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企業一直是政府競爭的積極參與者和重要推動者,并且在這一過程中企業與政府存在雙向依賴關系。但是,這種雙向依賴關系卻受企業尋租和政府“理性經濟人”影響而極為脆弱,并致使競爭行為變質。企業尋租誘發政府競爭行為異化包括限制市場進入、地區封鎖、實行歧視性待遇、限制經營自主權、價格控制等。為了獲取政府競爭中經濟增長的優勢,必須重新考慮政府在促進市場效率與經濟增長中的職責,加強對尋租行為的監督,競爭模式必須由資源競爭轉向制度競爭。
[關鍵詞] 政府競爭 企業尋租 制度競爭
政府競爭是全球范圍內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也是當代中國府際關系的重要內容。政府競爭常用手段就是影響和改善投資環境。世界銀行的研究表明,如果沒有其他影響投資地點的因素,企業多半會選擇在低成本、低經營風險、低競爭壁壘的優良投資環境進行投資。研究報告表明,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支持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減輕其他市場失靈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由于政府實現這些職能的方式對于企業的成本有著重要影響,因此在政府競爭過程中,企業與政府存在雙向依賴關系:一方面政府期望通過改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企業,從而獲取更多經濟資源;另一方面,企業也希望通過政府競爭得到更為優良的投資環境和實質性利益——降低經營成本。但是,這種雙向依賴關系卻受企業尋租和政府“理性經濟人”影響而極為脆弱并使競爭行為變質。
一、企業尋租:政府競爭中的不和諧現象
尋租行為的發生一般有下列條件:(1)政府有干預市場的力量;(2)政府官員有相當程度的自由裁量權;(3)權力行使無需承擔足夠的責任。然而在政府競爭中,企業尋租是一種普遍存在的、不和諧的現象。企業、政府官員和其他利益集團具有本能的沖動來操縱投資環境,改善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以提高其個人收益。調查表明,向政府官員尋租是企業的一種經常性的行為。僅僅在美國華盛頓特區一地,就有數以萬計的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游說國會和聯邦政府的執行機構中去。比如貿易協會在華盛頓就有3000多個辦公室,8萬多名雇員。在這些協會中,至少有30個協會為負責人開出40萬美元~90萬美元的年薪;為影響政府而花費的數不清的時間和精力還有一個指標可以說明:65%的《財富》200強(Fortune 200)的CEO平均每兩周至少要去華盛頓一次;世界銀行的調查顯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企業都可能會行賄,并且賄賂花費占銷售額的比重甚至有的達到了9.3%。
企業尋租雖然花費了巨大成本,但它卻從尋租中得到了巨大回報。企業尋租過程中形成的保護——扈從關系,會在相當大的范圍內扭曲政策,使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向特定企業傾斜。例如,政府通過授予壟斷權力、稅收減免、制定市場限制,或者結成卡特爾來壓制競爭。這種尋租行為產生的保護——扈從關系損壞了市場效率,違背社會公平與正義,削弱政府的公信度。顯然,尋租行為扭曲了政企關系,誘發了政府消極競爭行為的產生。
當代中國地方政府競爭中,政府與企業的關系,特別是地方政府與當地國有企業和當地所屬的其它經濟類型的企業的關系,對政府競爭影響極大。由于當地企業跟當地的經濟發展、就業率密切相關,跟當地的GDP總值密切相關,跟當地黨政領導官員的政績密切相關。因此地方政府總是有意無意的進入市場領域,對企業的經營活動進行干預,為了自身局部利益而充當婆婆坐鎮瞎指揮;而地方企業為了獲得政府的各種優惠政策(稅負減免、出口配額等),也極力試圖與地方政府建立密切關系,也圍繞著政府的指揮棒轉。這種以利益為紐帶的、不規范的政企關系造成本地企業與外地企業間、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間的不公平競爭,使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低效。
二、企業尋租誘發政府競爭行為異化
企業與政府的交易關系而導致的“制度腐敗”。企業尋租引發政府“制度腐敗”,導致競爭行為異化。這些異化的競爭行為,不但沒有實現使公共物品和服務的供給效率低效,而且還進一步惡化市場秩序,給經濟發展帶來消極影響:
1.限制市場進入
限制市場進入將造成獨家壟斷、寡頭壟斷或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這種壟斷性的市場因政府的保護在價格上一般表現為剛性的壟斷高價、服務和質量上的降低。這種狀況會導致:(1)購買者在高價面前望而卻步,直接減少交易;(2)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降低,使一些可能的交易落空,或者增加購買者的費用支出;(3)由于較差的服務和質量,增加了履約成本,并影響可能的交易。后兩種情形均表現為交易費用的增加,交易費用的增加會反過來導致交易萎縮,市場規模縮小。
2.地區封鎖
地區封鎖是將大市場分割為小市場,縮小競爭所必需的市場規模,從而將可競爭的統一的大市場轉變為壟斷趨向的市場結構。再者,地區封鎖無疑增加了跨地區的買賣雙方的交易費用;對地區內的交易而言,供應者處于一種相對壟斷的地位,會導致交易費用的增加。交易費用增加的直接后果是阻礙、減少交易,縮小市場規模。地區封鎖會造成或者加強地區經濟結構趨同化,形成小規模的生產企業,而不是專業化分工基礎之上的大規模生產。
3.實行歧視性待遇
對市場主體實行公平待遇是公平競爭的必然要求,對特定的經營者進行歧視,將使其處于不利甚至惡劣的競爭地位。另一方面,對特定的經營者實行優惠待遇,實際上就是對它的競爭對手進行歧視,同樣會產生限制競爭、不公平競爭的后果。在地方政府競爭中,經常發生的是對私營企業和非直屬企業實行歧視,而對外資企業和直屬企業優惠待遇(如稅收優惠、補貼)。這其中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為了自身的政績、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增加,企業為了獲得優惠待遇而賄賂政府官員。
4.限制經營自主權
對企業的經營自主權進行限制實際上是限制企業提高自身的競爭實力(能力)。這種限制競爭行為多表現為:限制企業購買原材料、生產設備以擴大生產規模,限制企業在其它地區設立生產經營場所或分支機構,限制企業的經營范圍等。
此外,價格控制也對競爭秩序條件產生了侵損。以低于充分競爭或適度競爭時的均衡價格進行規制會引起供應短缺,使一些支付了交易費用的可能的交易因無交易標的而落空,或者使購買者為了獲得交易而多支付包括時間和金錢等的交易費用。這些都造成了購買者的價格損失,增加了交易費用總量。
總之,企業尋求政府干預市場、限制競爭的條件,即只要政府干預所帶來的壟斷程度的提高所引起的壟斷利潤的邊際增加,高于為之付出的邊際代價,企業就會實施“尋租”;而政府競爭中,政府對市場的干預與企業的偏袒,將導致對競爭秩序的破壞。
三、營造良好政企關系:規制企業尋租與政府競爭行為
如何通過競爭來刺激經濟增長?或者說,怎樣的競爭環境,有利于經濟增長呢?這實質上就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物質與人力資本、技術進步,并不是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只有與經濟發展相一致的制度和政策才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決定因素。當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本、技術進步的確有優勢。因此,在政府競爭中獲取經濟增長的優勢,必須重新考慮政府在促進市場效率與經濟增長中的作用:
1.轉變政府職能,劃分政府與市場權限
尋租的根源在于政府對市場的運作的干預權力太大。亨廷頓認為轉型國家的現代化過程伴隨腐敗現象,這是因為現代化開辟了一些新的財富源泉和權利渠道,使部分新興經濟勢力崛起并試圖在政治上找到其應有的位置,從而誘發腐敗;同時,現代化特別是處于后期現代化之中國家里的現代化,涉及政府權威的擴大和各種各樣受制于政府的活動的增加。現代化過程凸現政府的職能,政府可管理的領域及可控制的資源大大膨脹,再加上轉型期間配套制度缺失,尋租必然增加。因此,要想限制尋租,就必須從規范政府權力、發揮市場正常運行這一根源著手。必須加速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發展,使市場成為社會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通過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消除滋生尋租與腐敗現象的溫床。
2.實行政務公開,建立健全責任與監督機制
要進一步完善政務公開制度。政務公開是抑制尋租、防止自由裁量權專橫行使的最有效武器。雖然說“以權力制約權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腐敗,但權力的運作離不開社會的監督。“陽光能夠殺病毒,路燈可以防小偷”。若將權力的行使置于“陽光”之下,很多腐敗行為就難以孳生和蔓延,也較容易發現和及時整治;同時,還必須建立健全公務員責任追究制度,使公務員在履行國家職權的同時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與義務。例如可以規定公務人員在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征收和行政征用、行政檢查、行政裁決等方面等存在過錯行為將被追究行政責任。通過建立和健全責任制度和反腐敗的法律法規,使政府官員不敢貿然采取腐敗行為從而限制尋租行為。
3.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機制
沒有市場壁壘時,各地區生產者將被引導到他們有相對優勢的地方去,而且來自外地的競爭將有助于本地生產者改善其福利狀況。自由、開放的市場使每個地區的居民能夠為他們以低成本生產的物品提供更多的資源。因此,必須打破所有制(產權結構)方面的歧視,給予地區內外、國內外不同性質的企業以公平的“國民待遇”和發展環境;健全和完善自由進入和退出市場機制,把資源從行政權力的控制下解放出來,交由市場去配置,讓“看的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共同調節,使尋租的可能性被限制到最低限度。
4.政府競爭必須由資源競爭轉向制度競爭
所謂資源競爭模式,指地方政府為了獲取競爭優勢,以爭奪各種有形或無形資源為手段的競爭方式,它包括要素競爭和產品競爭兩種形式。而所謂制度競爭,就是關于低成本水平的制度選擇過程。經濟史表明,資源稟賦對經濟發展作用有限,而制度卻是經濟增長的必要前提。在經濟活動中,制度系統對企業成本水平影響極大,是國際競爭力或區位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制度成本的高低決定著不同政區制度的優劣程度和制度競爭力。顯然,制度成本低的政區更具有制度優勢。要想獲得競爭優勢,政府競爭必須走制度創新之路。
參考文獻:
[1]詹姆斯·D·格瓦特尼,理查德·L·斯特魯普,盧瑟爾·S·索貝爾:經濟學:私人與公共選擇[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2]世界銀行著: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譯. 2005年世界發展報告 改善投資環境,促使人人受益[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40
[3]詹姆斯·D·格瓦特尼,理查德·L·斯特魯普,盧瑟爾·S·索貝爾:經濟學:私人與公共選擇[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4]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三聯書店,1989年版,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