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國際旅游趨勢在向文化旅游發展,民俗旅游成為現代旅游一大潮流。景寧為我國惟一的畬族自治縣,獨特豐富的民俗旅游資源為景寧開展民俗風情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文就景寧游藝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進行探討,并結合自然景觀與其他民俗資源,提出其游藝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構想。
[關鍵詞] 景寧 畬族 游藝民俗
游藝民俗即民間傳統的文化娛樂活動,包括民間歌舞、游戲競技、民間工藝等。畬族在我國散居于閩浙贛粵皖等省,浙江省約有17萬余人,大致分布在麗水、金華、溫州、杭州等,其中景寧為我國維一的畬族自治縣,具有豐富多彩的游藝民俗,以其深厚的群眾基礎、濃郁的民族特征和鮮明的地域色彩,成為重要的旅游資源。
一、景寧游藝民俗旅游資源調查
1.歌俗
畬歌是民間文字和音樂的結合體,人們在祭祀、待賓、婚禮、節日或平時生活勞動中,以歌對話。歌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還有二聲部重唱是我國民歌演唱中稀有的形式。歌詞多襯詞與虛字,內容生動活潑,題材廣泛。浙江畬歌按歌詞內容分為:(1)長篇敘事詩歌。追述民族來源、遷徙和歷史大事,篇幅較長,有《高皇歌》、《麟豹王歌》、《盤古歌》等。其中以《高皇歌》流傳最廣,以反映本族的斗爭歷史,歌頌民族祖先的英雄業績為主。(2)雜歌。形式自由,可長可短,數量極多,富有藝術魅力,歌頌勞動和愛情,多即興創作。(3)小說歌。又稱“全連本”,畬民叫“大段”,約有一百多種。多取材于漢族民間的神話傳說、章回小說、評話唱本,代表作《鐘良弼告阻考》。(4)風俗歌。主要有《嫁女歌》和《哭喪歌》。畬族無論嫁女或入贅,都要長夜盤歌。男方請來好歌手“赤郎”和“行郎”(抬花轎的),與女方歌手通宵對歌,考察對方的唱歌能力。(5)功德歌,又稱祭祖歌,做功德分“做陰”、“做陽”兩種,死人喪事追薦亡魂的叫做陰,平時祈福禳災的叫做陽。
2.舞蹈民俗
畬族舞蹈風格獨特,形式豐富多采,形成和發展受山歌、宗教習俗和勞動生活的影響。其早期形態是一些為祭祀而編排的儀式舞,和圖騰信仰、祖先崇拜及民族起源傳說合成一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古老的宗教性儀式舞蹈“做聚頭”,是印記著畬族始祖業績,衍生出原始宗教性禮俗并融進部分道教文化的祭祖長舞。畬民長期依山而居,狩獵經濟比較發達,直到明清時期仍處于重要地位。舞蹈中的“獵步”就是摸擬祖先狩獵時忽快忽慢忽躲閃的情景而形成。畬族舞蹈中最典型的“悠蕩步”、“座蹲步” 動作與山哈們居山生活中挑擔登山或扛木頭的姿態完全一致。
3. 游戲競技民俗
(1)打尺寸。參加者兩到六人,一人持木棍站在畫好的圈內,木棍擊竹條飛前,其他人在前場奔接,接到者可得一定“尺寸”。未接住的竹條被拉起后向圈投去,持棍者可用手接或用棍擊出,若未接住或未擊出,則投者得勝,持棍者換人。如竹條投落圈外或被擊出,其落點經丈量后,按距離遠近給持棍者一定尺寸。在規定的時間內先得到規定尺寸或得尺寸多者為勝。(2)畬家拳。主要動作有沖、扭、頂、擱 、削、托、撥、踢、掃、跳等。進攻多用拳肘,防守常用前臂和掌,具有“下如鐵釘,上如車輪,手如輾盤,眼如銅鈴”的特點。畬拳中還有點穴絕招。(3)操石磉。即推石塊。石塊扁圓底光滑,大者百來斤,小的幾斤至幾十斤不等。比賽地點一般在石鋪的路面上,兩組各一個人站在自己的石塊上,其余組員二三人推拉站立石上者,使他足踩的石塊猛撞對手石塊,誰的石塊被撞后滑到路邊便輸。(4)節日登高。在春暖花開的三月三和秋高氣爽的九月九高山上舉行,最先到達指定地點者為優勝。待都登上山,盤歌開始,歌手各顯身手,氣氛活躍。
4.民間工藝
(1)刺繡。畬族婦女喜歡在衣領、袖口、衣襟和圍裙上刺繡。花紋有寫實的自然紋和變形的幾何紋。生活用品上裝飾刺繡圖案的有枕套、帳簾、童帽、鞋面、肚兜、五谷包、煙袋等。繡品色彩對比鮮明。(2)彩帶。即花腰帶,精致程度是衡量姑娘心靈手巧的重要標準。姑娘定婚時,在送給男方的回禮中必須有親手織的彩帶。彩帶既是裝飾品,又是擦汗撣塵的生活用品,一般長1.3米,寬0.2米。圖案分兩方連和藍底白花。內容有十二生肖、銅錢幫、五字帶等,流行直接在彩帶上繡吉祥祝福。(3)竹編。主要有斗笠、線簍、火籠。從選材到噴漆需幾十道工序。斗笠堪稱一絕,以五彩九重篾編織而成,竹篾細若發絲,上層有220至240條之多。從上面看有斗笠燕、三層檐、燕嘴、虎牙、斗笠星等多種花紋。既精致輕巧又滴水不漏,配上水紅綢帶及各色珠,更加耀眼奪目。(4)紡織。以往畬民織布用木制手工織布機(暖鋸)織成麻、棉、生絲布,染青或藍,裁成衣褲、攔腰(圍裙)等。
二、景寧游藝民俗旅游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構想
協調和加強景寧各鄉鎮合作,促進游藝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
1.組織旅游路線
(1)畬鄉風情游:以休閑娛樂的形式展開,滿足游客觀光兼參與娛樂的需求。路線從鶴溪鎮-大均鄉-大際鄉-澄照鄉。景點途經雙后崗畬族村、惠明寺、大均古街、時思寺等,游客參觀畬寨、茶藝、婚俗表演,與畬民對歌共舞,購買工藝品等,深刻體驗畬族風情。(2)畬族文化游:滿足游客求知需求,進行畬族風情、地質地貌、動植物繁衍考察游。路線從鶴溪鎮-大均鄉-梧桐鄉-鸕鶿鄉-沙灣鎮-標溪鄉-大際鄉-景南鄉-東坑鎮-澄照鄉。景點途經畬鄉風情旅游中心區、大際休閑度假區、宗教鄉土文化旅游片、小溪下游生態旅游片,對畬民的歷史及生活、民間游藝、宗教信仰等進行全面探索,了解畬族文化。
2.建設畬族文化廣場
畬族文化廣場在整體設計上,凸顯畬族風格,保持民族特色,使民族文化與現代文化相融。在文化載體上,集畬民生產、生活、歲時、信仰風俗及文娛于一體。比如開辟畬族文化櫥窗、風采畫欄、文物展示臺等,展示畬族歷史資料和地方名人資料,展示農具、獵具、婦女頭飾、彩帶、木屐、草鞋等物品,展現畬族整體風貌。在文化形式上,在民俗方面做深婚嫁儀式、學師儀式文章,體現畬族亦歌亦走的“行嫁”與情趣盎然的“借鑊嫁”及其遷移史的全過程;民歌民舞方面包含狩獵舞、插秧舞、聽樵舞和月圓舞等;民族體育項目方面有打尺寸、操石磉等,使整個文化廣場,民族文化與現代文化完美結合,靜物設置與文娛活動交相輝映,歷史、民俗、文藝、競技、歌舞有機結合,顯現深厚的畬族風情。
3.開發旅游紀念品
開發獨特的滿足游客心理需求的紀念品是開發者必須遵循的原則。以畬族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為考察的切入點,重點調查村寨的文化與生活狀態,尋找與旅游紀念品有關的工藝形式與內容,對他們的手工工具、器具、樂舞道具等用品進行專題研究,并對手工藝的原材料、加工工藝、技術內涵技藝口訣進行歸納整理,并以就材加工、量材為用的原則開發旅游紀念品。對彩帶、刺繡、雕刻、竹編等手工制作工藝的考察和調研,除了對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對其造物思想、價值尺度、文化內涵、審美理想、加工技藝等的科學價值和人文思想的進行理論總結,建立傳統手工文化的檔案和資料庫,為今后的文化建設和旅游商品的開發與應用提供一定的理論參照。
4.構造和加強民族氛圍
景寧畬民的漢化現象非常嚴重,民族語言幾乎失傳,除大型的活動場合和節會外,平時幾乎沒人穿民族服飾。要進一步發展民俗旅游,就要做濃民族氛圍。廣泛收集畬族文物遺存,設立專門研究機構,組織社會各方力量收集研究、挖掘創新畬族文化;以城鎮化建設為契機,努力在建筑裝潢、穿著、飲食、歌舞、民風上體現畬族氣息,努力營造一個有聲有色的畬族氛圍,使來客看到的是畬村畬鄉,聽到的是畬語畬歌,吃到的是畬飯畬肴;有效利用營銷宣傳, 邀請各界知名人士訪問,通過刮大《畬山風》、唱紅畬族歌、辦好風情節等形式和渠道,進行畬族歷史文化的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感受畬族歷史文化的內在美,傾心畬族歷史文化,使景寧成為知名的畬都。
5.創建品牌
創建品牌是市場競爭的有力手段。景寧縣雖有豐富的游藝民俗旅游資源,但缺乏叫得響的品牌。景寧縣可以打造以舞蹈《畬山風》、歌曲《美麗的畬鄉等你來》等為代表的畬族文藝精品,創樹“畬族三月三歌舞節”為品牌節目,就像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一樣;打造以彩帶、竹編品、雕刻等為代表的畬族手工藝品牌,形成特色明顯、個性獨特的畬鄉品牌系列。
參考文獻:
[1]遼寧民俗旅游資源開發探析[EB/OL].http://219.216.225.17/liuyan/15.doc
[2]畬族歌舞[EB/OL].http://www.lsnews.com.cn/2004-08-16/ca68024.htm
[3]畬族網[EB/OL].http://www.shezu.net
[4]沈毅:畬族彩帶[J]. 浙江畫報, 2001,(2):184
[5]潘魯生:關注旅游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生態保護與旅游資產開發[J].旅游管理, 2001,(1):66-69
[6]沈才忠:對我縣旅游發展的幾點思考.景寧民宗局內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