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概述了廣西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在分析廣西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途徑及問題基礎上,就積極探索廣西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途徑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 廣西高校 科技成果 轉化
一、廣西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
“十五”期間,廣西科技進步取得了快速的發展,成就輝煌。據統計2004年達到41.6%,比“九五”末期的38%增加了3.6個百分點。在2004年全國統計的23736項科技成果中,廣西的成果數為332件,在全國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其中成果總數中各高校完成成果64件,占全區總數的19.3%,全國的平均水平為22%,全國的高校完成成果共5127件。從數據可以看出,廣西高校的科研水平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全區的科研成果主要還是以企業為主的,占34%,其他的科研機構和醫療機構等占有相當的比例。同時,2004年全國登記的科技成果完成人員共210714人次。從單位屬性看,企業科研人員是研究的主體。2004年科技成果完成人員中,大專院校研究人員為51840人次,占登記總數的24.60%;獨立科研機構和醫療機構成果完成人員分別為37766和27523人次,分別占登記總數的20%和13%,從全國范圍來看,除珠三角及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外,大專院校的研究人員數草本與平均數持平,發達地區的大專院校研究人員比平均數普遍高出6%~8%,主要體現在發達地區的教育水平較高,科研實力、研究選題,以及成果轉化能力均比其他欠發達地區水平要高出許多。
進入21世紀和我國入世后,廣西高校正在經歷著最為深刻的變革,面臨著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機遇,已逐漸成為科研工作的主力軍,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多年來,高校開發和積累了大量科研成果,不少成果獲得過國家、省(部)及行業的獎勵。具有國際、國內領先或先進水平。但在新時期面對市場競爭、重效率、重效益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卻發現能轉化為產品的成果為數不多,急待提高。
二、廣西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途徑及問題
目前廣西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四種:
1.自辦實體途徑
高校自辦經濟實體,是指高校內的科技成果持有者以高校現有政策和環境為依托,自己創造條件,興辦實體,將研究成果的轉化工作主動承擔起來,使科技成果轉化得以實現。這一模式的主要對象是一些擁有尖端科技設備、雄厚科研實力和大量科研經費的高校,他們通過校內科研隊伍的努力,開發出技術含量非常高的科技成果,其技術落差較大,對社會、企業來說可能一時難以接受,而自己興辦中小型企業、技術密集型實體,就可以順利解決生產經營中的技術問題,還有利于產品研制工作的進一步完善,以及不斷開發試銷對路的新產品。實踐證明,在高校內創辦實體,是高校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一種有效形式,有利于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產業化。但其主要缺點是,自辦實體需要自籌資金、自租場地等,還要涉及大量的組織、協調、管理等科技人員不熟悉的領域,如果處理不當,會造成經濟上的損失和精力上的浪費。自辦實體模式把自己的科技產品直接轉化為生產力,就不存在信息溝通問題,也就不存在技術閑置問題。但是,這種模式需要人員和資金的支持,而金融市場的不完善,特別是風險投資市場的不完善,給這種轉化模式帶來困難。
2.合辦實體途徑
由于一般院校很難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產業化開發,這種情況下可以考慮采用與企業合辦實體的成果轉化途徑。合辦成果轉化途徑指的是科技成果提供方以科技成果作價的形式,把科技成果投入一個現成的企業進行生產,現成企業對進行合作生產的科技成果轉化的產品實行獨立核算,科技成果提供方按合同規定的比例獲得收入的轉化形式。特點是科技成果的提供方只提供成果和生產建議,其他生產條件由合作企業提供,經營策略也以企業方針為主。 這種轉化科技創新成果轉的優點是提供方的風險很小,轉化速度快。缺點是不利于成果的后續開發,而且由于高校和企業是兩個實體,不免會出現各種矛盾。
3.通過技術市場的轉化途徑
技術可以通過技術市場來傳播,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通過技術中介間接轉讓,技術中介是指介于企業與科研單位之間的一種中間組織。技術中介在成果轉化的過程中能夠在企業和高校之間牽線搭橋,以轉讓、拍賣等方式,既幫助科研方轉讓成果,又可以為企業尋找技術源,解決技術難題,起到促進科技創新成果商品化的催化劑作用。 這種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優點是高校可以集中精力搞科研,轉化的任務完全由技術中介和企業合作承擔,風險小,科研投入回收快,缺點是高校獲得的經濟效益相對較低,受讓企業對技術的后續開發難以進行。技術市場的完善對于通過技術中介轉讓的轉化模式的影響很大。廣西目前技術市場的不完善對我區高校科技化很不利;第二種是專利出售(直接轉讓),專利出售是指科技成果提供方以一定價格把成果的全部資料一次性出售給受讓方,由受讓方單獨實施科技成果的轉化工作。與技術中介相比,專利出售這一直接轉讓方式的特點是過程簡單,減少中介費,科研投入可以迅速得到彌補。其缺點是由科研人員尋找受讓企業,需要掌握一定的市場信息,否則專利出售很難完成。而且如果科研人員立項時沒有根據市場為導向,沒有很好的針對性,技術閑置就很有可能形成。
三、積極探索廣西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途徑
要進一步推動廣西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工作,必須積極探索高校教育、科技與經濟一體化的有效途徑,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轉變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特別是改變“為教育而教育”的封閉式教育觀念,樹立“大力促進科技、經濟發展,主動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的開放式的教育觀念
在新舊體制交替、新舊習慣沖突、新舊觀念碰撞的背景下,我們必須在人才質量觀和事業發展觀等方面進行全方位轉變。在人才質量上,要從教育與科技、經濟緊密結合出發,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出發來培養人才。在事業發展觀方面,要從教育發展與經濟發展的緊密聯系來考慮數量與質量,速度與效益的關系。既不能超越社會主義需要而盲目發展教育,又不能因教育發展滯后而束縛經濟發展。
2.高等學校要在體制上成為自主辦學的獨立主體
在計劃經濟體制中,高等教育存在著政校不分,以政代校的弊端,因此辦學者的出發點不是來自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而是來自上級主管部門的計劃和指示。在這種辦學體制下,高校就失去了與社會主動接觸的積極性。在市場經濟體制日益成熟的情況下,高校必須面向市場,具有更多的辦學自主權,從責、權、利三方面成為獨立主體,才能放開手腳有所作為,才能積極地尋求與社會交往的機會,其自身的服務社會的價值也才能更好地體現。總之,沒有高校辦學的自主權,教育、經濟與科技一體化就是一句空話。
3.加強交流,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一體化形式
第一,要適應科技一體化的趨勢,積極加強與企業合作,建立科技產業,發展科技園區。在科技園內,大學的科研人員有廣闊的活動天地,他們可以同企業的科技人員聯合起來開展基礎研究,更多的是開展應用研究和發展研究,從而沖破“象牙之塔”的純粹科學研究的狹隘禁區,并為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構筑起溝通的橋梁。研究范圍的擴大,研究經費新渠道的開辟,研究條件的改善,為陷入困境的大學科研帶來各種物質上幫助,極大地促進高等教育事業、科學技術事業和生產的發展。
第二,發揮高校自身有利條件,自主創辦科技企業。我國高校在科技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己經確定,是促進科技進步的重要生力軍。然而,由于多數企業普遍產權關系不明,產權邊界不清,企業未能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缺乏自我改造、自我發展的動力。同時,大多數企業也未能建立有效的內部治理結構,尤其是未能形成有效合理的利益分配結構,未能形成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于是造成了對高校科技成果需求不足,其利用水平與高校成果產出水平的差距還相當大。高校為了維持正常的技術創新轉化循環,應該增強自我開發的能力,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產業化,自主創辦高校科技企業。當然在這種轉化渠道的使用上,必須考慮校辦企業的現實狀況和高校的資金實力,避免盲目性。
第三,高校可成立科技服務部,廣泛開展咨詢服務,發揮其科技源的作用。高校利用自身的知識為社會提供咨詢服務,使知識直接應用于解決各種社會問題,轉化為社會和經濟效益。高校的教師通過經常參與咨詢活動,了解社會中的實際問題,提高自己在科研工作中的針對性,使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好地符合社會的需要。科技服務部可以有不同類型的服務,有技術轉讓、技術咨詢、科技開發或者技術培訓等,通過這些途徑,使高校的科技成果更好地向企業轉移、向社會輻射。高校通過技術服務部門,為企業主提供業務咨詢;提供有關領域研究開發的最新情報信息;為企業提供先進的計算機,實驗設備、尖端的科學儀器等,這樣通過服務的中介環節,加強高校與產業界的聯系,促使科學技術的轉化。
參考文獻:
[1]謝旭人:中國產學研聯合的現狀與經驗[J].中國科技論壇,2003,3
[2]羅昌宏敖亞萍:加強觀念創新重視高校科技成果產業化[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增刊
[3]周洪芳王苓袁淑惠朱家齊: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途徑、問題和建議[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