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中國的改革過程中,出現城市化進程和城鄉收入差距同時擴大的現象,主要是因為戶籍制度的壁壘以及城市化進程落后于經濟發展階段等原因造成的,為了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要進一步調整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鄉鎮企業發展和城鎮化建設。
[關鍵詞] 城市化 農民收入 收入差距
城市化的進程也是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勞動力從農業轉向非農產業,通常產生提高農業勞動的邊際生產率和報酬水平,降低或抑制非農產業勞動的邊際生產率和報酬水平的效果,從而縮小農村和城市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然而,人們在中國的改革過程中,卻觀察到城市化水平和城鄉收入差距同時擴大的現象。
一、城市化水平與城鄉收入差距同時擴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發展很快,1978年全國城鎮人口的比重僅占全部人口比重的17.92%,到2005年這一比重達到42.99%。改革開放和中國城市化進程給我國農民的生產和生活也帶來了巨大變化,大批農民解決了溫飽問題,不少農民生活已經達到小康和比較富裕的水平。
但與此同時,自1983年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總體上呈現出不斷擴大的態勢。到了“十五”時期,我國人均GDP已經超過了1000美元,2005年達到1727美元,但這五年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呈現出加速擴大的趨勢。2000年~2005年期間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9.6%,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為5.3%,不說本來收入水平就存在差距,且說近五年的收入實際增長速度就相差了4.3個百分點。另據《財經》雜志2004年2月份報道,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收入分配課題組基于1988年、1995年、2002年對全國范圍的住戶收入進行的三次調查,發現總體上中國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達到了0.454,超過世界銀行0.40的高度警戒線。分地區來看,東部的城鄉之間差距占整個東部地區不平等程度的36%,但中部和西部城鄉差距占相應地區整體收入差距的比重一半以上,在西部甚至達到58%左右,收入越低的地區不平等程度越嚴重,這就驗證了我國收入差距主要來自城鄉差距,城鄉公共服務特別是教育醫療方面的差距加大了實際收入差別,如果把非貨幣因素考慮進去,中國的城鄉收入差距是世界上最高的。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78~2005年)。
城鄉收入差距問題已成為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問題,收入分配不平等不僅制約我國經濟快速穩定發展,也給和諧的社會局面帶來負面影響。
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解析:基于中國城市化進程的視角
2005年中國人均GDP已達到1700美元,農業產值占GDP的比重為12.4%,第二三產業的比重達到87.6%,處于“工業化后穩定增長階段”,然而2005年中國的城鎮人口比例只有43%,與國際經驗統計數字68.2%相比(P341),相差將近25.2個百分點,差距較為懸殊。這種表明雖然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在逐年提高,但還是落后于經濟的發展速度,與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非常不協調。
城市化過程本應通過吸收農民進城定居,達到減緩城鄉收入差距的長遠目標。為什么城市化在中國的制度條件下反而加劇農民的相對貧困呢?究竟是哪些因素使中國在20多年的時間里,盡管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05年的42.99%,城鄉居民間收入差距卻逐漸擴大呢?
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我國曾經實施的城鄉二元經濟發展體制的影響。改革開放之后,市場機制的引入促進了城鄉之間的經濟聯系和人口流動。但是,分割的二元經濟模式尚未從根本上得以改變。我國的實際國情決定了城市化對城鄉收入差距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影響。一方面,它對城鄉收入差距的縮小存在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它又對城鄉收入差距的縮小存在抑制作用。城市化之所以會對城鄉收入差距產生兩種完全相反的影響,是由于城市化過程中農民工和農村高收入群體兩類人的相反作用。
首先,考慮農民工進城模式的城市化路徑。位于城市內的第二和第三產業的回報率和收益率都較高,而位于農村的第一產業的回報率和收益率相對較低,且邊際生產率幾乎為零。因此,就造成了勞動者從農業中得到的報酬遠小于從工商業等非農產業中得到的報酬的情況。所以,農村剩余勞動力大規模地進入城市謀求更多的收入。農村勞動力進城之后,提高了農村人口的勞動報酬和收入水平。同時,由于農民工替代了部分城市勞動力,這就可避免地降低了一部分城市人口的收入水平。所以可以認為,農民工進城的城市化路徑縮小了城鄉差距。
其次,考慮農村高收入群體進城的城市化路徑。上述社科院經濟所收入分配課題組報告還指出,在城鄉之間和城鎮內部的收入基尼系數值明顯上升的同時,“農村的基尼系數值反而有所下降,從1995年的0.381下降為2002年的0.366”。據該報告分析,造成農村內部基尼系數值下降,也即收入差距下降的三條原因中的首位原因是:農村地區逐步城市化,有錢人往往搬離農村,“剩下的是一些收入較低的農戶”。所謂農村中的有錢人,相當一部分是比較有經營能力的人。其實許多學者早已觀察到,留在農村務農的多為老、弱、病、殘。上述報告是對這一現象的旁證。
我國城市化水平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主要看以上兩種影響哪一個占據主要地位。即遷入城市的人口中,高收入群體和農民工哪一個的份額更大。從農民工和農村高收入群體的對比中,我們不難發現,獲得城市戶口,進而能進入城市化統計中的人口更多的是農村高收入群體。而自身教育和技術水平較低,且原始稟賦更小的農民工,更多的是工作在城市,戶口關系在農村。因此,可以認為,城市化水平更多的是擴大了城鄉收入差距。
綜上分析,我們認為我國目前的城市化發展會加大城鄉收入差距。究其原因,是城市化模式不當,而非城市化本身。首先,戶籍制度的限制使得變農業戶口為城鎮戶口的人口中絕大部分是農村富裕群體;其次,單純的勞動力向現有城市轉移,對提高各個部門勞動生產率并無顯著貢獻。
三、加快城市化進程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思路
當前中國的城鎮人口比例是41%左右,處于城市化起飛的重要階段,對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而言,理論上是最好的契機。為此,目前的當務之急是應盡快地提出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改革舉措,以加快城市化的進程,從而提高農民的純收入以縮小城鄉居民之間收入差距。協調城市化進程和城鄉收入差距的關系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考慮:
1.深化戶籍制度改革
戶籍制度改革是使勞動力流動發揮縮小城鄉差距的功能的基本要求。目前小城鎮戶籍制度改革正在全面推開,個別大城市的戶籍制度改革也有了較大的動作。事實表明,放開戶口后并沒有產生消極影響,要進一步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創造勞動力自由流動的制度條件,還需要在相關領域進行配套改革。大中城市的戶籍制度改革,可以從城市的實際承受能力出發,賦予各市更大的自主權。
2.促進鄉鎮企業發展
鄉鎮企業大多地處城鄉結合部,農民“洗腳上田,進廠務工”十分便利,鄉鎮企業的發展無疑會促進大量的農村專業市場的涌現,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這在擴大農民就業的同時,將引導更多的農民定居于工業經濟帶周圍、服務于企業,無形中促使農民身份的變遷,成為新的“市民”,這從客觀上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并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民的增收問題。
3.不斷地推進城鎮化建設
城鎮化不能只注重大城市的發展,一定要大力發展小城鎮,這是由中國現階段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決定的。小城鎮地處農村,改革與發展的成本比較低。在產業結構上,城鎮化與工業化要相結合,城市與城鎮的產業要協調互補,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推進城鎮化。否則,沒有合理的產業結構,城鎮化建設就不能很好地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和農民增收的問題。另外,提高城鎮化水平,需要大規模的城鎮基礎建設投資,這可以拉動巨大的城鎮就業需求,從而吸納大量必須通過市場自主就業的農民。
參考文獻:
[1]李實丘希明:中國收入分配與公共政策[J]. 財經,2004(2)
[2]西蒙·庫茲涅茨:現代經濟增長:中譯本[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