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經濟發展中市場經歷了商品市場、資產市場和資本市場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與之對應的是商品經營、資產經營和資本經營。高校科技企業市場,應以所在高校作為企業虛擬的研發中心,以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平臺建設為重點,在提高商品經營和資產經營基礎上,大力發展資本經營市場,努力體現高科技企業的高效益增長。
[關鍵詞] 市場 高校科技 成果轉化
企業有三大基本活動:即生產運營、財務管理和市場運作。市場運作,不僅是一切經營者的必修課,而且也是必須要做好的一項實踐活動。高校科技企業是高校社會服務功能的具體實踐者,是產學研良性互動發展的紐帶和橋梁,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工作的重要渠道。正確認識、把握和不斷尋求高校科技企業市場,不僅僅是企業發展的需要,也是高校獲取社會辦學資源、高質量地培養高素質人才和完善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說,探討我校乃至高校科技企業市場的實踐具有積極的和現實的指導意義。
一、對市場的正確認識和把握
1.認識市場
在經濟學中,市場泛指某種產品買方與賣方相互作用以確定價格與數量的一種安排,是買方與賣方交換關系的總和。市場包括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有形市場是指有固定交易場所的市場;無形市場是指沒有固定交易場所,通過多種交易形式達到交易目的的市場。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有形市場正越來越讓位于無形市場,這是市場變化的一種趨勢。有趣的是:政治的變化是在敲鑼打鼓聲中進行,而經濟的變化則在不知不覺中發生。最近有學者提出更深奧的市場理論,認為市場的真正內涵是由產權,契約和制度構成的組織載體。認為產權確定交易對象,契約協定交易行為,而制度維護交易規則。這個理論從下而上構建了一個市場框架,即產權限定和安排構成市場第一層結構,契約締結和履行構成市場第二層結構,交易制度安排和維護構成市場第三層結構。
2.市場發展的三段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中市場經歷了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而買方市場又經歷了商品市場、資產市場和資本市場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與三種市場相對應的是商品經營、資產經營和資本經營。
(1)在商品市場和商品經營階級。商品市場中的商品生產與流通構成了商品經營。在商品市場經營中,政府和法人財產經營者根據市場供求情況,利用各種行政手段和經營方法,集中資金,組合生產力,構建低價位、大數量、單品種的經營平臺,營造營銷優勢,實現規模效益,獲取附加值。所以,商品經營使市場局限于商品低價位高數量的低層次競爭上。目前,商品市場與商品經營處于飽和期,進入衰退期。
(2)在資產市場和資產經營階段。資產市場與經營,即生產要素市場與經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切人、財、物及技術、管理、商標等有形與無形生產要素的流動與優化組合構成了資產經營。具體表現在通過有償轉讓、租賃、承包、聯營、兼并等形式使生產要素在市場中展示企業強勁的競技力,增強企業創優增效的實力。例如技術通過市場流動,轉化為生產力;資金通過市場流動,實現時間與空間上的最佳融通與高效配置;人才通過市場流動,可以充分挖掘人力資源的智能和潛力等等。資產經營使市場體現了產品質量與品牌及品牌群的高層次競爭,我國正處于這個市場的熾熱化階段。
(3)資本市場與資本經營階段。資本市場與經營,即產權市場與經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證券、股票、期貨等產權要素在市場中的流動與優化組合構成資本經營。資本經營通過優化經濟結構和資源配置,促進資產經營,規范企業規模與產業集中度的關系,增強企業市場化程度。具體表現在社會資產物質形態上的所有權流動與重組,通過參股、控股、合并、破產、重組等形式,讓產權要素在市場中優化組合,實現資本增值。在經濟發達國家,資本市場發展有近百年歷史,仍不斷地為資本主義發展開發商機。在我國,資本經營目前尚處于雛形階段,但已經顯示了巨大發展潛力。資本經營是在提高和完善商品經營、資產經營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一種高層次的經營模式,具有綜合性的市場功能,能夠從系統性、有效性、適應性多視角開發資本商機,成為企業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推動力。
在目前市場經濟不規范的條件下,資本要素和資產要素混合互動,錯位生存,資本中包含著資產、資產中包含著資本。馬克思曾指出:“資本運營是黃金通道,而資本的本質特征在于產權運動。產權循環運動“會產仔,或者說它至少會生金蛋”。
二、我校科技企業市場環境分析
1.對現狀的基本分析
山東理工大學校產總公司作為學校產業管理部門,是在學校與企業間架起的一道“防火墻”。學校賦予校產總公司的三項職責(負責學校經營性資產管理;對學校經營性資產承擔保值、增值責任;承擔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任務)定位已經明確。自2001年以來,校產總公司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對現有校辦產業經營性資產進行了資產評估和公司改制,成立了山東理工大奧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并通過了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控股了山東理工光電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趨于完善,產權關系更加明晰,管理更加科學規范,并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近年來,完成銷售收入3760萬元,實現利潤287萬元,取得了股東投資回報率131%的驕人業績,較好地完成了“對學校經營性資產承擔保值、增值責任”的任務,并得到了可持續發展。但是,公司大部分產品科技含量低、市場競爭力較差、產品生命力不強,職工隊伍還不能完全適應現代企業管理的需要,在經營上公司對學校市場客觀依賴性較大,社會市場開拓效果不理想,公司把目光停留在了商品經營的平臺上,處在一種市場低層次競爭環境之中,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現有校辦企業的生產和管理上,而對“負責學校經營性資產管理、承擔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任務”職能理解不到位,校產總公司產業化發展和職能的全面發揮離學校黨委的要求還有一些距離。放眼山東高校科技企業發展,這種現狀帶有一定的普遍性。
同時我們也意識到,高校科技企業不存在校內和校外市場之分。因為在經濟學中沒有“校內市場”這個概念,在現實中也成了思考問題的人為“障礙”。市場不分內外,只能分為現有市場和潛在市場。當然作為校辦企業的現有市場以校內為主,這是我們不能放棄并需要進一步開發的市場。潛在市場是我們尚未充分挖掘和滿足的需求,無論內外都要注意開拓和維護。由于校內市場的規模限制,要想發展壯大,必須大力開發校外的潛在市場。至于經常提到的從校內市場到校外市場的轉型,目的也是激勵我們盡快去拓展潛在市場。我們感到高興的是,去年以來,我們校外市場、尤其高科技產品贏得的校外市場所占比例越來越大,在“從校內市場到校外市場的轉型”中實現了突破。
2.我校科技企業市場優勢分析
企業謀求發展的市場途徑有二條,一是通過產品變現實現收益;二是通過股權變現實現收益。通過產品變現實現收益需要在商品市場經營中加強市場營銷環節,包括一系列營銷策略的制定和實施。通過股權變現實現收益需要我們到資產與資本經營中尋找市場機會。近年來,高等教育事業由精英向大眾教育的快速發展為高校科技企業提供了太多的機會與可能。例如山東理工大學,2001年在校生不足1.1萬人,到現在已經突破了3.2萬人,在山東高校保持領先發展的優勢。這在征地、擴招、職工建房、內涵發展等方面,使學校和職工成了最大的受益者。這種保持領先優勢帶來的綜合效應,也深深激勵和鼓舞著校辦企業的每一個員工,我們也成功嘗到了跟隨學校發展帶來的甜頭。我們的建材分公司和印業分公司產品在學校有很高的市場份額,我們教學設備分公司數控機床產品和計算機分公司工程項目因為有后續的研發支持,也更加增強了社會競爭力,而且在學校也有一定的市場占有率。另外,我們有廣泛的校友資源,有著良好的社會美譽度,可以轉化為市場優勢。最大的優勢是來自學校的學科建設群和龐大的可經營性資產,以及良好的人際關系,這正是作為高校科技企業的潛在市場。這個市場的開發及其滲透足以支撐并覆蓋高校科技企業經營領域和規模以及可持續發展。我們說一個企業有優勢,不僅指企業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在哪些方面比競爭對手做的更好,具有不可模仿的獨特能力。
三、努力在服務山東制造業強省行動計劃中尋求市場空間
1.行動計劃的提出
教育部(2005)2號文件明確指出:“高校發展科技產業,要以轉化高新技術成果并實現產業化為目的,重點孵化具有本校學科特色和優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企業。”2006年初,山東理工大學與山東省經貿委共同簽署了“服務山東制造業強省行動計劃”,強省計劃的重點是依托我校學科優勢加快發展山東電子信息、生物技術及制藥、新材料三大高新技術產業,改造提升輕工、紡織、機械、化工、冶金、建材六大傳統產業,突出抓好電子信息、汽車、船舶、石化、家電、食品、服裝紡織七大產業鏈。作為我校發展的優勢背景,“服務山東制造業強省行動計劃”對于我校社會服務功能的切實發揮,對于校產總公司切實承擔起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任務,都是一次大檢閱、大發展的機遇。為此,我們確定了在機遇面前堅決“跟進、服務、承載、實現”的工作思路。并明確了今后工作的重心,將是以學校作為公司虛擬的研發中心,以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平臺建設為重點,實施有效資源配置和可經營性資產的優化組合,在提高商品經營和資產經營基礎上,大力發展資本經營市場,努力實現高層次的經營和競爭態勢,體現高科技企業的高效益增長。
2.關于工作的基本思路
我校認證科技企業近期工作的目標與計劃,可以概括為“建好三個平臺、兩個橋梁、通過多種模式實現”。三個平臺是:積極參與服務山東制造業強省信息聯絡平臺建設、切實抓好成果轉化和高科技企業孵化平臺建設、全力搭建投融資和資本運作平臺;兩個橋梁分別是搭建校企橫向課題研發立項的橋梁、運作盤活學校閑置資產和設備的橋梁;多種模式指利用直接投資、控股參股、直接轉讓或孵化后轉讓、技術服務等多種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模式。為此,公司將展開以下幾項工作:一是成立科技開發部,組織專業人員,深入各職能部門、各院系、各實驗室、廣大科研人員內部,掌握信息、宣傳公司、擴大影響;二是積極主動與學校科技處、國有資產與實驗管理處聯系,建立校內外科技人員及科技成果信息庫、校內儀器設備信息庫,掌握相關基礎資料;三是發揮公司貼近社會和市場優勢,廣泛深入社會企業,發現市場需求,尋找和創造技術合作機會;四是在科技處具體指導下,積極參與服務山東制造業強省計劃及各項重要活動,積極參與校企技術合作洽談會;五是做好業務深化和跟進工作。加快大學科技園建設的步伐。一旦時機成熟,選擇合適的模式進行運作,實現規模擴張和資本增值;六是努力營造寬松、和諧、干事的工作與文化環境,為廣大科研人員服好務。
從2005年開始,校產總公司已著手對校內科研項目進行考察和論證工作,成功轉化了我院機械工程學院趙玉剛教授的“教學用數控機床”項目,成立了山東理工大奧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教學設備分公司,圍繞教學型數控機床的生產和銷售、數控技術培訓、廠礦企業數控技術改造三項業務展開了卓有成效的工作。2006年全年完成銷售額300萬元,利潤突破100萬元。該項目的成功運作不僅為校產總公司帶來了市場轉型和發展的契機,也為校產總公司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也必將為我校服務山東制造業強省計劃的推動實施產生帶動作用。
參考文獻:
李華山:轉折中的企業經營方式選擇.業改革與管理,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