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財政部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中,通過對企業財務報表與原企業財務報表規定的比較分析,發現新財務報表體系中企業內部構成、結構設計及具體項目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特對其中部分進行解讀以使用者正確使用,促進會計目標的有效實現。
[關鍵詞] 財務報表,企業會計準則,所有者權益變動,全面收益
新企業會計準則于2006年2月頒布,自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中推行,隨后逐步推廣到所有公司。現對新法規中《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告》的財務報表體系展開分析。
—、財務報表體系的組成
企業財務報表指企業對外提供的會計信息的文件,反映企業在某—特定時期的財務狀況和某一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現金流量和所有者權益變動等財務數據。
新企業財務報表體系由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四部分組成。與舊企業財務報表相比較,取消了損益表和財務狀況變動表,且各報表中調整、變動的項目較多。最引人關注的是新增了《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從總體上看更為科學、適用。
二、會計報表的填列
1.資產負債表
資產負債表指反映企業在某一特定日期財務狀況的會計報表。在新法規中資產負債表的結構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但《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在資產、負債項目分類名稱的使用上,將原“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及其他資產”三個項目合并為“非流動資產”一個,原“長期負債”項目更名為“非流動資負債”,從而使流動性項目與非流動性項目彼此對應。
從具體報表項目看,資產類項目增加28個(不含小計或合計項目),其中新增加項目13個(交易性金融資產、預付款項、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投資性房地產、固定資產、長期應收款、生產性生物資產、油汽資產、開發支出、商譽、遞延所得稅資產),取消(或合并)原項目10個(短期投資、預付賬款、待攤費用、應收補貼款、一年內到期的長期債權投資、長期債權投資、固定資產原價、累計折舊、固定資產減值準備、遞延稅款借項); 負債類項目減到19個,其中,新增項目7個(交易性金融負債、預收款項、應付職工薪酬、應繳稅費、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遞延所得稅負債、其他非流動負債),取消(或合并)原項目9個(預收款項、預提費用、應付工資、應付福利費、應交稅金、其他應交款、一年內到期的長期負債、遞延稅款貸項、其他長期負債)。同時,將原歸入流動負債的“預計負債”項目調整到非流動負債;所有者權益類項目僅在“資本公積”項目下增設了“庫存股”子項目,以反映公司收購的尚未轉讓或注銷的本公司股份金額。新增資產類或負債類目的填報按“企業會計準則第X號——X”的規定。
對于“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和“持有至到期投資”項目,可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和《企業會計準則第二22號——金融工具的確認與計量》規定進行設置。原“短期投資”,由于其持有目的主要是近期內出售,因此歸入“交易性金融資產”項目;原“長期債權投資”,如企業有明確意圖和能力持有至到期日,則歸入“持有至到期投資”項目,否則歸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項目;原“長期股權投資”,如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但在活躍市場中有報價且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則從“長期股權投資”項目中予以剔除,歸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項目。
對于“商譽”項目,可按《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將其從無形資產中獨立出來,與無形資產并列。《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并》規定,非同—控制下的企業合并采用購買法核算,購買方付出的合并成本超過所取得的被購買方凈資產公允價值的部分確認為商譽,初始確認后的商譽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進行后續計量。
若處理“交易性金融負債”,按《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的確認與計量》規定,“交易性金融負債”項目反映第—類金融負債在會計期末的公允價值:金融負債在初始確認時可以劃分為兩類:以公允價值計量具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包括交易性金融負債和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和其他金融負債。
“遞延所得稅負債”項目反映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所確認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產生的所得稅負債。對于所有者權益類項目,“資本公積”項目下新增“庫存股”子項目,反映公司收購的尚未轉讓或注銷的本公司股份金額。
2.利潤表
利潤表是指反映企業在—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的會計報表。新規定中利潤表仍采用多步式,分別反映企業的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和凈利潤(股份公司還需列示每股收益),但“營業利潤”這一核心指標的含義已發生實質性變化。
(1)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這三項由原“主營業收入、其他業務收入、主營業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其他業務支出”等項目合并而成。盡管在新的利潤表中不再區別主營業務利潤和其他業務利潤,但在日常核算時,仍需設置“主營業收入、主營業成本、其他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成本”等科目。
(2)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原“營業費用”項目更名為“銷售費用”,而“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項目則繼續沿用。
(3)資產減值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收益。“資產減值損失”項目將原分散計入“管理費用、營業外支出、投資收益”中的“各項資產減值損失”合并成一個單獨項目,從而更清晰地反映出企業的資產減值狀況。“公允值變動收益”項目反映企業在初始確認時,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及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衍生工具、套期業務中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應計入當期損益的利潤或損失。
(4)營業利潤。盡管新舊利潤表中營業利潤項目名稱相同,但內涵和外延發生了變化,主要表現在:①企業對外投資視為日常活動,投資收益計入營業利潤;②非流動資產減值損失原計入營業外支出或投資收益,不影響營業利潤,現直接作為營業利潤的減項;③營業利潤中新增“公允價值變動收益”項目。
(5)利潤總額。從項目的構成看,原“補貼收入”項目被取消,補貼收入按《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貼》規定處理。
(6)凈利潤總額。凈利潤是利潤總額扣除所得稅費用后的凈額,所得稅的核算按《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中規定處理。
(7)每股收益。每股收益是反映企業普通股股東持有每—股份所能享有企業利潤或承擔企業虧損的業績評價指標。其中,基本每股收益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除以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嚴均數;稀釋每股收益是指企業存在具有稀釋性潛在普通股(如可轉換公司債券、認股權證、股份期權等)的情況下,以基本每股收益的計算為基礎,對分子、分母做相應調整合計算得出。
3.現金流量表
現金流量表是指反映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流入和流出的會計報表。新/舊現金流量表無論具體格式還是各報表項目均基本相同,只是在信息內容方面做了擴展,具體表現為:
(1)增加附注披露的內容。《企業會計準則第31號——現金流量表》中附注除“補充資料”外,新增“總額披露當期取得或處置子公司和其他營業單位有關信息”和“現金和現金等價物有關信息”兩項內容。
(2)增加了上年比較信息的列報或披露要求。舊準則中的現金流量表及附注只披露反映當年數據,金額欄只有—欄;新會計準則不僅要求在現金流量表中列報上年的比較數據,而且在“補充資料、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的有關信息”中也需披露上年的比較信息。
4.所有者權益變動表
新財務表體系取消了損益表和財務狀況表,增加了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從名稱上看與原財務報表中資產負債表附表的“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相近,但實質上是—張全面收益表。
由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可以看出,企業所有者權益的變動涉及兩個方面:總量變動和結構變動,就總量而言,企業所有者權益變動有兩項來源:一是所有者投入資本、減少資本或對所有者分配;二是企業的經營業績,即全面收益。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具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
(1)能夠反映企業—定期間的全面收益。收益與資本在理論上有著嚴格的區分。收益是—定期間內由所有者以外的交易或事項所引起的—切權益的變動,它等于會計期間內除所有者投資和向所有者分配外期末所有者權益和期初所有者權益的差額;而資本則是所有者實際投入企業的權益。故此,所有者權變動表可以將那些繞過利潤表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項目,更系統地組織起來報告,從而為報表使用表提供真實而有用的全面業績信息,同時也為公允價值計量所產生的未實現利得和損失提供了一種報告工具。
(2)有助于規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新會計準則將直接計入損益的利得和損失反映在利潤表中,而直接計權益的利得和損失則在所有者權益互動表中予以反映。這樣不僅還收益之本來面目,也使那些專靠“一次性攻益”包裝起來的上市公司暴露無遺,也有助于投資者對公司做出合理的評價。
三、結論
在財政部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中,通過對企業財務報表與原企業財務報表規定的比較分析,新財務報表體系中項目的增減保證了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企業報告內部構成、結構設計及具體項目更加清晰明了,便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理解和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
參考文獻:
[1]何成明:《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6
[2]喬世震:最新《企業財務通則》講解與應用[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