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私募基金在我國的崛起已成為事實,合理地監管私募基金則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分析我國私募基金監管過程中存在的認識誤區及制度盲區,提出我國私募基金監管的建議。
[關鍵詞] 私募基金 認識誤區 制度盲區 監管
一、我國私募基金的發展現狀
1.資金規模
非公開性和非上市性是私募基金的主要特點,正因為這樣,私募基金的規模有多大外界很難獲知。早在2004年,中央財經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就顯示,私募基金占投資者交易資金的比重達到30%~35%,資金總規模在6000億~7000億元之間,整體規模超過公募基金一倍。而目前據有關人士保守估計,中國私募基金規模已高達9000億元左右,經過2006年的牛市推助,可能已破萬億大關。
2.組織形式
目前,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私募基金的組織形式一般分為集合信托計劃或集合資產管理的契約型、公司型和最新的有限合伙型。
3.資金投向
目前,我國私募基金以投資上市證券及企業股權為主。
4.存在形式
我國私募基金目前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有官方背景的合法私募基金,主要包括:券商集合資產管理計劃、信托投資公司的信托投資計劃和管理自有資金的投資公司;另一類是沒有官方背景,民間的非合法私募基金。這類私募基金通常以委托理財的形式為投資者提供集合理財服務,其業務的合法性不明確。
二、我國私募基金監管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認識誤區
(1)誤區一:概念混淆。私募基金是相對公募基金而言,衡量標準為是否面向公眾公開募集。私募股權基金和私募證券基金是按照私募基金的資金投向劃分的兩個類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主要投資于未上市的企業股權,私募證券(投資)基金主要投資于二級市場上已上市公司的證券。至于私人股權基金,則是指主要投資于私人股權的基金,可以是公募也可以是私募的。有些人把其中的幾個概念混淆甚至等同了,這都是錯誤的。
(2)誤區二:對私募基金的偏見。目前仍有許多人對私募基金有很大偏見,把它和坐莊、地下等詞語聯系起來,認為私募基金是不合法、不規范的,容易造成市場不穩定,甚至有人直接把私募基金與非法集資等同起來。的確有某些私募基金不規范操作,但造成這種偏見更多的是由于私募基金非公開性及暗箱操作的特點。因此,社會各界對私募基金“陽光化”的呼聲很高,私募基金本身也想通過“陽光化”正名。
(3)誤區三:私募基金“合法化”的問題。不少人要求給予私募基金合法化的身份,然而,現階段我國私募基金的存在和發展并不違反法律的規定,私募基金完全是合法的。翻閱現行所有法律法規,我們沒有發現一條關于私募基金禁止性條款。私募基金呼喚陽光化,但并不代表它違法。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關于私募基金的相關規定其實已經散見各個部門法中,并不是無法可依,只是我們仍需立法規范私募基金的運作。
2.制度盲區
(1)稅收問題。目前,我國很少私募基金采取公司制形式,原因在于與契約式和有限合伙式相比,公司制的私募基金存在雙重征稅問題,即被征企業所得稅后,再征一遍個人所得稅。雖然最新修改的《合伙企業法》允許的有限合伙式可以避免雙重征稅的問題,但由于公司制作為一種企業的組織形式已經發展多年并且已經被大眾所接受,相關的法律法規也最為成熟,如果因為稅收問題扼殺了公司制私募基金的生存空間,這無疑不利于整體私募基金的發展。
(2)法律空白。由于私募基金單獨立法難度很大,因此海外沒有專門的私募基金法,我國也大可不必單獨立法,可以通過現有法律加行政手段加以監管。雖然《公司法》、《合同法》《合伙企業法》、《信托法》和《證券法》等法律,以及一系列“辦法”、“通知”已為私募基金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據,但以私募基金為名通過網絡等新手段非法集資甚至詐騙,通過所謂咨詢等形式變相保本保收益,共管賬戶引發的道德風險以及操縱股價等一系列問題,已經證明我們亟待進一步制定合適的規范制度來監管私募基金。
三、對我國私募基金監管的幾點建議
1.進一步明確私募基金的界定標準
借鑒國外經驗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可從投資人資格、投資人數量、私募基金銷售渠道和銷售方式等幾方面界定私募基金。規定投資者的最低投資金額,進一步明確細化非公開募集允許和禁止的銷售渠道和銷售方式等。同時適當放寬對私募基金投資范圍、投資比例、私募基金管理費和業績報酬提取辦法的監管,使私募基金能發揮其投資靈活,激勵機制作用大等優勢。
2.建立風險準備金制度
建議要求私募基金管理人必須將資本金的10%,以及管理費的10%作為風險準備金,提取的風險準備金達到人民幣1000萬元的,可以不再提取。風險準備金獨立存入指定帳戶,可以購買貨幣市場基金、國債等風險小、流動性好的產品。風險準備金主要用于彌補因管理人違法違規或者其他過錯,對投資者所造成的損失的不足部分。
3.建立備案制度
建議要求投資者人數超過一定數量、管理資產規模超過一定規模的私募基金在相關監管機構備案。這樣做主要是為了便于監管私募基金的投資行為,控制私募基金投資風險的社會影響,同時又不至于喪失私募基金的靈活性。
4.成立私募基金行會
目前我國私募基金尚有很大一部分是“沒有官方背景的”民間私募,鑒于其草根性,建議設立一個自律、互助的私募基金行會(而不是協會),對私募基金自身進行自律管理,進行行業道德約束,然后通過有組織的向主管部門將會員申報備案,讓私募基金徹底“陽光化”。
參考文獻:
[1]田曉林:我國私募基金:威脅、出路與前景[J].經濟研究參考,2006(13)
[2]張瑜:法律限制綁住私募基金手腳[N].證券時報,2006(11)
[3]劉震國:沒必要制定私募基金法[N].21世紀經濟報道,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