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理論是過去20年間主流經濟學中發展最為迅速、最富有成果的領域之一。當前占主流地位的企業理論是企業的契約理論。人們把它又分為交易費用理論、委托代理論理論、企業家理論等。處于非主流地位的企業能力理論、企業資源理論、企業知識理論、企業生態理論等等,可謂是“百家爭鳴”。
企業理論是經過概念化和模型化了的解釋與預期企業的特征和行為的理論。它應回答企業的核心問題:企業為什么存在?什么規定了企業的范圍?企業發展的動力和競爭優勢來自何方?怎樣進行企業組織?怎樣進行企業控制、激勵與協調?等等。但是,到目前,所有的企業理論均未圓滿地回答。
近30年來,復雜性科學在經典科學的羽翼下成長起來。有的學者提出一種新的企業理論——企業自組織理論。自組織理論以深厚的科學基礎、眾多的概念、全新的思維方式對企業做出解釋。
一傳統經濟學的企業理論和新制度經濟學的交易成本理論
最早的企業理論源于古典經濟學勞動分工論。1776年,亞當·斯密分析了勞動分工對生產率和經濟成長的影響,認為“勞動分工由市場化程度決定”。1833年,查利斯·巴比吉提出,勞動分工使企業各項功能相互區別并走向專業化,進而提高了生產效率。馬克思在認為,生產力的發展產生了分工,有分工就有協作,企業是協作勞動的組織形式。
勞動分工論揭示了生產效率提高的原因,企業能力理論可以說是它的繼承和發展。但是,它假設經濟部門在本質上或多或少是同質的。強調工藝的分工,而忽視能力的分工。
19世紀末,馬歇爾開辟了新古典經濟學。把社會分成純粹的消費者和生產者兩部分。經濟研究從古典經濟學的專業和組織轉到了確定組織的資源配置。企業是確定的,那么企業為什么會產生之類問題就不作解釋。企業僅僅是“黑箱”。
新古典經濟學關注價格配置效率,而完全疏漏了企業內部效率,只將企業當作一個生產函數。按現代企業理論,它不能稱作企業理論。
在某種程度上,正是不滿足新古典企業理論的解釋,理論界沖破重重壓力,出現了企業契約理論。
科斯在1937年的《企業的性質》中認為,企業的形成是為了減少市場交易費用。這一理論被稱為交易費用理論,后來威廉姆森進一步認為,交易成本的存在取決于三個因素:有限理性、機會主義、資產專用性。
阿爾欽、德姆塞茨通過“隊生產”模型認為,古典企業產權結構是為克服企業內部各要素所有者的偷懶和搭便車而建立的的制度安排。
1963年塞耶特和馬奇出版了《企業行為理論》,把企業看作人的組織,激起了人們對企業行為方面問題的思考。阿爾欽和德姆賽茨論述了監督問題,詹森、梅克林提出了代理成本,法瑪和詹森論證了組織形成與投資決策等。
這一派別研究的重心是交易成本、契約、代理和不完全協約等。強調產權、信息不對稱、機會主義、有限理性。它關注了企業各種規制,對企業所有權最優安排、委托人與代理人的契約關系等作出了明確的解答。對我國的國有企業改制深具影響。
但是,這一理論基本忽視了企業生產屬性,未能探討企業能力、企業戰略等企業的根本問題。忽視企業的學習行為,沒有解釋企業演進的動態過程。
為什么在相似的激勵安排下,有的企業在競爭中取得成功,而有的企業遭到失敗?為了回答這類問題,企業理論家不得不尋求其他理論。
二企業的能力理論、資源理論和知識理論
企業能力理論可以追溯到1920年,馬歇爾認為,技能、知識和協調的增加推動企業的進化。1959年潘羅斯出版《企業成長論》,認為資源和能力是構成企業效益的基礎。20世紀60年代,里查德森提出了企業的知識基礎論。1957年塞爾茲尼克提出“特殊的自我創造積累論”。
之后,能力研究不斷深入。1982年納爾遜和溫特在《經濟變遷中的演化理論》中對智力資本進行了分類。同年里普曼和盧曼特提出能力制勝輪。1984年,沃納菲特發表《企業資源論》,能力理論開始分化為企業能力和企業資源理論兩派。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發表了《企業的核心能力》,能力理論進入應用和實踐領域,后經過了斯多克、伊萬斯、舒爾曼、提斯、匹薩諾、蘇安、蘭格路易斯、賀尼等人的發展。企業資源理論經過了羅曼爾特、里普曼、溫特、巴尼、申德爾、庫爾,迪瑞克斯、柯利斯、蒙哥馬利等人的發展。
這兩種理論的研究主題是企業持續的競爭優勢。認為企業是異質的,企業是資源和能力的動態機制,資源和能力決定企業的邊界。但能力學派主要是從企業層面研究,資源學派則承認產業分析的重要性。
這兩種理論與企業契約理論相比,只是嶄露頭角。能力理論至今只有一些較常用有異議的概念和命題。資源學派尚無統一的理論分析范式。
企業知識理論繼承并發展了的能力和資源理論觀點。潘羅斯、西蒙、馬奇、塞耶特、哈耶克、納爾遜和溫特都有貢獻。
潘羅斯研究了企業新知識促進機制和企業知識積累機制。哈耶克認為,科學的知識不是全部知識的概括,知識不可能被一個“單一的頭腦”所擁有。哈耶克探討了知識的分布和性質。西蒙認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塞耶特和馬奇認為,決策的過程實質上是在面臨有限理性及外部不確定性的條件下逐步試錯的搜尋過程。納爾遜和溫特認為,企業能像人一樣擁有知識,企業的知識存儲于“組織記憶”中。
知識理論將知識視為企業最重要資源,發現了企業競爭優勢的本質依據。其觀點已超越了資源基礎的觀點。它較好的揭示企業內協調的性質、組織結構、決策權配置、企業邊界、以及企業創新等問題。
但是,它只討論了企業的部分要素(知識),不可能解決企業的所有問題。到目前,在目的或規則方面沒有達到充分的一致。一定程度上,企業知識理論還不能稱為企業理論。
三面向復雜性科學的企業的自組織理論
自組織理論源于系統論,貝塔朗菲1945年發表了《關于一般系統論》的論文,宣告了這門新學科的誕生。約翰遜、卡斯特、羅森茨韋克于1963年出版了《系統理論和管理》,建立了系統管理模式。
之后,系統理論轉向研究非線性的復雜性科學。1969年,普利高律提出了“耗散結構理論”,《結構、耗散和生命》是這一理論的主要代表作。1972年,笛內·托姆出版了《結構穩定性和形態發生學》,提出了“突變理論”。 曼德布羅特于1973年提出分形論。1976年,赫爾曼?哈肯,發表了《協同學導論》,提出了“協同學理論”。 1978年,烏約莫夫發表了《系統方式和一般系統論》,提出了“參量型系統理論”。之后,艾肯提出的非平衡態自組織現象的超循環理論。
復雜性科學研究是系統從無序到有序轉變的共同規律的自組織理論。耗散結構論主要研究非平衡相變與自組織、突變論主要研究連續過程引起的不連續結果、協同論主要研究系統演化與自組織、混沌論主要研究確定性系統的內在隨機性、超循環論主要研究在生命系統演化行為基礎上的自組織理論。企業是社會中最普遍、最完整的自組織,作為專門研究自組織發展規律的復雜性科學,必然會對企業作出深刻的解釋。
在發達國家,復雜性科學成果已應用于管理。美國著名管理專家湯姆·彼特斯在《Thrivng on Chaos》中指出:“過去曾假定為穩定的、可預測的環境已不存在,需要將混沌蕩著一種既定的條件,學會在混沌之上求旺”。
企業的契約理論、能力理論、資源理論和知識理論,均是建立在以經典科學為基礎的經濟學之上。經典科學以穩定、有序、單一、對稱、平衡為主要特征。這就使現代企業理論一般都是以線性思維為主。在研究問題時,基于一個假設:以現在的事實可以推導出未來的結果。對于時間傾向,這些理論都認為時間是可逆的。只要給出特定的條件,企業就會有相同的過程。企業的契約理論直接用靜態的可逆的方法研究問題。其他三種理論雖然承認時間是動態的,但并不否認可逆。復雜性科學研究證明,事物在非線性動力機制下,并不會沿著一條直線發展。由于影響事物結果的自變量太多,用線性思維,是不足以準確預測未來。復雜性科學證明,在現實世界中,非線性作用打破了空間和時間的對稱性,呈現對稱破缺。自組織理論建立在復雜性科學基礎上,以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對企業做出解釋。企業自組織理論將是充滿生機的企業理論。
參考文獻:
[1]尼古萊·J.福斯:《企業萬能:面向企業能力理論》,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版
[2]劉洪:《經濟混沌管理》,中國發展出版社,2001年1月版
[3]曾國屏:《自組織的自然觀》,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6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