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分析了六安市經濟發展和空間結構現狀,根據經濟空間結構理論,提出了六安市經濟空間結構優化的探索道路,認為六安經濟應該實施“向東”發展戰略,采取“分頭進攻”的發展模式,積極融入合肥經濟圈。
[關鍵詞] 六安 經濟空間結構 優化
區域空間結構是指各種經濟活動在區域內的空間分布狀態及空間組織形成,是區域經濟的一種重要結構。一般來說區域空間結構有點、線、網絡和區域面四個基本要素組成。在不同的區域和發展階段,區域空間結構呈現出各種模式,大致分為三種結構:極核式、點軸式和網絡式。
對六安經濟空間結構的探索,不僅有利于六安經濟發展,也能促進中部崛起,為不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提供借鑒作用。
一 、六安市經濟空間結構的分析
安徽省六安市區位優越,貫淮淠而望江海,連鄂豫而銜中原,是大別山沿淮經濟區的中心城市,處于我國東部和中西部的接合處。全市面積17976平方千米, 2006年底人口達到687萬人,2006年GDP為356.4億元,產業結構為26.2∶33.8∶40.0,城市化水平達到29.7%。六安市屬于全國不發達地區,工業尚處于起步階段,第一產業總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還比較大,產業結構不夠優化,城鎮化水平還比較低。
1.六安市空間結構分析
(1)點軸式系統已經初步形成
六安市域經濟空間結構已經形成了以六安市為一級中心,五縣為二級中心,重點鄉鎮為三級中心,以寧西鐵路和312國道為發展軸的點軸結構系統。市域內主要發展軸由寧西鐵路和312國道六安段,和六安中心城市、五縣以及葉集,姚李、蘇埠、南溪、杭埠等重點鄉鎮組成,是區域內重點發展區域;以105國道和203省道為二級發展軸,并通過環狀聯絡線加強外圍集聚區和主要城鎮的聯系。六安市空間結構正走向差異傾斜非均衡的網絡化。
(2)城鎮空間結構基本形成,但不夠合理
六安城鎮化水平與經濟水平基本協調,表現為經濟發展水平與城鎮化水平雙重落后的格局。城鎮規模與數量呈現出低矮的“金字塔”型特征,總體不夠合理。六安中心市是唯一的中等城市,是六安市經濟中心,但城市首位度數值為僅為2,其規模較小,輻射力不強。五個縣城中只有3個超過剛剛超過10萬;從職能結構看,中心城市和五縣城均為綜合型城市職能,城鎮中服務型較多,產業型較少,空間分布上也呈非均衡態勢。
2.六安市經濟空間結構優化的動力分析
(1)區域資源稟賦豐富
六安市以山襟淮,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東部和北部為沿淮平原是優質糧、油、棉的主要產區;西南部的山區不僅有優美的自然景觀,而且又經濟作物茶、絲綢、木料聞名全國;礦產資源總量大,品種多,水資源豐富;文化方面,不僅有皋陶、楚文化,還有紅軍文化。自然和人文資源的開發能夠為城鎮化、工業化提供動力,促進經濟空間結構的優化。
(2)生產多樣性,產業基礎齊全
六安初步培育了區域經濟支柱產業,建立起區域國民經濟體系。農業方面,優質糧油、板栗、蠶桑、茶葉、中藥材等已成為競爭力較強的農業特色產業;工業方面,覆蓋了冶金、機電、紡織、食品、醫藥、化工、電力等產業,糧食、油料的加工能力多年居全省同行業首位;同時服務、旅游等產業有一定的基礎和發展空間。
(3)宏觀環境和制度保障
中部崛起和建設和諧社會的提出為六安提供了較為有利的宏觀環境。六安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和革命老區,將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六安“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了要落實科學的發展觀,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產業化建設。
二、 六安市域經濟空間結構及其優化
六安市域經濟空間結構及其優化的總體思路是實施“向東”戰略,加強極化作用,采取“中路突破,分頭進攻”的發展模式,積極融入合肥經濟圈。
1.“向東”戰略
六安市各方面經濟指標都不足以達到一個完善的經濟區,其中心城市的輻射力不強,應該融入到一個更大的經濟區去。從六安的區位、產業結構和文化同源性看,其整體應該向東,接受合肥經濟區的輻射,使之成為為合肥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而舒城、霍山成為合肥的衛星城市。
向東戰略關鍵是思想觀念跟上東部的步伐,體制與東部相聯,產業與東部相接。積極發揮自己的優勢,拓展東部銷售和勞務市場,使之成為合肥城市圈乃至長三角的加工制造配套基地,冶金工業轉移承接基地,農特產品供應基地,能源輸出基地,人力資源輸出基地,原生態休閑旅游等基地。
2.“中路突破,多頭進攻”
六安市經濟空間結構要積極向網絡化發展。第一,中路突破。即鞏固和發展寧西鐵路、312國道的一級發展軸,重點建設發展軸上的六安市中心城區,及向東的姚李鎮、葉集鎮和向西的卅十鋪鎮,使各增長點連成片,使軸線逐步變粗變寬,從而和二級發展軸六阜鐵路,105國道相連,進一步擴大到全市。第二,多頭進攻。即充分利用周圍城市的輻射力,使六安城區、舒城、霍山融入合肥城市圈;壽縣接受淮南、蚌埠的輻射;霍邱更緊密地與阜陽相連。
3.加強極化和一體化建設
首先,加強六安中心城區極化建設,著力提高城市的首位度。重點培育汽車零部件、食品和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積極發展農副產品專業市場、生產要素市場及居民生活服務等第三產業;其次加強交通優化,建立寧西鐵、312國道通道、沿淮聯系通道、六阜鐵路通道和大別山聯系通道;再次加強六安區內商貿、金融、人才、旅游等系統的一體化建設。
參考文獻:
[1]陸大道:區域發展與空間結構[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
[2]杜方明:安徽省六安市區位分析與發展探索[J].皖西學院學報,Vol.18NO.4
[3]六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第十一五規劃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