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強對外貿易、實施對外投資、擴大對外合作成為我國提高自身國際競爭力量、提升國際競爭地位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強我國對外貿易與合作,必須重視推進快速增長的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優化我國經濟的整體結構,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中小企業 國際化 策略
國家十一·五規劃指出,實施“走出去”戰略,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和跨國經營。當今,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強對外貿易、實施對外投資、擴大對外合作成為我國提高自身國際競爭力量、提升國際競爭地位的重要手段。我國企業中,中小企業的數量占全部企業數量的比例達99%以上,有數千萬之巨。數量眾多的中小型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加強我國對外貿易與合作,必須重視推進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強化中小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推進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進程,優化我國經濟的整體結構,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優勢
中小企業由于其自身條件的限制,并不具備跨國公司核心能力強大、資金實力雄厚、營銷網絡通暢、管理經驗豐富等方面的優勢,其顯著特點在于企業規模較小。正如美國經濟學家威爾斯(Wells)的小規模技術理論所言,一國企業可以開發所謂“小規模技術”以滿足有限的市場需求。我國中小企業與其小規模生產相對應,在國際化經營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小規模經濟優勢
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國內市場規模都比較小,只有中國和印度等少數幾個大國例外。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其市場容量一般遠遠達不到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在當地投資建廠所需達到規模經濟的要求。而這一特點使得專注于小規模生產、規模經濟起點低的我國中小企業預留了一定的生存空間。事實上,進入發展中國家的中國跨國企業正是利用東道國廉價的勞動力和豐富的自然資源,輸出本國的設備,設備和勞務,建立小規模勞動密集型企業,從而在競爭中取得了優勢。
2.適銷產品優勢
相對于發達國家跨國投資者專注于以研發項目開發為主要特征的國際競爭戰略不同,我國的中小企業擁有為不同市場需要提供服務的小規模技術,可以滿足低收入國家有限的制成品市場需求。尤其在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市場,由于我國同屬于發展中國家,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需求有很大的相似性,因而我國跨國企業對市場的把握更加熟悉,產品的設計、包裝、性能、功用更能體現發展中國家的特點,更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從而占據發達國家大的跨國企業“不屑一顧”的市場縫隙,實現國際化經營的目的。
3.傳統產品和產業優勢
中國幾千年的文明造就了一批傳統產品和專有生產技術,比如園林園藝技術、中醫藥制品加工技術、中式菜點制作與烹調技術等,向來深受世界各地的華人同胞所鐘愛,在華人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在僑民集中的地區投資設廠,生產傳統產品,是中國企業進行海外直接投資的一種特有優勢。同時,我國中小企業在平均單項投資額較低、相對勞動密集的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商業服務業及建筑業等行業中,具有一定的產業優勢,依托優勢產業實行國際化經營業務的擴張,也是中小企業走出國門的重要策略。
4.成本價格優勢
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因而生產成本優勢明顯。同時,由于中小企業自身的特點,其低價格優勢具有巨大的殺傷力。一般而言,中小企業的價格優勢來自以下幾方面:一是在生產中采用低技術含量的小規模技術,節省了大量研發費用;二是生產規模小,管理相對集中,管理費用支出低;三是產品以中低檔為主,易于消費者接受,因而節約了高昂的廣告宣傳開支。
5.市場應變優勢
中小企業生產規模小,內部機構設置簡單,易于考核代理人及員工的工作效率,因而在管理上具有一定的效率優勢。同時,中小企業貼近市場、貼近消費者,具有較強的親和力,能較為敏感地捕捉到國際市場的信息,使其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有可能迅速地調整生產經營活動,因而擁有比大型跨國公司更靈活的應變能力。另外,中小企業專注于一個或少數幾個小規模專業市場,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取得專業化的競爭優勢。
二、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原則
中小企業的國際化擴張與大型企業相比有著明顯不同,企業經營者應認真企業的核心優勢,充分論證企業本身的實力和條件,為國際化經營的順利進行創造條件。實踐中,應注意把握以下原則:
1.同質近源原則
當企業面臨不同的外國市場時,選擇海外市場的決策應遵循兩個判斷,一是市場的相似相近。我國中小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的時間較晚,經驗較少,抗風險能力較弱,因此應注重研究目標市場與企業現有市場的近似性,諸如居民收入水平、消費需求、種群文化、資源獲取的難度等因素,都是需要著重考慮的因素。二是距離的由近到遠。中小企業國際化目標市場的選擇,不僅有地理距離問題,而且有心理距離問題。空間距離接近,心理感受上認同,會大大減輕中小企業經營者的決策壓力,更有利于對企業實施有效的經營管理。東盟各國與我國存在一定的產業梯度關聯,勞動力價格低廉,適于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尤其文化上與我國有著廣泛的淵源,生活著成千上萬的華人華僑,大大減弱了企業進入當地市場的障礙,是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選擇的重點區域。
2.難易相宜原則
無論是在規模、經營水平、資金等方面,中小企業都與大型的跨國企業有較大的差距,中小企業應從自身實際出發,在區位選擇的過程中,首先選擇自己熟悉的、地理位置或風俗習慣相近、經濟發展水平相當的國家作為對外擴張的目的地,待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和經驗后,再選擇相對陌生、地理位置更遙遠或文化差異更大的、經濟發展水平更高的國家作為自己的投資目的地。
3.強化核心能力原則
就核心能力而言,中小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資金調度能力、生產技術能力、經營管理能力以及營銷服務能力等等,都不能與大型跨國企業相提并論。中小企業在國際化經營時,應揚長避短,選擇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競爭優勢的地區、市場和產業,不斷增強企業的核心能力,使企業獲得長足的發展。否則,一味“貪大求洋”,超出了自己的核心能力范圍,不但達不到國際化經營的目標,而且容易拖累主營業務,使企業本身的運營陷入泥潭。
三、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目標市場進入方式選擇
中小企業的實力有限,跨國并購這樣的“大手筆”幾乎與中小企業無緣。在對外擴張中,中小企業應著眼于現實,兼顧未來,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選擇合適的國際化經營的目標市場進入方式。
1.中小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投資方式以合資方式為主
中小企業的資金鏈條較弱,融資渠道有限,采取與東道國企業合資經營的方式,可以克服獨資經營方式成本高、回收周期長、風險大的弊端。同時,采取合資的方式也有利于我國企業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幫助企業自身盡快熟悉和適應國際市場,拓寬企業本身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實踐中,中小企業應注意把握三條合資途徑。
2.中小企業進行國際投資時注意把握投資路徑
一是重視鄰近國家的投資。同時,發展中國家為了發展經濟,往往對國外投資許以優惠的政策和條件,投資于這類國家,不僅進入障礙較低,而且投資更容易被接受。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與鄰近國家之間具有地緣互補關系,在周邊國家投資有利于我國企業發揮相對優勢,獲得比較優勢利益。
二是關注我國非周邊發展中國家的投資。拉丁美洲、東歐、非洲的許多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水平,技術水平和產業結構等方面均落后于我國,選擇這些國家進行投資合作,便于我國成長性明顯下降及生產能力過剩的行業向下轉移,有利于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有利于產品新市場的開拓。中小企業的產品直接銷往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其難度系數較大,而投資于對歐美國家有自由貿易權或者有特殊銷售關系的發展中國家,其產品則可長驅直入歐美市場。
二是積極開拓對發達國家的投資。發達國家往往掌握著高水平的技術和研發能力,但其對本國先進技術的外流有較為嚴格的限制措施。中小企業在發達國家投資設立研發機構,合資創辦、兼并收購科技型中小企業,有助于打破國外競爭對手的技術封鎖和壟斷,使企業直接進入技術前沿。同時,通過在發達國家特別是歐美國家直接投資設廠,可以有效繞開各種貿易壁壘,長期穩定地占有這類市場。
3.中小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注重建立戰略聯盟關系
面對不斷變化的消費者需求、日益縮短的產品和技術生命周期,以及日趨復雜激烈的全球競爭等新現實,中小企業靠自身單打獨斗來實現國際化經營的目標,顯得勢單力薄。因此,克服和彌補企業規模不足的缺陷,與東道國優勢企業建立戰略聯盟關系,是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一條重要途徑。在戰略聯盟關系中,合作各方共同分擔研究開發費用,分散與減少投資和經營風險,取長補短、優勢疊加,這樣既可加強各方的競爭地位,又可避免兩敗俱傷。
參考文獻:
[1]田虹李立超:我國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經營[J].工業技術經濟,2004,(5)
[2]蘇文: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策略研究[J].特區經濟,2004,(8)
[3]吳時舫: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經營策略[J].商場現代化,2006,(15)
[4]趙景峰: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的外部環境分析[J].商業時代,20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