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未來5年天津市的就業矛盾仍十分尖銳。為了把握今后天津市勞動年齡人口與勞動力供求總量的演變趨勢,必須預先對未來就業壓力做出準確判斷。通過數量分析與模型預測方法,進行勞動力供給與需求的分析與預測,對實施對策性建議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勞動力供給 勞動力需求 預測
近年來,天津在人口控制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長率由1990年的15.62‰和9.83‰,降到2006年的7.67‰和1.6‰。但由于受20世紀60年~20世紀70年代生育高峰的影響,天津人口還在處于繼續增長的趨勢,2006年,天津總人口達到1070.00萬人。而以此同時勞動年齡人口開始進入增長的高峰期,2006年比1990年凈增110多萬人。這將無疑加重了天津勞動就業的難度。為了對這嚴峻的就業形勢有所了解,本文將利用數學模型方法對天津勞動力的供求進行定量分析和預測,并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天津勞動力供給預測分析
根據經濟學的原理,決定一過區域勞動力供給的四個要素是:人口,勞動力參與率,平均工作時間和移民。由于移民對天津人口影響不大,我們只考慮前二項。勞動年齡人口是衡量勞動力供給的一個常用指標。國際上勞動年齡人口的統計口徑是15歲~64歲人口,中國勞動年齡人口是按男性16歲~59歲,女性16歲~54歲人口統計的。天津勞動年齡人口我們按中國統計口徑進行。
本世紀初天津新增勞動力的增長速度,主要取決于總人口、勞動年齡人口和勞動力資源總數以及勞動力參與系數等因素。
1.2007年~2009年天津總人口和勞動年齡人口的變動趨勢預測
天津人口由1993年的920.82萬人增加到2006年的1075.00萬人,平均增長9.77‰,但總人口年增長率的變化趨勢是:1993年~1999年逐漸下降,2000年上升達到最大值43.47‰,2001年~2006年逐漸上升,由2001年的2.9‰上升到2006年的39.7‰。天津勞動年齡人口由1993年的561.37萬人增加到2006年的665.98萬人,平均增長13.87‰,增長率是比較高的,說明天津勞動年齡人口處于上升趨勢。
對未來天津人口和勞動年齡人口的預測,我們根據現有的人口統計資料和原始數據,建立了離散遞推式人口動態模型,利用模型求出2007年~2009年天津總人口和勞動年齡人口的預測值。預測結果顯示,天津總人口由2007年的1086.00萬人增加到2009年的1153.58萬人,2009年比2007年增加了67.58萬人,而勞動年齡人口天津2009年比2007年增加了36.86萬人。由此可知,天津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長速度比較大,從而給天津未來的勞動就業帶來較大的沖擊。
2.2007年~2009年天津勞動力資源總數預測
設勞動力資源總數字為因變量L,勞動年齡人口人數為自變量P,利用1993年~2006年天津市勞動力資源總數的樣本數據和的勞動年齡人口數據,建立勞動資源總數經濟計量模型:
L=57.62+0.93P ……………(1)
該方程的R檢驗值為0.978,說明兩個變量之間存在顯著相關關系。將勞動年齡人口的預測值代入(1),得到2007年~2009年天津勞動力資源總數預測結果為:2007年是678.53萬人,2008年是687.39萬人,2009年是698.71萬人。由此可知,天津勞動力資源總數也處于增長趨勢。
3.2007年~2009年天津勞動力供給預測
勞動力供給等于勞動力資源總數乘以勞動力參與系數,年勞動力參與系數是隨著經濟水平、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下降的,但是短期內勞動力參與系數變化不大,我們假定勞動力參與系數從2007年~2009年為0.88,最后將各年的勞動力資源總數乘以勞動力參與系數。其預測結果(見表1)。
二、天津勞動力需求預測分析
勞動力需求的主要因素是經濟增長,如果經濟增長較快,就會給社會提供較多的就業崗位。因此,我們采用相對經濟增長的就業需求彈性方法預測未來的勞動力需求量。
這里我們用從業人數表示勞動力的總需求,通過數據處理列出1993年~2006年天津市就業彈性變化情況(表略)。由此可知,隨著就業彈性的上升,天津從業人口數迅速上升,反之,就業彈性下降時,從業人數也隨著下降。
我們對勞動力需求預測的步驟是:首先確定2007年~2009年GDP的增長率,根據天津的具體情況,我們給定2007年~2009年GDP增長率為14%。然后采取相對經濟增長就業需求彈性方法和時間序列分析法預測未來的勞動力需求量。
通過預測得到2007年~2009年勞動力需求量(見表2)。
三、天津剩余勞動力預測
顯然,天津市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狀況還將持續一段時間。勞動力過剩數量在“十一五”期間有所下降,由2007年的29.75萬人下降到2009年的22.34萬人(見表3)。
注:(1)按供求差額占需求量的百分比計算
(2)按供求差額占供給量的百分比計算
四、對策分析
從以上的分析可知,天津勞動力供大于求的問題還比較嚴重。對于這些應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并采取積極而有效的對策予以緩解。
1.積極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近年來天津國有單位,城鎮集體所有制單位的從業人員正處于逐漸遞減的趨勢,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很難再大量吸收勞動力,而以此同時,其他所有制單位從業人員和城鎮個體與私營勞動者卻在不斷增加。2006年私營個體經濟不斷壯大,年末私營個體經濟注冊資金1924.79億元。私營和個體經營戶達到26.55萬戶,從業人員122.80萬人,實現銷售及營業收入1427.06億元,實現稅收78.43億元,。不難看出,今后一段時間內,其他所有制單位及個體與私營單位將成為吸納勞動力的主要途徑。對于它們,政府應在資金、信貸、稅收等政策上給予積極扶持,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步伐,從而廣泛吸納社會上的勞動力。
2.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努力增加就業崗位
在同樣的資金投入條件下,第三產業能夠相對較多地吸納勞動就業人員。天津第三產業的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的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和從業人員占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一般均已超過60%。而天津目前現狀是:2006年第三產業增加值1732.93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2.7∶57.3∶40。天津市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由1990年的144.27萬人,增加到2006年的251.63萬人,增加了107.36萬人。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由1990年的30.7%上升到2006年的44.70%,提高了14個百分點。如果我市把第三產業產值和就業人數的比重提高到50%,就意味著在第三產業中增加了幾十萬個就業崗位。所以,必須要加快發展第三產業,不但要注重發展傳統的交通運輸業、商業、飲食業,而且要大力發展信息與科技服務、商貿流通、金融、保險、房地產、郵電通訊、咨詢、旅游等新興行業。同時要大力發展社區服務業,使之成為天津第三產業就業的新的增長點。
3.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進行技術培訓是解決結構性失業的有效途徑
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就業市場將越來越需要技術更高。對經濟的變化適應能力更強的勞動者,同時教育程度高和具有新技術的勞動者則供不應求。根據最近天津社科院課題組對《天津市下崗及再就業職工調查問卷》抽樣調查結果表明,天津下崗職工在中專技校、高中以下學歷的占81.25%。其中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下的占40.71%,這些下崗工人因文化水平低,技能單一,缺乏就業培訓,很多工作都不能勝任。所以,對文化低,沒有技能的失業者進行培訓和再培訓,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是解決天津結構性失業的有效途徑。
4.改革用工制度是擴大就業的重要手段
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在勞動就業上取得成功的經驗之一是用工制度的改革。他們采用新的靈活的用工制度,使得失業壓力大大減輕。而我市多數企業還是沿用過去那種刻板的用工制度,嚴重影響了就業面的擴大。因此,為了緩解就業壓力,應該進一步改革用工制度,例如,設置部分時間工作崗位,將一班8小時工作制改為兩班6小時工作制;實行勞工出租制,減少工時;實行勞動就業市場“彈性化”,勞動就業組織形式多樣化,減少對企業用工方面的限制等。
參考文獻:
[1]韓靜軒等:《現階段我國勞動就業存在的向題及相關對策》,《統計研究》,2001(7)
[2]寧本榮:《21世紀前10年安徽省勞動力供求不均衡的原因分析》,《江淮論壇》,2003(3)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