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鄉鎮企業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對于農業發展、農村建設和農民增收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實施“工業反哺農業”戰略的大背景下,鄉鎮企業的作用依然不容忽視。“工業反哺農業”戰略,給鄉鎮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
[關鍵詞] 鄉鎮企業 “工業反哺農業” 作用 發展
“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是黨和政府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決策,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措施,更是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重大調整。“工業反哺農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工業部門既要為農業發展直接提供產品,也要為農業發展提供資金,以深化兩大生產部門的內在聯系,促進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工業反哺農業”說到底是一種外部動力,是一種“輸血”過程,中國農業有自己的特點,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關鍵在于內部因素,在諸多內部因素中鄉鎮企業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有人片面地認為國家實行“工業反哺農業”的戰略,是對鄉鎮企業作用的超越,鄉鎮企業可以退出農村經濟發展的舞臺了,這種觀點值得商榷。
一、鄉鎮企業是“工業反哺農業”的先行者
改革開放之初,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對于破解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困境,緩解農業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的壓力發揮了重大作用,鄧小平講到“在農村改革中,我們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最大收獲,就是鄉鎮企業發展起來了”;“鄉鎮企業的發展,……解決了占農村剩余勞動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問題。”實踐表明,什么地方的鄉鎮企業多,實力強,什么地方的農業發展就比較快。在原有的農業稅收體制下,許多地方農業的資金積累絕大部分來自于鄉鎮企業。“《鄉鎮企業統計年鑒》等統計資料顯示,二十多年來鄉鎮企業直接在農村社區內部支援農業投入和各項社會事業建設基金高達二千多億元,相當于國家同期對農村投入的80%。其中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鄉鎮企業支農力度最大的時期”。當時的蘇南模式就是典型代表。隨著改革的深入和改革的重心轉移到城市,鄉鎮企業以工建農,以工補農的優勢已不鮮明,但是它仍然是發展中國農業重要的支撐力量。“據統計,2005年底,我國鄉鎮企業增加值突破4.6萬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12萬億元,上交國家稅金4200億元,就業職工超過1.4億人,農民人均從鄉鎮企業獲得工資性收入1100元。”與“工業反哺農業”的“輸血”功能不同,鄉鎮企業是農業發展過程中的“造血者”,在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但是鄉鎮企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生產設備落后,科技開發能力差,資金有限,管理水平低的通病,沒有成為城市工業化在農村的延伸,而是簡單重復了城市的工業結構,這就造成了鄉鎮企業的發展先天不足,雖然在一段時間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也縮小了工農收入之間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城鄉之間發展上的差距,但是最終沒有能起到扭轉“農業弱勢發展”的作用,反哺農業的能力有限,潛力不足。
二、實施“工業反哺農業”戰略同樣需要鄉鎮企業的大發展
“工業反哺農業”不是工業出錢,農業受益的簡單過程,每個國家國情不同,工業反哺的力度不同,農業基礎不同,反哺的效果也不盡相同。
首先,我國的工業發展狀況決定著對農業的反哺還不能是大規模的,全方位的。“工業反哺農業”的前提是工業應具備強大的生產能力,雄厚的資金實力,深厚的科技創新能力。工業以自身對國家稅收的貢獻間接支持農業,用高附加值的產品來裝備農業。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眾多工業產品總量居世界前列,“中國制造”正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我國工業已經具備了反哺農業的能力。但是我們也要承認,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工業基礎尚不十分堅實,工業發展還面臨著資源短缺,技術落后,經濟結構不盡合理,經濟效益不高的困境。工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還在艱難地進行中。這就決定了我國還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大規模的、全方位的實施對農業的反哺。因此農業部門內部自身的發展依然重要,鄉鎮企業的發展力度只能加強不能減弱。
其次,“三農”的客觀狀況制約著工業反哺的效果。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有長足發展,基本解決了吃飯問題。但是,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自然經濟和半自然經濟在農村地區大量存在,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停留在傳統農業階段,手工勞動仍然是主要方式,靠天吃飯的地區依然存在,實現農業生產現代化的路依然漫長。農村勞動人口約4.8億,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任務十分艱巨,農民人口素質不高,受教育年限短,勞動技能低。隨著工業化的加快,可耕地逐年減少,中低產田比例較高,土地沙化現象還沒有完全遏制。廣大農村生產基礎設施落后,生活基礎設施薄弱,地區差距較大。發展經濟學中的二元經濟結構,在我國表現得十分鮮明,中國農村的工業化是不可逾越的歷史過程。近幾年來國家支農資金數額連續增大,僅2006年中央財政安排支農資金就高達3397億元。盡管國家投資農業的力度非常之大,相對歷史欠賬過多的“三農”問題,仍顯不足。
再次,鄉鎮企業的發展可以延伸工業反哺農業的觸角,為反哺農業奠定基礎。“據農業部鄉鎮企業局調查統計,今年一季度全國鄉鎮企業完成增加值14586億元,實現營業收入60592億元,實現利潤3025億元,上交稅金1236億元,支付勞動者報酬3286億元,農民人均從鄉鎮企業獲得工資性收入322元。”鄉鎮企業轉移了大量的農業剩余勞動力,農民離土不離鄉,緩解了農民工對城市的壓力,成為農民增收的一條重要渠道,縮小了城鄉收入差距。鄉鎮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的勞動技能,轉換著農民的傳統觀念,增加了農村公共積累,壯大了農村集體經濟。鄉鎮企業的發展本身就是工業反哺農業的一種特殊形式,也是一種直接的反哺形式,為政府推行大規模的“工業反哺農業”戰略提供了基礎保證。鄉鎮企業涉及工業、農業、商業、交通運輸等多個與“三農”直接相關的領域,借助鄉鎮企業的作用可以將“工業反哺農業”戰略更為深入、有效地推進。
三、實施“工業反哺農業”戰略為鄉鎮企業的新發展創造了條件
“工業反哺農業”不僅體現在取消農業稅,對農民種糧實行補貼上,還體現在公共財政對農業的支持上,工業生產布局調整、規模擴張對農村工業發展的支持上,也體現在對鄉鎮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新動力上。
首先,給鄉鎮企業發展帶來新機遇。鄉鎮企業是在改革開放初期出現的一種新型農村工業化形式,在初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從農業而生,反哺農業。近些年來,由于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短缺經濟逐漸消除,消費者對產品的質量需求日前提高,加之不少鄉鎮企業管理不善,資金困難,缺少科技創新等因素的影響,鄉鎮企業一度較為沉寂。“工業反哺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一次重大調整,既表明中央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也反映了我國化解“三農”問題的能力在提升,這次調整不光有政策保證,更有資金、技術和市場支持,為鄉鎮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其次,可以引導鄉鎮企業的發展方向。鄉鎮企業根源于農村,經濟活動的主體是農民,鄉鎮企業既擔負了農村工業化的歷史任務,也擔負著農業現代化的重大責任,這是鄉鎮企業發展的兩個兩翼。長期以來處于第二產業部門的鄉鎮企業比重過高,在低層次上重復著城市工業的結構;而農業產業化的比重過低,鄉鎮企業涉“農”力度不夠,在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部門的發展不夠。在“工業反哺農業”的新形勢下,鄉鎮企業要逐漸降低過高的工業比重,在農業上做文章,建立一大批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提高農副產品的附加值;組建一批農產品商貿企業,培植外向型的龍頭企業,采用公司+農戶的模式,更好地為農業現代化服務。
再次,對鄉鎮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工業反哺農業”可以彌補農村公共產品不足,減輕農民負擔,對農民種糧實行補貼,直接增加農民收入,完善農村金融市場,為農村發展提供穩定的金融服務。鄉鎮企業有集體所有制、股份制和個體所有制等形式,資金短缺是困擾鄉鎮企業的痼疾,農民手中有資金,可以投資辦廠或者入股分紅。既有利于農民增加收入,更有利于在資金上支持鄉鎮企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頁
[2]吳群反哺農業:尋求社會公平發展的有效途徑[J],《求是學刊》2005年第9期
[3] 農業部危朝安副部長:順應兩個趨向 實施村企互動 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再立新功
[4]http://www.cte.gov.cn/index/asp/gzdt.asp?idd=1176
[5] 2007年第一季度年全國鄉鎮企業經濟運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