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綜述了中國二十多年來改革的歷程,總結了經驗教訓,其中主要是從成功的方面來總結我國改革的經驗,從國情入手,本文從七個方面對這二十年來的改革歷程進行了經驗總結和反思;在此基礎之上,本文另辟蹊徑,從公正的角度進一步的探討了改革歷程中的經驗教訓。
[關鍵詞] 改革 公正角度 經驗反思
一、中國改革的經驗總結
中國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在世界上迅速崛起。中國的改革是采取“漸近式”的改革方式,在這二十多年內,不僅初步建立了市場經濟的框架,而且保持了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成就令世界矚目,很多人對此做了研究。有人提出“中國模式”,有人認為是有利的初始條件,有人認為是改革路徑。
具體來看,它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當時國情決定“漸近式”改革道路。中國經濟改革從一開始就確定為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市場經濟。我國的社會的性質依然是社會主義。這種改革不需要我們采用激進式的徹底粉碎,它只需要我們采取連續性、穩定性和漸進性的改革方式。
2.開創性提出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經濟體制改革實行“雙軌制”。因為公有制不利于調動積極性,所以我們的經濟發展停滯。但是單純的采用市場經濟并不能與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相吻合。社會主義經濟具有自己特殊的目標,如消滅剝削、消滅兩極分化、實現以勞動為基礎的社會公平和在更大的程度和范圍內實現社會自覺有計劃的發展等等。這些制度的產生和發展既不能脫離市場機制,又不能完全依賴于市場機制。因此,我們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二者的優點有機結合起來,建立一個更加合理和更有效率的經濟制度,是非常有利于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的。
3.體制內改革與體制外推進相結合。我國在對國有經濟進行戰略調整的同時,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建立以公有制為基礎、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混合經濟。因為我國的國情是單純從國有制內部改革入手推進市場化會面臨許多障礙,如企業難破產、工人難失業、政企難分離、歷史包袱過重等問題。而從體制外入手進行市場化則可以繞過這些難題,減少改革的阻力。
4.經濟改革與政治穩定相結合。我國采用的是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線先行,逐步推進其他方面的改革的發展道路。因為我們政治體制改革相對滯后,所以在經濟體制改革時我們的政治上的相對穩定和集中,這樣減少了改革中的摩擦和沖突,減少改革社會成本。
5.地方創新與泛利性執政黨的成功結合。我國改革存在著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路徑演變。我國的很多改革都是先從地方政府發動,然后被推廣到全國。地方創新使改革更有效,因為它們更了解當地企業,信息更充分,知道什么對企業好,所以改革比較有效。而同時,由于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泛利性的政黨,它能夠允許地方政府的創新,并且把它們推廣,從而全社會改革向好的方向發展。
6.整體協調與局部推進,先易后難進行改革。我們國家的改革從比較容易的農村土地問題入手,把這些問題解決后再改革其他困難的問題。我國的國有企業市場化也是先建立競爭性市場,然后推進國有經濟的布局調整和國有企業的股權多元化,下一階段培育現代市場。
7.正確處理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關系。中國不僅僅是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我們注重效率與公正的協調,注重社會全面發展,把改革帶來的利益調整限制在社會和公眾可以承受的范圍內,在穩定中尋求發展,避免了過大的社會震動,從而保持了經濟的快速增長。
二、對改革的反思
漸近式改革開始的確適合我國經濟發展,但是現在應該已經接近尾聲。
1.時間太長,改革阻力會很大,形成了一大部分的既得利益集團。所以漸近式改革中應融入激進式。
2.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的轉化。增量改革差不多已經用完,要轉向存量改革了。
3.中國改革的成就,是來源于制度方面的轉變,每一次體制釋放都釋放出生產力,制度釋放造成過去這二十五年的經濟增長。一旦制度釋放結束了,就不可能再有我們所看到的這種超常的發展水平了。
三、從公正角度具體分析經驗與反思
任何改革都是一種利益的轉移和再分配。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公平同效率同樣重要。我國的改革過程中公正方面存在問題主要是權力資本化,具體表現在下面兩個方面:
1.大量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掌握資源的人,借改革之名掠奪大眾,他們在改革過程中將這些資源變成自己的私人財產。
(1)國有企業私有化進程中的國有資產流失問題。前期大量的表現為公共資產的看守者關起門來監守自盜,產權改革問題上老百姓沒有發言權。到底這是所謂的科斯定理決定的最小成本私有化方式,還是極度的不公平的道路。
(2)農村承包土地,有二十億人民幣的集體財產落入集體干部手中。但是農村改革在大的方向上是中國惟一可以稱為帕累托式的制度改進的改革方式。人人都得益,沒有人是失利者。
(3)金融創新都伴隨著極大的利益再分配,動輒數億數十億元,中國大部分產業被跨國公司整合。
2.尋租,利于權力來獲得租金。很多官員依靠審批權獲得個人好處的程度,如藥監局新藥審批,外貿許可證等。
所以改革到底是采用激進性改革還是漸進性改革應該看每個國家的具體條件,如果各國家采用了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式,那么就可以取得成功。另外,初始條件的確對過渡的方式、道路、進程和績效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在改革之初它會影響改革路徑的選擇,而在后來,發展的有利初始條件會有助于經濟增長,但是這時初始條件的相對優越并不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它們只有配合了一個好的方向指引才能夠發揮出來。所以中國的成功不能單獨的歸于是漸近式或有初始條件,而應該是二者的結合。
參考文獻:
[1]經濟改革與社會公正,《中國經濟時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課題組,2003~08~11(3)
[2]正義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羅爾斯等,1988,P 54~78
[3]王堯: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解讀:在改革中追求社會公正,《中國青年報》,2003~10~23(2)
[4]李朝暉:中國改革25年:誰分享其利,《當代中國史研究》,2003//04,P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