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企業文化已經成為企業管理中一個時髦的詞匯。本文深入分析了企業文化的基本構成要素及其內涵,剖析了企業文化的結構與本質,指出了企業文化實施的策略,對于人們正確認識和建設企業文化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 企業文化 結構 本質 策略
企業文化建設已經成為很多企業挖掘自身優勢、增強企業競爭力的手段。因此,在很多企業中文化建設搞得非常熱烈,甚至有的企業不惜資金來請咨詢公司介入。但縱觀企業文化建設的效果,有不少企業到最后剩下的只是一些口號或文本資料,預期的效果沒有達到。原因何在?筆者認為,其中的癥結就在于管理者沒有對于企業文化的構成要素、要素的內涵以及企業文化的本質形成清晰的認識,以至于事倍功半。從這個角度考慮,在沒有認清企業文化是什么之前就匆匆上馬文化建設工程,其效果可想而知。
一、企業文化的要素及其結構
從20世紀80年代企業文化進入人們的視野以來,很多人都嘗試對什么是企業文化進行定義。不少定義都試圖描述清企業文化的基本要素,如表述為“企業文化是……的集合”等等。在眾多關于企業文化要素的理解中,比較得到人們認同是“三要素論”或稱“三層次論”。其中包含的三種要素分別是:物質文化要素、制度文化要素和精神文化要素;三個層次的要素由淺及深,形成一個完整的結構。
著名文化學者沙因曾于1985年對于企業文化的定義作了一個回顧,認為類似于上述認識的定義都沒有完整的概括企業文化的全部要素。他同時也提出了一個“三層次論”,分別是人為事物、價值觀和基本假設(basic assumptions)。
“人為事物”對應于“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包括企業的布局、著裝、言行、文本資料,等等。這類文化要素都是非常容易觀察到的,只能用于描述企業文化的一些表面特征。如果不做更深刻剖析的話,人為事物就不可能被賦予更多的意義。
“價值觀”是與“精神文化”對應的,指的是對于事物價值的判斷。就企業文化而言,人才觀、產品觀、客戶觀等都是企業價值觀的具體體現。沙因認為,價值觀相同或者相似的企業完全可能呈現出兩種不同的氛圍。因此,有必要對企業文化要素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
“基本假設”是最深層次的文化要素,指的是企業成員內心接受的、共享的、能夠成功解決各種問題的方法所組成的特定模式。基本假設決定了人們如何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以及如何采取什么行動。企業中的所有文化現象都可以用基本假設來解釋。
綜上所述,企業文化是由人為事物、價值觀和基本假設構成的三層次結構。這些文化要素是由淺入深的幫助人們認識企業文化現象,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二、企業文化的本質
根據一般的“三層次論”,精神文化(價值觀)可以視為企業文化的核心。沙因不同意這樣的觀點,他認為基本假設才是企業文化的本質,人為事物和價值觀只是文化的表現形式或表面層次。基本假設包括五個方面:人與自然的關系、現實和真理、人性、人類活動和人際關系。
“人與自然”決定了企業如何看待環境、是創造環境還是安于目前的環境。“現實和真理”是企業價值判斷的重要依據之一,企業的時間和空間導向以及做事的依據是來自于客觀事實還是主觀判斷都源于此。“人性”是決定了企業如何對待員工和顧客,對于人性的基本判斷會影響企業的基本管理模式和風格。“人類活動”指的是企業基本活動的導向,決定了人們的基本行為方式。“人際關系”涉及企業中人們的互動關系和情感親密程度,可以用來解釋人與人之間為什么是那樣一種狀態。
這五個方面的基本假設如同五個變量一樣,其不同的取值將組成無數的集合,即一個獨特的企業文化體系。但就一方面而言,并不是一個有限的值域,不是用某種簡單取值就可以表述清楚的。
再加上另外兩類文化要素,可以認為企業文化體系呈現出具有三個層次的丁字結構,如圖所示。
三、企業文化建設的策略
企業文化要經歷一個相對長的時期才能發展成熟。一般來說,企業的文化建設都是采取主動措施來推動企業文化的不斷完善以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
企業文化建設的基本策略包括:領導者重視、干預和控制;領導者對重大事件的反應;領導者進行的示范和培訓;企業分配報酬和實施晉升;招聘、選擇以及解雇員工。企業的價值觀和基本假設可以通過上述做法在企業中得到強化。
除此以外,其他的企業文化建設策略還有:企業組織的再設計、制定制度和程序、改變物體布局以及風格、編寫故事和傳說以及宣揚企業宗旨和章程,等等。
參考文獻:
[1]沙因:企業文化生存指南.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4
[2]圣吉:第五項修煉. 上海三聯書店, 1998
[3]張德:企業文化建設.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