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是資源配置問題,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經過20年的改革始終沒有突破國有產權制度的框架,這使得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銀行資源配置的效率極低,經濟效益不高。本文借鑒經濟學關于資源配置的相關理論,運用層次分析法(AHP)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源配置效率狀況進行實證分析,并通過與國內新興股份制商業銀行對比,發現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綜合效益和資產安全性資源配置方面與股份制商業銀行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關鍵詞] 資源配置 國有商業銀行 層次分析法
資源配置的效益,是指資源配置的結構變動所產生的經濟效益,這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是在資源投入一定的情況下,如何進行配置實現產出最大;二是在產出一定的情況下,如何配置資源使投入最?。顪欤?002)。就國有商業銀行資源配置理論研究本身而言,目前這方面的研究較為欠缺。在國外學者的研究中,相對于其他經濟資源配置,關于金融資源配置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資源配置研究的文獻十分有限。而在國內,隨著近幾年來金融研究的深化,雖然有不少學者在研究金融問題時開始注意金融資源問題(如:中國工商銀行廣東省分行課題組(2001)提出運用成本認定制來優化銀行資源配置;張銳(2004)通過分析研究,發現中國國有商業銀行資源配置等方面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任務改革勢在必行),提出了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金融協調理論,但這只是金融資源理論研究的開始,而且絕大部分的研究,僅僅局限于某些金融現象的分析,難以擺脫其空洞性和抽象性。但這也絕非是說,對于國有商業銀行資源配置理論問題的研究與分析一切都是從頭開始、從零開始,現在已有分散性的金融資源理論研究成果、大量的相關性經濟金融理論和經濟資源配置理論為研究國有商業銀行資源配置問題提供的理論支持和思路的啟發。本文依托金融發展理論、區域經濟理論、產業經濟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現代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理論,借鑒師萍(2001)對科技資源配置方面的研究,并運用層次分析方法(AHP),對中國國有四大商業銀行與浦東發展銀行、招商銀行、深圳發展銀行和華夏銀行2005年的資源配置效率問題進行實證研究。
一、資源配置效率評價模型
國有商業銀行資源配置效率評價是指國有商業銀行按照系統方法構建的由一系列反映被評價行多個側面的相關指標組成的評價資源配置效果的系統結構。客觀、準確、真實的資源配置狀況效率評價,不但是資源配置目標的衡量,同時也是國有商業銀行新一輪資源配置的基本依據(鄭垂勇,2001)。
1.指標的選擇
在商業銀行的整個經營活動中,其經營的收益性、流動性和安全性“三性”對商業銀行的經營產生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任何商業銀行均關注其自身的“三性”,故本文在選擇評價指標時從國有商業銀行資源配置的目標及“三性”要求出發。本文提出三類八大指標作為本文的評價指標體系:
(1)綜合效益狀況指標。該類指標重點反映國有商業銀行資源配置的效益狀況,它是反映國有商業銀行資源配置狀況的核心指標,由資產收益率、資產利用率、收入利潤率3項指標組成。
(2)資產安全狀況指標。是綜合衡量被評價對象資源配置質量的重要指標。由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率2項指標組成。
(3)資產流動狀況指標。用來反映國有商業銀行資產的流動性,由流動比率、存貸比率、長期貸款比率3項指標組成。
2.指標權重的確定
在對被評指標的權重設置過程中,本文運用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層次分析法是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運籌學教授T. L. Satty在為美國國防部研究“根據各個工業部門對國家福利的貢獻大小而進行電力分配”課題時,應用網絡系統理論和多目標綜合評價方法,提出的一種層次權重決策分析方法。它是一種簡便、靈活而又實用的多維決策方法,它將與決策有關的元素分解成目標、準則、方案等層次,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根據問題的性質和要達到的目標分解出問題的組成因素,其基本思路是按組成目標各要素的重要性,將這些要素排列成由高到低的相互關聯的若干層次,并把每一層次各要素的相對重要性予以量化,然后按層分析,并依此作為決策的依據,最終獲得最低層因素對于最高層(總目標)的重要性權值(彭澎等,2002)。這種方法通過兩兩比較來確定最后的綜合權重,往往會得到更為客觀和準確的結果,其尤其適合于對決策結果難于直接準確計量的場合。
根據上述資源配置效率評價的三類八項指標,可建立多級梯階結構圖如下(從上至下分別為目標層,主因素層和子因素層)
通過對上述八個因素兩兩比較相對重要性,并參照層次結構圖,可以構造判斷矩陣。建立如表1所示判斷矩陣F-S。
其中 aij (i,j = 1,2,…,n)表示Si與Sj相對于其上一層元素重要性的比例標度,并且aij = 1/ aji ,aii = 1。判斷矩陣的值反映了人們對各因素相對重要性的認識,在對aij的衡量中,本文采用慣用的九級量表,對上述八個指標兩兩之間的重要性程度賦值,表2為標度及其含義。
資料來源:廖泉文,《人力資源考評系統》,2001年
計算單一層次下元素相對權重時:
先計算矩陣F-S中各行元素的乘積,即并計算Ni的n次方根;再對作歸一化處理,即,所得W經歸一化后,即為同一層次相應元素對于上層次某一因素相對重要性的權重向量。
由于客觀事物的復雜性以及人們對事物認識的模糊性和多樣性,所給出的判斷矩陣不可能完全保持一致,有必要進行一致性檢驗,計算一致性指標,其中,n為判斷矩陣階數。若隨機一致性比率CR=CI/RI<0.10,則判斷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否則需要調整判斷矩陣的元素取值。
3.指標數值標準化
由于評價指標的量綱不同,評價時不能直接利用實際指標值計算加權綜合值,必須將量綱不同的實際指標值換算為量綱相同的規范值,這就要求構造一套規范化實際指標值的函數,即標準評價函數。該函數的構造直接依賴于評價指標的標準值。我們可以采用統計分析方法,將評價指標的標準值分為A、B、C、D、E五檔,分別為某行和某規模類銀行中具體指標的最高均值、較高均值、總體均值、較低均值和最低均值。
設X1為某規模類銀行中i銀行的某一評價指標的屬性值,i=1~n,n為該規模類銀行的個數,即該指標的數據樣本個數,m為下標集合K中的元素個數,則該指標的標準值可用下式計算:
(1)
當j=n時,nj取n,得X(3)為該指標的中間值(C);j=2時,nj為Xi中小于X(3)數值的個數,得出X(2)為該指標的較低值(D);j=1時,nj為Xi中小于X(2)數值的個數,得出X(1)為該指標的最低值(E);j=4時,nj為Xi中大于X(3)數值的個數,得出X(4)為該指標的較高值(B);j=5時,nj為Xi中大于X(4)數值的個數,得出X(5)為該指標的最高值(A)。
對于長期貸款比率、不良資產比率和存貸比率,采用公式(1)計算的結果要反向,即將最低值賦給X(5),較低值賦給X(4),較高值賦給X(2),最高值賦給X(1)。
有了標準值后,就可依據它們確定指標標準評價函數。通過調查分析給出五檔標準值{X(1),X(2),X(3),X(4),X(5)}所對應的評價值為{0.2,0.4,0.6,0.8,1},這樣,對某一評價指標的任意實際值X,有
對于存貸比率、長期貸款比率和不良資產比率,適合公式(3)
4.綜合評價模型
設某被評銀行八項單項指標的屬性值集合為X={X1,X2, ……X8},對應的指標數量值集合為W= {W1, W2, ……W8},復合指標的權重值集合為,那么復合指標的評價分值可根據加性加權法計算,即:
(4)
當K=1時,j=1~3,Dk為某銀行的綜合效益得分;當K=2時,j=4~6,Dk為某銀行的資產流動性得分;當K=3時,j=5~6,Dk為某銀行的資產安全性得分。
對于某銀行資源配置效率的總體評分分值,可為上述三個符合指標評分分值的加權和,即:
(5)
通過(4),(5)兩式計算出每一個被評價銀行的復合指標的評價分值和總體分值后,可按其大小排除它們分別在綜合效益、資產安全性和資產流動性方面的排名及其在總體資源配置效率方面的排名情況。通過分項排名,各銀行可以找到自身的劣勢,以便促使其向在該項上處于最優的資源配置標準看齊。
二、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資源配置效率實證分析
1.指標權重設置
由于股份制銀行從設立之初,在經營管理的各個層面上都較之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完善、先進許多,故本文在實證研究國有商業銀行資源配置效率的同時就此與國內股份制銀行進行對比分析,以便找準自身與這些銀行之間的差距。表3,4,5,6,7為層次分析法中各層元素的判斷矩陣。
2.主因素層判斷矩陣F1
通過對上述矩陣求解,求得特征向量W={0.6250,0.2385,0.1365},λmax=3.010對結果進行一致性檢驗,即辨別判斷矩陣F1求出的權系數是否合理。
CI=(λmax-n)/(n-1)=0.05,表4為矩陣階數及對應R.I值,通過查表得:當矩陣階數N=3時,R.I=0.58,此時,CR=CI/RI<0.1,因此認為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即:通過層次分析法所確定的各影響因素的權重是客觀和可接受的。
根據表5對上述矩陣求解,求得特征向量W={0.6370,0.1047,0.2583},λmax=3.031對結果進行一致性檢驗, CI=(λ max-n)/(n-1)=0.0155,查表得:當矩陣階數N=3時,R.I=0.58,此時,CR=CI/RI<0.1,因此認為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
根據表6對上述矩陣求解,求得特征向量W={0.5634,0.0907,0.3459},λmax=3.065對結果進行一致性檢驗,CI=(λmax -n)/(n-1)=0.0325,查表得:當矩陣階數N=3時,R.I=0.58,此時,CR=CI/RI<0.1,因此認為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
通過對上述矩陣求解,求得特征向量W={0.7159,0.2841},λmax=2,N=2,此時,矩陣具有完全一致性。
3.指標標準化
本文對工、農、中、建四個國有商業銀行與國內四個股份制銀行2005年相關指標進行評價分析,表8為上述八家銀行2005年的相關財務數據,表9為運用(1)(2)(3)三式進行標準化后的指標值。
資料來源:各大銀行的相關網站。
4.被評分值與綜合評價值測定及其排名
本文運用(4)、(5)兩式及表9數據,分別對主層因素的指標分值與資源配置效率的綜合評價值進行測定,表10為主因素層各因素被評分值及其排名。表11為資源配置效率的綜合評價值及其排名情況。
由表10可見,在綜合效益分值上,招商銀行(0.9571)和浦東發展銀行(0.9035)遠領先于其他商業銀行,穩居第一、二位,國有商業銀行中,綜合效益分值最好的中國銀行(0.6684)較之招商銀行該項分值,低于其約30個百分點,而其余三家國有商業銀行此項分值更少,農業銀行(0.1712),低于招商銀行78個百分點。
在資產流動性方面,深圳發展銀行(0.908)、華夏銀行(0.8450)和招商銀行(0.8445)三家銀行相差不大,分列第一、二、三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該項分值均在0.6以下,效率最好的中國銀行也僅為0.5837,較之深圳發展銀行低30多個百分點,分值最差的工商銀行更使僅為0.2296,低于深圳發展銀行68個百分點。
在資產安全性方面,招商銀行(0.9796)遙遙領先于其余7家商業銀行,另外三家新興個股份制商業銀行在此項分值上相差無幾,浦東發展銀行(0.7957),深圳發展銀行(0.7907),華夏銀行(0.7713),分列二至四位。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此項分值較低,最高的中國銀行為0.5997,最低的農業銀行僅為0.2083,低于招商銀行77個百分點。
綜上三方面的分值情況,四家新興的股份制并已在境內上市的商業銀行的分值情況均不同程度的高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且分項值最高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均比國有商業銀行中同類分值最高的行高出30個百分點,比最低的行高出65個百分點以上??梢?,差距十分明顯。
由表11可知,2005年度被評八家銀行資源配置效率綜合排名第一位為招商銀行、其次是浦東發展銀行、華夏銀行、深圳發展銀行,然后是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從具體綜合效率值可見,招商銀行為0.9492,而國有銀行中,綜合效率值最高的中國銀行也僅為0.6347,與招商銀行相比,相差31個點,最低的農業銀行更是只有0.3184,差距高達63個點。由此可見,對與資源配置效率的綜合評價中,國有商業銀行與我國新興股份制銀行的差距相當大,縮減差距,改革勢在必行。
三、結論及建議
通過運用層次分析法,本文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及我國現已成功上市的四家新興股份制商業銀行(招商銀行、浦東發展銀行、深圳發展銀行、華夏銀行)2005年資源配置效率的進行測定,發現就資源配置效率的整體狀況而言,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遠不及四家上市商業銀行,從綜合效益、資產流動性、資產安全性三方面的分項測定中發現,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上述三方面的均值均在0.4左右,而四家已上市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均值卻都超過0.8,差距十分明顯。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當務之急是深化公司治理結構,引進戰略投資者,提高國有商業銀行的綜合競爭力。國有商業銀行通過產權主體多元化和上市使其自身由原來的機關式管理向法人公司治理結構過渡,從而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銀行制度,同時,增加商業銀行擴張資本金的途徑、加快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加大人力資源的開發力度和嚴格控制費用支出也是使國有商業銀行資源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徑。
總之,資源配置就是不斷扶優限劣的過程,在這過程中,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貫徹效益為核心的原則,改善資源配置結構,提高資源回報率,爭取價值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楊滌:金融資源配置論[M].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2002
[2]中國工商銀行廣東省分行課題組:運用成本認定制優化銀行資源配置[J].金融論壇,2001(3)
[3]張銳:銀行改制:在路上[J].現代商業銀行,2004(3)
[4]師萍:科技資源配置與制度安排的關系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01(4)
[5]鄭垂勇:國有商業銀行資源配置問題研究.河海大學博士生論文,2001
[6]彭澎胡興娥:層次分析法在科研課題遴選中的應用[J].中國三峽建設,2002(7)
[7]厲以寧:股份制與現代市場經濟[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