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采用文獻資料方法,分析了\"后奧運低谷效應\" 及其形成原因,在吸取歷史教訓、借鑒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如何有效規避或緩解2008年北京“后奧運低谷效應”的對策。
[關鍵詞] 奧運經濟 奧運會 低谷效應 北京
“后奧運低谷效應”是和奧運會密切相關的一種經濟現象,它會嚴重影響到奧運會舉辦城市或舉辦國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歷史上曾有不少奧運會舉辦城市和國家都深受“后奧運低谷效應”之苦。目前,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各項籌備工作正在緊張進行,對于研究如何規避北京“后奧運低谷效應”,以盡可能減少、直至消除“后奧運低谷效應”對北京乃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保證其經濟相對平穩地增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后奧運低谷效應”
“奧運經濟” 是奧運會舉辦城市在籌備和舉辦奧運會期間以及奧運會后的一段時期內,利用奧運會的資源優勢和奧運會創造的商機,所開展的一系列經濟活動,從而對主辦城市和主辦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階段性影響的經濟現象。由于奧運會具有明顯的周期性和階段性的特點,從奧運會申辦成功、籌辦、舉辦到舉辦后的后續活動要持續10到12年,在奧運經濟的不同階段(申辦期、籌備期、、舉辦期、后奧運期,投資和消費的密度、強度、規模也不同,這種周期性和階段性既會使奧運會直接投資在奧運會開幕前對當地經濟產生巨大的拉動作用,也會因為奧運會結束后投資增長的突然減速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沖擊。目前人們更多的從積極的方面關注了“奧運經濟效應”,如奧運經濟帶來的凝聚效應、輻射效應、瞬間放大效應,而對奧運經濟的負面影響----“后奧運低谷效應”的研究較少。所謂“后奧運低谷效應”就是指奧運會閉幕之后,由于投資活動會明顯萎縮,總需求急劇下降,大量的體育場館和設施將會閑置或利用不足,一些與奧運相關的行業可能出現衰退。奧運經濟的這一特性被稱為“后奧運低谷效應”。
二、歷史上的典型“后奧運低谷效應”案例
在歷史上有不少舉辦過奧運會的城市和國家, 在后奧運時期由于投資活動大為減弱,大量的體育場館和設施被閑置或利用不足,一些與奧運相關的行業出現衰退,經濟發展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見下表),甚至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東京奧運會成功地帶動了日本經濟的發展,促成了1962年~1964年的“奧林匹克景氣”,1964年日本的經濟增長率為13.1%。然而,奧運會結束后,日本投資卻大幅滑坡,陷入了經濟長期蕭條時期。1965年經濟增長率則急劇降到5.2%,1964年的工礦業生產比上年增長16%,而1965年僅比1964年增長了4%,企業倒閉數由1964年的4212家,驟增到6141家,失業人口由1964年的54萬人增至75萬人。
被前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稱為主辦了“最好一屆奧運會”的悉尼,目前仍處在“低谷效應”的壓力之中。澳大利亞2000~2001財年、2001~2002財年、2002~2003財年的GDP增長率分別為2.15%、3.9%、3.1%,明顯低于奧運會前一年的4.36%及當年的GDP增長率的3.41%。許多奧運場館從2001年便無力繳納營業稅,具有21000個座位的超級穹頂體育場在2003年因虧損1050萬澳元而宣告破產,悉尼奧林匹克公園每年要拿出5000萬澳元(合2.2億多元人民幣)進行維護。雖然澳大利亞政府的思路在奧運會后的兩年有所調整,但是,“后奧運低谷效應”帶給澳大利亞的痛苦還在繼續。據預計,一些比賽場館要用10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實現收支平衡。
雖然羅格認為雅典奧運會給他的整體印象是“夢幻般的、歷屆奧運會中最優秀的,但是據歐盟最新修訂的統計數字顯示:由于工程的前緊后松而增加的“趕工費”以及安全保衛費用的增加,雅典奧運會的預算出現大約 18億歐元的缺口,達到希臘 GDP的 3.2%,總支出達到 80億歐元以上,是繼1980年前蘇聯莫斯科奧運會后最為“燒錢”的一屆。奧運會后,希臘總理卡拉曼利斯說:“這個國家正面臨著嚴峻的金融問題,這已是無法繼續隱藏的事實。
1998年日本舉辦長野冬季奧運會,政府花費了 190 億美元建造高速火車和滑雪跑道等設施。奧運會后,對場館設施的高額維護費導致了長野經濟的大衰退,1999年長野的制造業以30%的速度下降,211 家企業宣布破產,下降速度創造了二戰以來地方經濟衰退的最高紀錄,在奧運經濟史上被稱為“長野后奧林匹克衰退”,這與 1964 年東京舉辦奧運會后的“日本奧運景氣”一起成為了后奧運效應最有名的正負標志。
三、“后奧運低谷效應”產生的原因
我們要分析“后奧運低谷效應”產生的原因,首先來探討以下奧運經濟周期。“奧運經濟周期”是指奧運會舉辦前后舉辦城市國民經濟從加速發展到高潮、從高潮到低谷、從低谷到恢復正常發展的一段特殊時期。“奧運經濟周期”的產生是由宏觀經濟內部運行規律所決定的,我們常聽經濟學家們說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凈出口,其實,國民經濟發展受四個宏觀因素影響: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所以在不同因素的主導作用下,在一個大周期內,就整個經濟發展過程而言,波浪式上下浮動是經濟運行的常態。奧運經濟也不例外,其周期性非常明顯。
在奧運籌備期,舉辦城市大都會新建、改建或擴建大量的奧運體育場館,帶動大量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改造。1988年漢城奧運會直接投資金為22.8億美元,其配套設施及城市基礎設施則幾倍于直接投資。而北京奧運將有1800億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713億元用于環境保護及治理污染,173億元用于場館建設,巨大的奧運投資對經濟產生強大的拉動作用,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當然不可否認,在奧運籌備期也有消費和其它的因素拉動經濟發展,但在這一時期投資拉動占據著最為主要的地位,在奧運舉辦期,舉辦城市吸引著世界的目光,世界各地的人蜂擁而至,旅游、觀看比賽、吃、喝、住、行等消費因素會刺激舉辦城市市場更加繁榮,將經濟增長周期的峰值推向更高。奧運會后,因為奧運籌備期大量體育場館的興建在奧運會后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投資活動又大為減弱,而國內、國際的消費需求在奧運舉辦年和后奧運期釋放的差不多了,沒有了消費能力(也可以叫有效消費需求)的支持,經濟增速將明顯的放緩,這與奧運前的快速增長形成強烈反差。因此,奧運會余熱過后,“后奧運低谷效應”也隨之發生。
因此,從本質上講,往屆奧運會后的低谷效應是供給過剩,有效需求不足導致的,由此導致主辦城市和地區的經濟衰退。一定程度上前期的投資拉動作用越大,在奧運投資周期結束對主辦城市和國家的經濟帶來的沖擊就越大。如果在籌辦奧運會期間,精心籌劃,奧運會后的低谷效應可以平穩度過。
四、規避2008年北京“后奧運低谷效應”的對策和建議
1.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模式,
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要比美國、澳大利亞等工業化國家需要新建或者改造更多的基礎設施,投資額將達350億美元。所以要打破以往重大體育賽事由政府投資、主管部門經營、財政補貼虧損的舊的投融資模式,對奧運場館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融資工作堅持“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原則,在保證必要的政府投資基礎上,運用法律、政策和經濟手段對整個籌資和項目法人招標工作進行組織、引導、協調和監督,利用奧運會的品牌資源,運用國際通行的市場機制,廣泛吸引民間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奧運會各個項目的投資建設,實現奧運建設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減輕政府的壓力。可借鑒國外先進的PPP投融資模式,PPP是英(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和企業相互協作相互支持的模式,既可用于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又可以用于非贏利性設施的建設,由于北京奧運會城市基礎設施,比賽場館及相關設施建設很難靠自身平衡資金,市場也不能解決全部資金,因此PPP 十分適于北京奧運的投融資運作,
2.科學規劃,建立長效管理機制
一般來說,北京在籌備和舉辦奧運會時會出現大規模集中投資,甚至會把2008年以后一段時期的建設投資與建設項目“提前支出”,造成短期的非常態的膨脹型需求。但是后奧運期,隨著這種短期的膨脹型需求衰退,北京或多或少都面臨需求不足,供給過剩造成經濟壓力。要處理好奧運會籌備和舉辦期的非常態需求與奧運會結束后的常態需求之間的巨大差異,就需要科學規劃,建立長效的管理機制。成立奧運投資監督委員,適度壓縮奧運投資規模,盡可能將部分建設計劃安排到奧運會之后進行,爭取到2009年~2010年仍有一批項目能夠開工建設。不要等到2007年、2008年集中投資,以平衡奧運前后的投資規模,確保北京2008年奧運會后經濟的平穩增長。
3.精心設計,合理布局,提高奧運場館的賽后利用率
為了避免后奧運期奧運場館出現人去樓空,場館閑置的問題,首先對奧運場館要精心設計,增加奧運場館的功能,以提高賽后場館的利用率。這一點可以學習悉尼,悉尼國際水上運動中心有兩個標準池,固定座位4400個,奧運會比賽期間可增至17000個,他的設計別具特色,可多功能利用,奧運會后可作為市民休息,游樂場所,水池上加蓋更可改造為餐廳和舞池。北京也應盡早考慮場館未來的利用, 把舉辦奧運會和奧運會后的利用結合起來。將體育場館轉化為舉辦其他活動的場所,如從體育、休閑、文化、展覽、商業等各方面加以利用,以便奧運會結束后,能充分利用奧運場館,使多數場館會后走上自負盈虧、良性循環的經營之路,以發展來平抑低谷。其次要通過對場館的合理布局,使之和北京的城市發展、社區規劃和市民需求緊密結合,使它們恰到好處地滿足城市日常生活的需要,為提高賽后利用率打下良好基礎。
4.秉承節儉辦奧運的理念
現在提倡建設節約型社會,我們要秉承節儉辦奧運的理念,力爭花最少的錢,“辦一屆歷史上最好的奧運會”。嚴格控制體育場館建設的投資規模,正如29屆北京奧運會組委會主席劉淇反復強調的“場館建設要本著精打細算,勤儉節約的原則,能改造的就不新建,能搞臨時性建筑的就不能搞永久性建筑,盡可能節省投資。”
參考文獻:
[1]劉淇:北京奧運經濟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31,4,729~730
[2]薛海紅:奧運經濟與北京的可持續發展[J]. 集團經濟研究, 2006,(22):65~66.
[3]路鏡.奧運后遺癥 http://news.sohu. com20040827/n221771460.shtml,2004~8~27
[4]魏純鐳王美:后 奧 運 效 應——— 雅典奧運會帶來的思考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