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武漢市人才資源豐富,但人才流失現象嚴重。留住人才,直接關系到武漢市的發展,并最終影響到湖北省的長遠發展和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本文從武漢市人才資源流失的現狀入手,分析武漢市人才資源流失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武漢市 人才資源 人才流失
人才的總和構成人才資源。人才資源是人力資源的核心,是人力資源的高級形式,是增加社會物質價值和文化價值、促進社會和科技進步的主要推動力,是提高生產與服務效益的核心資源。人才流失指的是屬于特定群體、組織、地域地專門人才或其他有才能的人,離開自己原來所依附的對象,而到了另外的群體、組織和地域。
一、武漢市人才資源流失的現狀
1.人才資源流失的數量大,出現主動流動。武漢市人才總體流動呈增加趨勢,流出遠大于流入。根據武漢人事局的一份調查顯示:2000年武漢地區近3.8萬的本科以上畢業生中,留在武漢就業的只有4200余人,僅占總量11.2%。外地院校本科以上畢業生到武漢就業的為500余人。2001年武漢地區高校本科生、碩士和博士畢業生中留在武漢的分別為11%、3.5%和0.9%,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工作兩年后就開始外流。另外,人才逐步由被動調動工作轉向主動辭職或其他的流動方式。
2.外流人才的學歷高、范圍廣、年輕化趨勢明顯。根據武漢市人才服務中心的數據表明,在武漢的高校畢業生中,每年有99%的博士,96%的碩士和89%的本科生流向市屬以外的單位。根據省人事廳抽樣調查顯示,最近5年全省高、中級職務人才的流失分別是引進的6.45倍和4倍,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的骨干力量因此而減少了50%。這些調查樣本絕大部分取自武漢地區。從武漢市人才流失的年齡結構上來看,以25周歲~35周歲的年青人居多,而他們無論在學歷方面,職稱方面都有一定的優勢。
二、武漢市人才資源流失的原因分析
1.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薪金較少。武漢市統計局的資料顯示:2005年武漢市人均GDP在3200美元左右。這樣的實力不用說吸引海外人才,吸引國內人才的能力都不夠,這是武漢市人才流失的實力原因。目前武漢高校畢業生對發展不滿意的人數逐年增加,對薪酬不滿的人數、傾向高薪的人數呈增加趨勢。高層次、高學歷人才的勞動和價值被低估,這是對人才價值的一種不認可。
2.科研經費不足,投資不夠。武漢市研發經費嚴重不足。2005年,武漢市RD占GDP的比重才達到2%的水平,從這一指標就可以看出武漢市高技術園區對人才的吸引力嚴重不足。由于財力有限,武漢市對人才開發的投入一直沒有達到應有的需求,這是高學歷人才流失的一個重要的經濟因素。
3.經濟發地區政策優惠。近幾年來,上海,深圳等經濟發達地區在人才政策上不斷創新,顯現出更強的人才競爭態勢。對于經濟發達地區來說,高校密集的武漢成為經濟發達地區的重要的人才“生產”基地。在經濟發達地區強大的“拉力”之下,出現了人才資源大量流失的現象。另外,武漢市每年大專以上畢業生20萬人,畢業研究生近2萬人,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很大。這樣一來,人才就很自然地向經濟發達地區流失,這也是人才流失的一個客觀原因。
三、武漢市人才資源流失的對策
武漢市要營造科研有條件、創業有保障、人才流動有秩序的社會環境,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構筑有利于人才成長的發展平臺。
1.制定人才回流計劃,整合人才資源。武漢市應該積極與外流人才保持聯系,建立外流人才信息庫。同時,還要整合武漢地區的人才資源。根據武漢市經濟發展需要,借鑒國際通行的人才引進機制,制定科學的指標評價模型,對引進人才進行分層、分類管理,引導人才結構的調整,避免出現粗放式的人才引進結構。另外,根據武漢地區高等院校集聚的特點,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資源,為武漢市培訓技術和高層管理人才,鼓勵武漢市屬單位與高等院校加強合作,充分利用人才資源。
2.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動機制,健全人才市場體系。武漢市應在國家法律、法規體系框架之內,建立符合地區經濟社會實際情況的人才管理政策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武漢人才引進辦法和相關政策,健全人才市場管理、人事爭議仲裁等人才流動方面的法規。進一步開放武漢人才市場,放寬市場準入,鼓勵民間資本、外國資本投資武漢地區人才市場,促進人才中介服務主體多元化發展。發揮人才市場供求、價格、競爭等機制的調節作用,引導企事業單位轉換用人機制,促進企事業單位通過人才市場自主擇人和人才進入市場自主擇業,實現人才和勞動力、技術等要素市場聯網貫通。
3.加大科教支出,加強產、學、研的合作與交流。(1)科技是人才回流的載體。吸引人才回流和遏制人才外流的根本在于武漢市軟硬環境的改善與提高。武漢市在加大科研投入的同時,還要提高科研能力,積極建設相關的科學園區、高技術產業基地,為本地區人才和海外回國人員創業提供舞臺。(2)教育是人才回流的基礎。武漢市應加強高校、研究機構同企業的合作與交流。一方面可以不斷地向國內外企業提供研究成果、研究設施,甚至研究人才,另一方面國內外企業也應不斷地向大學和研究機構提供資金和需求信息,加強武漢市人才交流的同時,也加強了國外人才與武漢市的合作交流。
4.人才為本, 建立全方位的激勵機制。武漢市應該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機制,逐步形成工資報酬與貢獻掛鉤的分配激勵機制,對有突出貢獻人員獎勵股權、期權,實行智力資本置換股權政策。實行按人力資本的生產要素分配制度,按能力、貢獻大小以及市場定價等方式進行分配;對回流人員實施工資津貼、科研經費、住房、保險、家屬就業、子女入學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解決其后顧之憂。
參考文獻:
[1]黃鎮宇黃煥山鄭柱泉屈文峰:武漢市人才結構現狀及需求特點[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1,(8)
[2]李建中:人才流失:恐慌漫及全世界[J].中國人才,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