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道路上,產權問題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民營企業產權的特點之一就是在相對清晰的同時仍然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本文首先對民營企業的產權模糊性特征進行了描述,并探討了民營企業產權模糊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如何使民營企業產權清晰化的基本思路。
[關鍵詞] 民營企業 產權 模糊
一、 民營企業產權的特點
自1937年科斯教授在其發表的論文《企業的性質》中首次提出企業的產權問題以來,企業產權制度問題就成為了新制度經濟學研究的熱點話題。同樣,在科斯教授的《社會成本問題》中,提出了一個重要思想就是: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況下,產權的清晰界定將有助于降低人們在交易過程中的成本,改進經濟效率,也就是說,如果存在交易成本,沒有產權的界定與保護等規則,即沒有產權制度,則產權的交易與經濟效率的改進就難以展開。產權制度的完善有三個要求:產權清晰;產權結構合理;產權流動。而產權清晰是產權結構合理和產權流動的前提,沒有清晰的產權后兩者是不可能得到滿足的。當然要說明的一點就是民營企業產權模糊性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對其發展中起到了推動作用,但在民營企業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過程中,產權的清晰界定則是必經的過程,也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產權清晰最為重要的就是明確產權主體以及相應的責權利。民營企業有兩大來源:一是根正苗紅的純民營企業,是從企業創立時就與“公營”無關的企業;另一類則是“戴紅帽”的民營企業。本文主要討論的是“戴紅帽”的民營企業。而這種類型的民營企業又可以分為只是借“紅帽”而實際民營的企業和從國有或集體轉化為民營的企業兩類。不管是這兩種的那一種民營企業其產權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模糊性。
二、導致民營企業產權模糊的主要原因
1.民營企業的創業方式
民營企業中有部分企業帶有家族經營的特點,在創業時由于受到人才、資金、傳統文化等方面的限制一般以家族企業起家。雖然家族企業這是一種古典式企業經營方式,但他卻幫助了絕大多數民營企業的從無到有。利用血緣、親緣、地緣這“三緣”關系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民營企業,其產權主體具有超經濟性質,甚至將個人財產權和企業法人財產權混為一談,產權在企業創立之初一般沒有嚴格的界定,導致了產權的模糊。雖然這種模糊的產權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促使家族成員都為自己企業的發展而奮斗,可以說模糊的產權成為了創業之初家族成員努力的源泉。但企業的產權在非自然人之間的安排就注定了民營企業在產權上的模糊性,從企業長遠發展角度來看對企業本身并不是一件好事。只要產權不能在自然人之間進行清晰的劃分,則這種產權的非排他性就不嚴格,企業產權必然是模糊的。例如,劉氏兄弟在1982年變賣部分家產創立希望集團時就沒有對企業產權進行界定,但在其發展壯大后,由于能及時進行產業調整和明確分工,兄弟四人平均劃分產權,使企業得到迅速的發展,但沈陽飛龍集團由于沒有及時明晰產權而陷入困境。
2.政府政策的歧視
在舊體制下,民營企業不能得到與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同樣的“國民待遇”,例如許可證發放、融資、市場準入、進出口經營權等方面,在政策上民營企業受到很大的歧視。在1978年以前,公有制以外的經濟形式都被稱為“資本主義尾巴”,民營企業在當時幾乎被“割掉”。在上世紀80年代,在中國經濟改革重點由農村轉向城市,第一批城市民營企業開始發展起來,但民營企業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因此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會,民營企業是帶著“紅帽子”掛靠在國有企業或集體下,因此這部分民營企業與外部產權的界定上具有模糊性。例如,四通集團創立時,向四季青鄉借款并掛靠在四季青鄉而成立名為“四通新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屬于集體企業,幾個月后當企業還清借款后,企業可以說是地地道道民間所有和經營的民營企業,但仍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交納數額費用給四季青鄉,產權模糊使四通集團背上了不應該負擔的責任。
3.產權界定成本
從成本與收益角度看,界定產權是需要付出成本的,當只有在收益大于成本時,才有界定產權的動力。但是界定產權的收益不是在短期內就能見到的,它只有在企業的不斷發展中,在與其他沒有清楚的界定產權的比較中才能體現出來,而產權界定的成本卻是需要企業在界定時即企業創立時就承擔,在急于創建企業的心態作用下,大多數企業是不會和不愿去承擔這部分成本的。這種收益和成本不同時期的體現,讓企業難以有界定產權的動機。同時在改革開放時期,人們對于市場知識的積累才剛剛開始,許多事情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對于市場契約無不受到過去計劃經濟思想的影響。當時的企業一般都不愿花很大成本在企業創立時就努力建立一個產權結構明晰的契約,因為產權的界定必然產生信息收集、契約修改、時間、討價還價等一系列成本。因此當時的民營企業創立者寧可選擇套用當時流行的模糊產權結構,例如全民所有制或集體所有制,到企業發展起來以后在逐步細化,模糊的產權關系就埋藏在了企業當中。但當到企業發展起來以后模糊的產權結構已經引發了許多阻礙企業發展的問題,甚至有些是不可挽回的。
4.資金來源
民營企業的一大特點或者優勢就是創業門檻較低,這也是其在短期內能夠迅速發展的原因之一。創業門檻低的表現之一就在于初創時的資金需求量不大,因此使得追求短期利益成為了很多民營企業創立的又一原因。由于創業資金要求不高,于是資金來源的復雜性也隨之而來。在民營企業的創業資金中有的是國營企事業單位的預算外資金,有的則是集體單位投資創建,有的是幾個人聯合投資,甚至有的還利用預收工程款、借款、代銷商品所獲利潤或是技術服務起家。由于這部分資金大都屬于預算外資金,較少反映的公開的信息中,并且這些資金所有者虛偽現象的存在,出自者并不會真正關心資金的使用效果,對于模糊的產權他們也不會也強烈的反對。同時而資金的實際使用者則為追求短期利益而寧可選擇模糊的產權,這樣他們可以在為自己牟利的同時,盡可能的將成本由國家或其他人來承擔。
5.法律意識的薄弱
由于受封建思想限制和封建宗族思想的影響,人們具有較強的專制主義思想,以及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同時長期與自然經濟相對應的人治、德治嚴重影響了以法治國的進程,使我國人民的法律意識薄弱,不習慣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并且我國對國家的治理長期以黨的政策和政府政策為依據,不注重法律的建設,甚至破壞法律制度的建設,出現“法律虛無主義”的觀念,使人們對法律失去了信心。因此對企業產權的界定也就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忽略了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益,爭取自己的利益,導致了民營企業產權的模糊。由于在很長一段歷史中,所謂的國法并不包括《民法》,才處理財產糾紛的問題上,人們是沒有國法可依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們是在“先有國再有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文化遺產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容易成為一個產權觀念淡薄的主體,企業產權的模糊容易產生。
三、展望:民營企業產權清晰化的思路
明晰民營企業的產權包括,一方面對國營民營企業要實現與公有產權的分離,也就是在創業初“戴紅冒”和掛靠的民營企業要進行真正的“摘冒”。只有清晰的產權才有助于民營企業的成長,轉換企業經營機制,發揮其繁榮國民經濟、緩解就業壓力等作用。諾斯曾說過,“從人類經濟結構的變遷分析,沒有一個明智政府的積極促進,任何經濟增長事實上都是不可能的?!币虼耍畱摻o予民營企業一個寬松的社會環境,讓民營企業真正享受到與國營企業、集體企業同樣的“國民待遇”。并且加強法律建設,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只有通過外部法律環境的建設和國民法律意識的增強,才能有效地保護和監督民營企業的產權問題,理順民營企業的產權關系,使民營企業的發展有法律作為保障。同時,加強資本市場的建設,拓展除了通過“三緣”積累資金外的其他資金融資渠道,建立和完善資本市場解決民營企業發展中的“瓶頸”問題。作為民營企業自身其產權必須做到在自然人之間進行劃分和確認,明確產權主體各自的責、權、利,為建立我國民營企業合理的產權結構和保證產權的流動性做好基礎性和前提性工作。我國民營企業只有在界定出清晰的產權時才能走得更好,走得更遠,民營企業的產權關系是亟待解決得問題。
參考文獻:
[1]盧現祥:新制度經濟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67—69
[2]應煥紅:浙江民營企業產權制度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1,(12):30—33
[3]劉偉:清晰界定民營企業產權的重要性[J].中國民營科技與經濟,2001,(0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