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呂劇是全國八大戲曲種類之一,實現呂劇藝術事業的振興與發展,必要進行觀念、唱腔設計、音樂內容和表現形式等諸方面的創新,以賦予呂劇藝術以強大的生機與活力;必須抓住機遇,通過產業與市場格局的確立、“產學研銷”四位一體的市場經濟運作模式的建立、產業鏈及衍生產業鏈的形成與發展和文化市場的培植等,堅定不移地走產業化發展之路。呂劇創新是關鍵,只有創新才有生命力,產業化發展是前提,只有產業化,才可逐步占領市場,進而占領文藝陣地,從而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關鍵詞] 呂劇藝術 創新 產業化
呂劇是全國八大戲劇種類之一,它起源于黃河入海口的東營市廣饒縣一帶,迄今有近百年的歷史,是山東省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戲曲劇種,流傳于江蘇、新疆、黑龍江、遼寧等地。呂劇曲調雖少(基本腔調有四平調和二六),但富于變化,唱詞通俗易懂,唱腔樸實無華、優美流麗、娓娓動聽。呂劇運用齊魯鄉音表現民間生活、民俗民情,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反映了當時人民的感情,因而被廣大群眾喜聞樂觀。“聽見旺相(呂劇藝人薜金田的綽號)唱,餅子貼在門框上”,可見當時群眾對呂劇癡迷的程度。新中國成立后,一批優秀呂劇劇目,如《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西垅地》、《逼婚記》、《小借年》等相繼搬上銀幕,一時流傳于大江南北,飲譽海內外,同時涌現了一批象郎咸芬、林建華、李岱江、張艷芳等聞名全國的著名呂劇表演藝術家。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浪潮席卷塞北江南,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外來主流文化,特別是后現代主義文化對我國民族文化帶來了很大得沖擊,“輕”、“快”、“準”、“顯”、“繁”的藝術創作與表演手法,借助于高科技所產生的如夢如幻,而又形象逼真、寓意深運的文化作品,令人眼花潦亂,耳目以新,很快得到青少年、兒童,甚至中年人的喜愛。面對改革開放的大潮,呂劇藝術沒有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沒有對劇種進行必要的改革與藝術創新的戰略決策,缺乏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文化產業的經驗。各呂劇團體各自為戰,逐漸進入“孤立無援”的境地。由于缺乏藝術創新,呂劇藝術漸漸失掉生命力,逐步進入了衰落期。
知已知彼方不殆、臥薪嘗膽謀發展,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在“十一五”規劃建設中大力發展文化事業,把文化產業做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2005年以來各地積極制訂“十一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紛紛將文化產業列為經濟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支柱產業。我們要抓住這一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以藝術創新促進產業化發展,用產業化的發展逐步占領市場,進而占領文化陣地,更好地貼近群眾,實現呂劇藝術事業的進一步繁榮與發展。
一、呂劇藝術的創新
創新是新世紀賦予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實現快速、和諧發展的歷史使命,創新是呂劇藝術與時俱進,緊跟時代前進步伐的有力保障,創新是呂劇藝術煥發生機與活力,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
1.觀念的創新
呂劇藝術創新的根本在于觀念的創新。魯迅先生說:“為革命起見,要有‘革命人’,‘革命文學’倒無須急急,革命人做出東西來,才是革命文學”魯迅先生的這番話對今天的藝術創新仍有很大的指導意義。要不斷實現藝術的創新,文藝工作者就要投身于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站在時代發展的前沿,深入到現實的生活中去,用科學發展觀和全心全意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統領自已的創作觀,“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宏揚主旋律,謳歌新時代,從而實現科學性、思想性、藝術性、時代性、觀賞性的有機結合,進而推動呂劇事業的不斷發展。
2.唱腔設計的創新
首先借鑒京劇等劇種的唱腔設計,生、旦、凈、末、丑要分工詳細,音色、音域的對比要鮮明,利用科學的發聲法,提高聲樂演唱的表現力。充分借鑒山東民歌、山東地方戲的唱腔設計,豐富腔調的韻律,提高呂劇唱段的表現力。
3.音樂內容的創新
從劇情發展的需要出發,在旋律走向、節奏速度上,要改變以“平淡舒緩”為主的傳統風格,有張有弛,有起有伏,“逢回路轉”,扣人心弦,增強呂劇音樂的戲劇性效果。
在音樂伴奏方面,將墜琴、揚琴、三弦、琵琶等傳統樂器與打擊樂器、電聲樂器,甚至交響樂隊相融合,既不失呂劇的音樂風格(采用民族配器法),又提高了呂劇音樂的震撼力,賦予呂劇音樂以交響性的藝術魅力。
4.音樂舞蹈與肢體語言的創新
加大舞蹈在呂劇中的權重,提高功夫戲的可觀性。在汲取傳統呂劇動作表演的基礎上,吸收漢族舞蹈,特別是山東秧歌的精華,借鑒中外民族民間舞蹈,甚至是現代舞的精髓,根據劇情的發展,移植和創編到現代呂劇表演中來,提高呂劇藝術的魅力;功夫戲方面,借鑒京劇、豫劇等功夫戲的表現手法,發揮中華武術和現代擒拿格斗的長處,使呂劇藝術更賦可觀性。
5.形式的創新
根據現代人的審美理念和審美情趣,呂劇表演形式的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呂劇演唱形式的創新。借鑒中外優秀的演唱劇種,呂劇的演唱要集獨唱、對唱、表演唱、重唱、齊唱及合唱于一身,根據劇情合理安排,運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豐富呂劇的音樂表現。
(2)舞美表現形式的創新:要擺脫傳統呂劇中“一桌兩椅”的舞美形式,運用現代舞美設計與制作技術,將雕塑、吹塑、剪塑,甚至活動舞臺有機結合,增加舞美表現的“變術”,已達到身臨其境、吸引觀眾的藝術效果。
(3)將高科機有機的運用到呂劇表演中,使表現形式更趨逼真。將現代音響、色彩燈、旋轉燈、追光燈、激光燈、煙霧器、吹泡器、造雪器、MIDI音樂技術等有機的運用到呂劇表演中來,配合劇情的發展和人物的表演,達到如夢如幻而又寓意深遠的視覺與聽覺效果。
二、呂劇產業化的發展
呂劇藝術的不斷探索與創新是繁榮呂劇文化事業的根本,同時又為呂劇產業化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只有產業化的不斷發展,才能占領市場,進而才能占領文藝陣地,才能貼近時代、貼進群眾,從而步入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的康莊之路。
1.有序推進呂劇文化產業體制的改革,形成富有生命力的產業格局和市場格局
“十五”期間,我國已成功探索出了“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業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這一文化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的經濟發展思路,已初步顯示其旺盛的生命力,股份制過程將逐步實現,投融資市場將形成,國家及地方決策層面對于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并將文化產業列為經濟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支柱產業。呂劇文化產業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就是呂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改革,要抓住這一發展機遇,在政府和文化事業管理部門的指導下,按市場經濟的運作規律,有序推進呂劇文化產業的體制改革,借助投融資渠道的多樣性和股份制的推進,形成富有生命力的產業格局和市場格局。遼寧出版業的股份制改革就是很好的典范。
2.建立“產、學、研、銷”四位一體的市場經濟運作模式
當今時代是信息的時代,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經濟的復興,文化的繁榮,關鍵是人才的培養,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的人才,才能使呂劇藝術在世界民族藝術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走“產、學、研、銷”四位一體的文化產業發展之路,才能使呂劇事業立足國內,走向世界。
產:貼近時代的脈搏,宏揚時代的主旋律,多出呂劇精品劇目,精心排練,精心制作,搬上舞臺,搬上屏幕,走進網絡,顯身手機,融入CD、VCD、MP3等,使呂劇文化產品呈多樣化,便捷化的特點,便于按經濟規律進行市場運作。
學:根據呂劇藝術文化市場的需求,制定靈活的、應用性強的呂劇職業人才培養計劃。針對藝術創作、表演、制作、管理、營銷等專門人才培養的需要,改革課程體系,采用模塊式教學,訂單式培養,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實施“理論夠用、技能過硬”的呂劇應用性人才的培養方略,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搭建人才鍛煉成長的平臺,構建人才培養的激勵機制,使創作、表演、制作、管理、營銷等方面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研:要繁榮和發展呂劇藝術事業,就要不斷根據社會和市場的需求對呂劇藝術進行創新研究;既要研發新的劇目,還要研發新的表現手段和傳媒技術的革新等;既要研究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改革,還在研究教學內容的不斷更新;既要研究呂劇文化的內容產業,還要研究呂劇文化的創意產業;既要研究呂劇存量領域的改革,還要研究增量領域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托起呂劇藝術事業燦爛輝煌的明天。
銷:要用市場經濟規律推銷呂劇藝術,建立科學、規范、有效的營銷體系,充分包裝,利用新聞發布會、廣告、海報、宣傳畫、網絡、手機短信等多種傳媒方式,加大新產品的宣傳力度,“登峰造極”,烘托氛圍。
以銷促產,以產促研,以研興學,“產、學、研、銷”四位一體,協調發展,從而帶動呂劇文化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3.利用“三網融合”,打造呂劇文化產業鏈條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的文化產業從“十五”初的起步階段,短短三、四年的時間就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進入“十一五”后,文化產業又進入了新的快速發展階段,現代廣電、通訊和網絡逐步實現“三網融合”,著實令人歡欣鼓舞。
呂劇藝術要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利用電臺的廣播、有線電視的連播,數字電視的專播,移動電視、手機電視、樓宇電視的點播,新一代互聯網的點閱和點播,適時打造呂劇文化產業的鏈條。
4.呂劇衍生產業鏈的形成與發展
一種文化產品一旦占領市場,將會衍生、發散它的產業鏈條,衍生產生鏈的發展,又會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壯大。呂劇產業化的發展,同樣需要衍生產業鏈的支撐與發展。
(1)呂劇動漫產業。動漫產業是高科技背景下的高附加值產業,被譽為21世紀的“暴利蛋糕”和“黃金產業”。2006年我國廣電總局制定了年播動畫片及連續劇28萬分鐘的宏偉計劃,而我國目前動畫片的制作能力只有3萬分鐘,發展空間巨大,利潤可觀(由于制作能力不足,每年引進動畫片的損失達800億元之多)。同時,動漫藝術深得青少年、兒童的喜愛,發展呂劇動漫產業不僅有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還可以爭取年輕一代的觀眾,從而為呂劇事業的發展奠定廣泛的群眾基礎,實現更大的社會效益。
(2)呂劇時尚與呂劇卡通以介紹呂劇新人新作、名人軼事、休閑娛樂等內容的呂劇時尚雜志和價廉物美的呂劇藝術卡通讀物等,可滿足不同階層、不同年齡人群對呂劇藝術的消費需求,從而充分擴大呂劇藝術的衍生產業鏈條。
(3)呂劇茶社。喝一杯清香的茶,聽一曲經典呂劇中委婉動聽的唱段或觀賞精彩的呂劇表演,既可得到美的熏陶,又可擺脫工作的壓力與辛苦,在和諧的氛圍中,得到娛樂與輕松。根據現代人的工作節奏,此形式將是中青年及老年人的一種消費時尚。
(4)呂劇工藝品開發與呂劇文化旅游。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預測,按年均8.5%左右的經濟增長速度,到2020年我國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進入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文化消費可實現年均10.8%的增長,屆時,精美工藝品的購買、饋贈與文化休閑旅游將成為人們的消費熱點之一。挖據呂劇藝術的瑰寶,不斷進行呂劇工藝品的開發,加強呂劇文化事業公共設施建設,建立相應的文化旅游機制與體制,促進呂劇文化旅游業的發展。
5、呂劇文化市場的培植
文化市場的培植,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石。文化市場好比沃土,文化產業如同種子,只有進行良好的文化市場的有效培植,文化產業才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呂劇要走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產業之路,就要做好長期文化市場的培植工作。要發揮政府和文化事業管理部門的職能作用,充分利用現代媒體的宣傳作用,以活動為載體,采用多種形式建立網絡式的“呂劇票友協會、呂劇之家、呂劇村”等,形成呂劇事業發展移固的“根據地”。
三、結語
呂劇藝術的創新是呂劇事業得以發展的根本,按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適時進行產業化的發展是歷史的必然,呂劇藝術只有融入改革的激流與險灘之中,才會推陳出新,拼發出時代的火花,才能占領市場,進而占居世界民族文化的一席之地,從而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參考文獻:
《魯迅全集》第3卷,第4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