使得許多家長都不惜重金,為孩子制定了整套的教育計劃,比如讓孩子從小學習鋼琴是許多家長選擇的教育投資計劃之一。中央音樂學院培訓部每年報名鋼琴考級的琴童就達三千之多,而且這一數字在以驚人的速度遞增。這些琴童小至五六歲,大至十幾歲,平均都有四五年的琴齡,并且大多不滿足于目前所考的級別,希望一直練下去,考到最高級,成為自己受用的本領。在目前的兒童音樂消費中,學琴恐怕是最高的消費了。無論是知識分子,還是工人,甚至許多家庭狀況較好的農民都培養自己的孩子學琴。買一架鋼琴、花錢參加輔導班或是請私人教師、交通費、教材費等,多年下來就是一筆極其龐大的支出。目前這種私人音樂教育消費支出還在不斷增長。
四、音樂消費市場的不和諧因素
近年來,各種名目的開幕式、閉幕式等大型文藝演出如雨后春筍般節節攀高,晚會的經費也從數十萬到數百萬不等,更有甚者達到千萬以上。這項開支在帶動當地文化消費市場的同時也突顯出音樂消費急功近利的一面。網絡的運用為劣質的“小作坊音樂”搭建了平臺,作品達不到專業水準,把做音樂的門檻降得太低,暴露出了音樂消費市場管理體制的薄弱。建立健康的音樂消費市場體系,把音樂創作與生產科學完善地有機結合,是健康發展文化產業和提高國民文化素質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