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小企業對整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局限, 長期以來在融資方面一直處于弱勢被動狀態。本文認為,中小企業集群后,形成了與單個的中小企業截然不同并且在信用、成本和信息等方面的獨特融資優勢。
[關鍵詞] 中小企業集群 融資優勢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已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融資難是由于中小企業在信用、成本和信息等方面存在的弱勢所決定的。中小企業集聚成群后就能揚長避短,形成了與單個的中小企業截然不同的融資優勢。
企業集群通常是以某一主導產業為核心、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某一區域集聚的現象。其獨特融資優勢如下:
1.中小企業集群提高企業信用度
一方面,產業集群可以增加企業的守信度。中小企業集群的組織結構是介于純市場與企業層級之間,它比市場組織穩定、比企業層級組織靈活。借助于這種體制,中小企業之間長久的交易關系不一定需要契約來維持,主要通過信任和承諾來進行協作。因而在集群中,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聲譽對企業顯得更加重要。另一方面集群內部的生產服務配套條件較好,專業化分工較強,企業所需的人才、信息和客戶在集群內部更容易獲得,而且集群內對中間產品和輔助產品的需求量大,能創造更多的市場機遇,有利于企業的發展。集群內的中小企業離不開集群這個產業環境,企業的“根植性”強,增大了企業的守信度。
2.中小企業集群能有效降低運營成本
(1)集群發展可以做到基礎設施共享,減少經常性開支成本,如產業集群可以通過為企業提供廢水廢氣集中處理等公共設施,減少單個企業提供此類服務所帶來的高成本。(2)集群內的中小企業可以運用信息集聚效應,譬如市場信息、資金信息、政策信息、人才信息等,減少信息搜尋成本。(3)集群內企業之間相對穩定,彼此熟悉,由此形成的隱形契約關系,使得企業能很方便地在集群內找到合適的委托生產者或選擇合適的合作伙伴,從而大大降低了企業之間的契約成本與監督成本。(4)由于上下游企業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還可降低企業貨物運輸等交易成本。
3.中小企業集群可使銀行獲得規模經濟效應
如果銀行是給單個中小企業貸款, 那么銀行必須對每個企業進行審核調查, 所有的程序都不能省略,花在對企業發展前景等進行預測的成本費用較高。但集群內眾多的企業處于同一個行業,銀行通過對同一行業的許多企業貸款, 從經濟外部性和規模經濟中受益, 降低了銀行從事信貸業務的交易成本。盡管單筆業務的收益較小, 但數量較多, 銀行傾向于支持中小企業集群的信貸活動。由于中小企業集群區域的經濟增長率較高,產業區的資本積累更快, 通過商業銀行貨幣的乘數進一步放大, 本地更多地貸款, 投資增加, 經濟進一步增長, 高經濟增長——儲蓄增加——銀行的貨幣乘數→投資增加——區域經濟增長——銀行的收益增加。
4.中小企業集群緩解信息不對稱程度
集群形成后, 中小企業是集中在特定區域的, 集群中有商會、行會等加強企業聯絡的部門及行業信息中心, 中小企業之間、上下游合作廠商之間、原料、生產、銷售單元之間和研究、教育、金融協作機構之間有交流、聯絡的機會, 從而產生信息集聚效應。對集群內的中小企業來說, 為了更好的拓展自身業務, 必將參加各種商會、行會, 以加強企業間的聯絡。用提供自身的相關信息來換取集群內的信息支持, 并樹立自己良好的信用形象。從銀行角度,企業集群后各種商會、行會等的建立, 銀行能從中獲得更多更完善的信息,減少逆向選擇的發生,有效地緩解了銀行的信息不對稱程度。
5.中小企業集群降低銀行信貸風險
中小企業集群內的信貸風險主要體現在產業風險上, 產業風險具有一定的可預測性。集群的產業發展方向明確, 一批生產經營及配套服務的上下游相關企業, 主要是圍繞某一產品系列發展, 產業風險比單個企業發展風險具有更高的可預測性。銀行向集群內眾多企業貸款, 根據大數定律, 壞賬占貸款數額的比例會是一個較穩定值。另外產業集群中的中小企業大多圍繞同一產品系列或上下游系列發展,這在無形中形成了一個抵押物或質押物的一級市場,許多專業性的抵押物能在這一市場上較真實地體現其價值并能較容易地脫手。所以一旦企業無力償還貸款時,銀行可以很方便地把抵押物變現。
6.中小企業集群為信用擔保互助創造組織條件
目前信用擔保體系尚不完善,中小企業很難獲得擔保機構的貸款擔保支持, 從而加大了企業獲得銀行貸款的難度。但是中小企業集群的發展為中小企業獲得集群內其他企業信用擔保、抵押擔保等擔保支持成為可能。因為很多地方的中小企業集群是在同姓、同鄉、同宗、同行以及同好的基礎上形成的互幫互助的分工網絡。集群內中小企業業主彼此了解, 相互熟悉, 在行為和思維方式上沒有太大的差別, 業主之間幾乎是同質的, 為企業間相互提供貸款擔保創造了信任條件。
7.中小企業集群外部經濟規模優勢吸引更多的投資
作為一個整體,中小企業集群比單個企業能更好地解決信息不對稱、資信評級效率低、自律體系不完善等問題,信息交流、人才聚集和學習創新是集群獲得而單個企業無法獲取的外部經濟效應。來自區域外的投資借助集群模式、同業工會、相關機構等更加簡化了對單個企業的考察,也更易于做出投資與否的決策。
8.集群內中小企業便于獲得政府的政策扶持
為了鼓勵和引導地方產業的發展,提升集群的國際競爭力,地方政府會采用更多的金融扶持政策,比如降低稅率、稅費減免、低息或貼息貸款、就業補貼、研究與開發補貼、出口補貼、產業發展基金、科技創新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等。
參考文獻:
[1]林毅夫李永軍:中小金融機構發展與中小企業融資[J].經濟研究,2001,(1)
[2]張炳申馬建會:改進我國中小企業集群融資的對策分析[J].經濟經緯,2003,(5)
[3]崔宇明:中小企業集群融資優勢探析[J].技術經濟,2005,(2)
[4]劉友金:中小企業集群式創新[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