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會計準則的第9號——職工薪酬》是根據我國目前企業類型和職工構成類型及雇傭關系形成的歷史原因復雜的實際情況,為規范企業職工薪酬的會計處理和信息披露而制定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一、 職工薪酬的基本概念
“職工薪酬”這個名詞得益于當前上市公司、股份公司中建立的職工薪酬委員會。其中職工是指與企業訂立勞動合同的所有人員,含全職、兼職和臨時職工;也包括雖未與企業訂立勞動合同但由企業正式任命的人員,如董事會成員、監事會成員等。在企業的計劃和控制下,雖未與企業訂立勞動合同或未由其正式任命,但為其提供與職工類似服務的人員,也納入職工范疇,如勞務用工合同人員。
職工薪酬指廣義的報酬,是指企業為獲得職工提供的服務而給予的各種形式的報酬以及其他相關支出,是對現行所有職工福利的一個涵蓋和總結。新的準則規范了企業和職工家你在雇傭基礎上的各種支付關系,提出了明確的概念和包含項目,統一了各項薪酬的確認和計量原則。包括企業為職工在職期間和離職后提供的全部貨幣性薪酬和非貨幣性福利。提供給職工配偶、子女或其他被贍養人的福利等,也屬于職工薪酬。
二、職工薪酬的確認和計量原則
新準則對于職工薪酬的確認和計量規定了一個統一的基本原則。這個原則充分體現了配比原則。其內容包含兩個:一是根據配比原則,在職工為其提供服務的會計期間確認相應的職工薪酬負債;二是根據“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根據受益對象分別計入資產成本或當期費用。對于企業為職工繳納的醫療保險費、養老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等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根據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計算,計入相應的受益對象,并確認為企業負債,在實際繳納時,再減少企業負債。
會計科目的設置是“應付職工薪酬”為一級科目,根據薪酬的類別設置二級科目,如“應付工資”、“應付社會保險費”、“應付福利費”、“應付住房公積金”等。
例如:某企業2006年1月的工資總額為80000元,其中管理人員工資10000元,產品銷售人員工資9000元,產品生產人員工資40000元,在建工程人員工資21000元。該企業按照14%比例計提福利費。該企業的職工住房公積金由企業和職工各負擔50%,企業按照職工工資的10%為職工交納住房公積金。職工個人負擔的部分由企業代扣代繳。
分析:
該企業應計提的福利費:80000×14%=11200元
職工負擔的住房公積金由企業代扣代繳=80000×10%=8000元
其中管理人員福利費 =10000×14%=1400元
產品銷售人員福利費=9000×14%=1260元
產品生產人員福利費=40000×14%=5600元
在建工程人員福利費=21000×14%=2940元
會計分錄如下:
借:管理費用 11400 營業費用 10260
生產成本 45600在建工程 23940
貸:應付職工薪酬-應付工資72000
-應付福利費 11200 -應付住房公積金 8000
8000元的住房公積金是由企業代扣代繳,因此是企業的負債
借:應付職工薪酬-應付住房公積金 8000
貸:其他應交款-應交住房公積金8000
另外企業還應替職工繳納住房公積金8000元
借:管理費用 1000營業費用 900
生產成本 4000 在建工程 2100
貸:其他應交款-應應交住房公積金 8000
三、辭退福利的會計處理
辭退福利是指企業可能出現提前終止勞務合同、辭退員工情況,根據勞動協議而提供的資補償。包括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企業在職工勞動合同到期之前提出解除與職工的勞動關系。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可以在制定正式的解除勞動關系計劃時,就確認因解除與職工的勞動關系給予的補償而產生的預計負債,同時計入當期損益,不需要等到支付時再進行確認。第二種情況:企業提出自愿裁減建議并提出給予補償的建議。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可以在提出建議時就確認因解除與職工的勞動關系給予補償而產生的預計負債,同時計入當期損益。
會計處理:借:管理費用貸:應付職工薪酬-辭退福利
以上兩種情況只有在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時才可以確認為預計負債:
1.企業已經制定正式的解除勞動關系計劃或提出自愿裁減建議并即將實施。解除勞動關系計劃或建議是否即將實施的判斷標準主要是對計劃或建議的內容是否具體和可操作進行判斷。也就是說即將實施的解除勞動關系計劃或建議應制定的較為完整,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至少應包括擬解除老送關系或裁減的職工所在部門、職位、數量;根據有關規定按工作類別或職位確定的解除勞動關系或裁減補償金額;擬解除勞動關系或裁減的時間等項目。由于裁員數量、補償金額或時間等因素的不確定而不能確認為積極拿過實施的解除勞動關系計劃或建議所對應的或有負債,則依據《企業會計準則第13號-或有事項》進行會計處理或披露。
2.企業不能單方面撤回解除勞動關系計劃或裁減建議。如果企業可以單方面撤回解除勞動關系的計劃或裁減建議,則企業的支出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不能確認為企業的預計負債,只能在實際支付補償款時再確認為企業的費用,計入當期損益。第2個條件使得會計確認具有確定性,計量具有可靠性。
只有同時具備以上兩個條件,才能確認辭退福利的預計負債,并計入當期損益。因為將被辭退的職工已不能在位企業帶來任何經濟利益,不存在成本攤消。
四、非貨幣性福利的會計處理
新會計準則明確規定,非貨幣性福利屬于職工薪酬的一部分。非貨幣性福利通常是指企業提供給職工的實物福利、服務性福利、優惠性福利及有償休假性福利等。原來的制度并沒將這部分納入職工薪酬的范疇,被成為職工的隱性收入,企業對這部分的福利費用的會計處理比較隨意。由于我國企業職工的非貨幣性福利一直是企業較大的費用開支,是企業內部控制的薄弱環節,造成了企業成本費用信息的混亂。因此新準則將它納入職工薪酬范圍,會計處理如下:借:管理費用
營業費用
生產成本等
貸:應付職工薪酬-非貨幣性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