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資源配置的角度對我國白酒產業稅收政策變化的有效性進行了分析,稅收政策變化使資源在白酒產業內及產業間得到了重新配置,但消費稅、增值稅政策較之所得稅政策的調整更為有效,因此應改變廣告費不得稅前列支的政策,而對于消費稅、增值稅稅率則應維持在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
[關鍵詞] 稅收政策 資源配置 有效性
我國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針對白酒產業的稅收政策,從政策實施的效果看,基本達到了以稅收杠桿對白酒業進行調節的目的。但各項稅收政策對資源配置效果的優劣卻似乎被政策制定者忽略了。本文從資源配置的角度分析我國白酒業稅收政策的有效性,首先討論所得稅政策變化對資源配置的影響,然后討論增值稅、消費稅政策變化對資源配置的影響,第三部分是證據分析,最后是結論。
一、所得稅政策變化對資源配置的影響
我國白酒業所得稅政策的變化是自1998年1月1日起,糧食類白酒(含薯類白酒)的廣告宣傳費一律不得在稅前扣除。分析該政策對白酒企業行為進而資源配置的影響:
1.減少了白酒企業的廣告支出。相關政策的出臺使企業多支付(廣告費×所得稅率)的費用,理性的企業經營者將減少廣告支出以使企業的廣告費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否則將說明原有的廣告支出不足)。另外,我國現行的財務制度規定廣告支出屬于費用而應計入當期損益,但廣告支出對企業以后各期的收益卻有正的影響(如大量廣告形成的商譽),在虧損可彌補年限內,企業有動力不惜以虧損為代價,在當期多做廣告以延續交納所得稅的時間,該稅收政策的出臺使企業潛在的避稅收益減少,導致企業進一步減少廣告支出。
2.降低了企業兼并可能存在的避稅收益。虧損企業在被兼并前有可能不必交納所得稅(如果對廣告支出已作納稅調整后其應納稅所得額仍然為負數),但在被兼并后,兼并企業可能要承擔被兼并企業的廣告支出納稅成本,使企業兼并的動機降低;與此相反,企業的分立則可能獲得一定的避稅收益。
3.促使過多的小企業進入。廣告的減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產業內的競爭程度,意味著進入壁壘降低,使產業內小廠商數量增加。設想一個極端的“酒類廣告完全非法”而又不存在其他管制的情形,可以預計,對此受益最大的將是散布各地的小酒廠,分隔的市場以及其在當地所擁有的市場勢力將使它們獲得足夠的生存空間。
從所得稅政策變化對企業造成的影響來看,直接后果是減弱了白酒市場的競爭程度,使地方性小酒廠在當地的市場勢力加強,促進了地方性小酒廠的進入行為。這顯然與“合理引導酒類消費”、“扶優限劣、扶大限小”的酒類產業政策初衷背道而馳,并不利于資源在白酒產業內以及產業間的更合理配置。
二、增值稅、消費稅政策變化對資源配置的影響
我國白酒業消費稅、增值稅政策近年來的變化主要是:自2001年5月1日起,實行從量定額和從價定率相結合的復合計稅辦法,其中定額稅率為白酒每斤0.5元,比例稅率為糧食白酒25%,薯類白酒15%,并停止外購、委托加工白酒及酒精已納稅款準予抵扣政策,停止執行對小酒廠定額、定率的雙定征稅辦法,一律實行查實征收;自2006年4月1日起,取消糧食白酒和薯類白酒的差別稅率,改為20%的統一稅率。政策的實施使白酒企業單位產品實際負擔的增值稅率、消費稅率大為提高,但相同的稅率變化對不同成本企業的影響卻不同。假設白酒生產企業A、B位于兩地,成本不同(Ca 1.消費稅率的提高對低成本的企業更有利。假設消費稅率提高y%,不考慮稅負的承擔轉嫁問題,此時兩企業的出廠價格分別為:Ca×(1+x%)×(1+y%)、Cb×(1+x%)×(1+y%)。由于消費稅只在生產環節征收,從而A企業的代理商以Cb×(1+x%)×(1+y%)的價格在B地出售A企業的產品時不必再次繳納消費稅,此時A及其代理商的毛收益為(Cb-Ca)×(1+x%)×(1+y%),是消費稅率提高前的(1+y%)倍。A企業從而有實力采取降低價格或增加廣告支出等措施以擴大其市場份額。 2.增值稅率的變化則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果A企業代理商是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則增值稅率的提高對A(及其代理商)、B兩企業具有相同的影響;如果A企業代理商為營業稅、增值稅小額、或定額稅納稅人,則基本上對A企業代理商更有利。 3.進項稅抵扣政策的變化減少了套利的可能性。如果B企業的原酒生產成本大于從A企業購買同等質量的原酒支出以及運輸成本之和,那么B企業有動力從A處購買原酒,加漿、降度、灌裝后以Cb×(1+X%)的價格出售,從而獲得較自身生產原酒時更高的收益。“外購白酒及酒精已納稅款不予抵扣”的政策實施后,B企業這種套利行為承擔的納稅成本大幅提高,這直接促使了白酒生產企業的后向一體化行為(自身生產原酒、酒精)以及向利稅高的高檔次白酒生產的轉型。免稅農業產品(包括釀酒所用的糧食)的進項稅額扣除率由10%提高到13%的政策變化也起到了同樣的作用。 由于地理環境、氣候等的差異,在原酒的釀造上某些地區擁有絕對的成本優勢,每百斤糧食的優質酒出酒率在地區之間存在差別。與資本、技術、原料等投入要素不同,造成這種差別的氣候和土壤等因素是不可復制和遷移的,增值稅、消費稅政策的變化打破了釀酒企業之間原有的市場均衡,使表現為成本差別的地區優勢在競爭中所起到的作用顯性化,增強了高效率企業的競爭優勢,這將最終促進釀酒資源在全社會內的重新配置。 三、經驗證據分析 我國1993年以來的白酒產量如下表所示。從1993年~1997年全社會數據來看,1996年產量達到高峰,次年下滑,由于統計標準的不一致性,無法與1998年~2000年的數據相比較,但2001年的產量超過1996年,在2002年又有下降。從1998年~2002年間的規模以上企業的統計數據來看,平均每年以近7%的速度下降。由此可得到的基本信息是:全社會的白酒產量在此十年間先大幅上升,后平穩波動(缺1998-2000的數據);規模以上企業的白酒產量則是逐年大幅下滑,可推知年銷售額在500萬元以下的中小白酒生產企業的產量逐年上升。 稅收政策調整雖不是白酒產量變化的惟一決定因素,但應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表一的數據表明,1998年所得稅政策的變化對規模以上企業的生產銷售產生了很大的抑制作用,而對小企業卻影響不大:一方面源自對小酒廠實行的定額、定率的雙定征稅辦法、稅務部門有限的征收管理能力、小酒廠的偷稅漏稅行為以及地方保護主義使小酒廠在市場競爭中處于相對優勢地位,另一方面則是大企業廣告宣傳的減少擴大了小酒廠的生存空間,造成各地小酒廠在數量上一直有增無減。2001年消費稅、增值稅政策發生變化后,對于主要生產低檔酒、面向農村市場的小酒廠影響則更大,稅負承擔更重。從2002年的數據來看,社會總產量同比下降9.45%,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同比下降9.89%,年收入500萬元以下的企業也改變了以前產量穩中有增的趨勢,同比下降8.98%,政策效果明顯。 四、結論 雖然有關稅收政策的出臺基本達到了以稅收杠桿對白酒業進行調節的目的,但各項政策在資源配置方面的有效性卻不同:1998年廣告費不得稅前扣除的所得稅政策降低了市場的進入壁壘,不利于企業間的兼并行為,使得低成本企業競爭優勢喪失,從而不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而2001年的消費稅和增值稅政策的實施有利于高效率企業發揮自身的競爭優勢、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有利于釀酒資源在全社會內的重新配置。本文結論的政策含義是:從資源優化配置角度,當前應對白酒業所得稅政策進行調整,改變廣告費不得稅前列支的政策,對于消費稅、增值稅稅率則應維持在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 參考文獻 [1](英)多納德.海,德理克.莫瑞斯:產業經濟學與組織[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1 [2](美)沃爾特. 亞當斯,詹姆斯.W.布羅克:美國產業結構[C].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0 [3]劉志彪安同良王國生:現代產業經濟分析[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