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采取“重出輕進”的戰略,導致外貿“高出低進”。但是,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外貿政策實施的國際和國內環境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其實施效果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我國從調整出口退稅率的舉動入手,通過調低部分出口退稅率,抑制資源類產品出口,調整外貿戰略,希望實現“進口反替代”、“進出并重”。
[關鍵詞] 出口退稅率 外貿戰略 出口 進口
一、出口退稅率的調整
1.出口退稅及其與出口貿易的關系
(1)出口退稅與出口退稅率。出口貨物退(免)稅是指貨物報關出口銷售后,將其國內所繳納的稅款退還給貨物出口企業或給予免稅的一種制度。具體地說,出口退稅是指對貨物在出口前實際承擔的稅收負擔,按規定的退稅率計算后予以退還;出口免稅是指對貨物在出口環節所應負擔的增值稅、消費稅予以免征。其中,出口貨物的退稅率是按照出口貨物的計稅依據計算應退稅款的比例。它反映出口貨物的實際稅收負擔,是計算出口退稅的重要依據。出口退稅是國際貿易中通常采用并為各國所接受的,其目的是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稅價格進入國際市場,避免對跨國流動商品重復征稅,從而促進該國家和地區的對外出口貿易。
(2)出口退稅與出口貿易額。我國從1985年起開始實施出口退稅政策。該政策實行能以來,我國用于退稅的財政支出年均增長為32.8%,出口額也由1995年的1200億美元增長到2004年的5900億美元,年均遞增達20%以上??梢哉f,出口退稅的鼓勵政策,大大促進了外貿經濟的發展。出口退稅能有效促進我國外貿出口的增長,出口退稅率與出口呈正相關(這是因為:出口退稅率與一般貿易出口成本呈負相關效應,退稅率的調整對出口增長的影響非常直接。根據有關機構計算,出口退稅率每下調1個百分點,就相當于一般貿易出口成本增加約1個百分點,出口也會因此下降。若下調4個百分點的話,將使得一般貿易出口成本增加約4%,對出口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出口退稅率的調低必然會抑制商品的出口,而出口退稅率的調高則會促進商品的出口。
2.出口退稅率的新調整
2004年開始,我國對出口退稅政策做了新的調整,出口退稅率整體降低約4個百分點。2004年12月27日,財政部和國稅總局發出通知,把集成電路、移動通信設備、計算機等部分IT產品出口退稅率提高到17%。繼而,2005年1月1日,取消了電解鋁、鐵合金、磷和電石等17種產品的退稅;4月1日又宣布取消鋼坯等產品的出口退稅;而從5月1日起,將20類鋼材的出口退稅率下調為11%,煤炭、鎢、錫、鋅及其制品的出口退稅率下調為8%,取消稀土金屬、稀土氧化物、稀土鹽類,金屬硅、鉬礦砂及其精礦,輕重燒鎂、氟石、滑石、炭化硅,木粒、木粉、木片的出口退稅政策。
二 外貿戰略的變化
1978年以來,我國一直實行出口促進戰略。實施這項戰略的背景是:國家外匯儲備緊張,同時國內需求難以啟動,需要增加企業產品的對外出口來拉動經濟增長。而出口鼓勵政策的實施也確實極大地促進了外貿和國內經濟的增長。
然而2004年伊始,我國的外貿戰略卻有了新的變化。國家通過對出口退稅機制的改革(見第一點)來逐步改善我國的外貿政策。一方面,通過下調出口退稅率減緩出口增長速度,緩解外貿順差的高速增長。另一方面,2004年12月27日,財政部和國稅總局宣布把集成電路、移動通信設備、計算機等部分IT產品出口退稅率提高到17%,可見,國家鼓勵和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三、外貿戰略變化的原因及走向
1.外貿戰略變化的原因
第一,貿易條件持續惡化。一些地方政府本著“創匯至上”的觀念,千方百計地促進出口;同時,為了爭奪出口市場,很多企業以低價競銷為手段,導致出口產品附加值低,出口市場結構單一,出口價格持續下降,貿易條件不斷惡化,造成我國外貿的“貧困化增長”。第二,貿易摩擦不斷。出口促進政策使我國的出口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份額不斷增加,從而導致我國與主要工業國家的貿易不平衡狀況日益加劇,各國和地區特別是與我國有貿易逆差的國家為了扭轉貿易逆差,以各種理由對我國的出口產品進行限制。第三,外貿結構不合理,缺乏自主品牌,影響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當前,我國出口增長方式仍屬于粗放的數量增長型,大多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如果中國企業不盡快改變粗放的出口模式,不在產品的質量、技術上下功夫,對于未來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將是十分不利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現行的外貿政策面臨十分嚴峻的挑戰。新時期的外貿政策必然要經過調整。
2.我國外貿戰略走向
第一,端正對外貿易尤其是出口貿易的態度,主動調控過大的貿易順差。據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鄭京平表示:2006年1月~6月間我國累計實現貿易順差614.4億美元,創歷史新高;而GDP也以年均7%~8%的速度增長。過大的貿易順差會招致一些貿易伙伴的不滿,不利于我國參加雙邊或多邊貿易談判,而且會使貿易條件日趨惡化。第二,調整外貿戰略,建立進口戰略體系。中國外貿戰略調整應基于中國經濟和外貿發展實際。目前應放棄“重出輕進”、“出口至上”的指導思想,放棄出口導向型外貿戰略,堅持“進出并重”,重視并加強進口工作。建立進口戰略體系。第三,放棄鼓勵出口的政策措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采取鼓勵出口的政策措施,曾經采取和正在采取的政策主要有:出口獎勵、外匯留成、出口信貸、出口補貼、商品傾銷、出口退稅等。這些優惠政策的實施是以國家付出巨大的財政支出為代價的。因此中國應放棄鼓勵出口的政策措施,目前,重點應是完善出口退稅政策,逐步降低出口退稅稅率,直至完全取消出口退稅政策。第四,調整產品結構,實施品牌戰略。在國際市場上,真正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飛躍。
總而言之,新時期的對外貿易政策應該在支持出口的同時控制好出口的質量和數量,同時進一步擴大有效的進口,還要處理好政府適度干預和有效干預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蘇楠:出口退稅政策變局與宏觀調控.中國外資,2005(6)
[2]蔡八弟:中國外貿政策轉型.政策解讀,2006(8)
[3]劉綺:適時調整外貿戰略努力擴大進口.國際貿易,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