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科學發展觀對經濟方式轉變的作用主要表現在:科學發展觀要求以人為本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科學發展觀要求經濟結構調整有利于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科學發展觀要求發展循環經濟有利于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科學發展觀要求加快人才培養有利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關鍵詞] 科學發展觀 經濟增長方式 促進作用
科學發展觀是我黨在總結20多年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借鑒世界上其他國家在經濟發展進程中的經驗教訓,對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為什么發展和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所做出的科學決策。它的提出對我們的各項工作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在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上也是如此。
一、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必然性
經濟增長方式是指推動經濟增長的各種生產要素投入及其組合方式。一般來說,經濟增長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主要靠生產要素(包括土地、資金、勞動力以及原材料等)在原有技術水平基礎上通過數量擴張所實現的經濟增長,叫做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另一種主要依靠科技進步、調整產業結構、加強管理、優化資源配置等途徑提高要素質量和使用效率實現的經濟增長,叫做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
建國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近30年來,我國的GDP年均增長9.4%。GDP長期的穩定增長使得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一直保持在世界領先地位。但是,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后,卻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我國已經成為煤炭、鋼鐵、銅的世界第一消費大國,并且成為繼美國之后的石油和電力第二消費大國,其中煤炭、鋼鐵和水泥的消耗量占世界總消耗量的55%;從1996年~2006年這10年間,我國耕地面積減少了1億多畝,超過全國耕地總量的5%;目前,全國75%的湖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江河斷流、地面沉寂、湖泊萎縮、灘涂減少、天然濕地干涸、酸雨污染突出。可以說,我國經濟高速增長是以巨大的能源消耗、土地消耗和環境犧牲為代價的。顯然我國采取的經濟增長方式屬于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這種增長方式在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存在著不能忽視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1.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難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持續發展和人類生存質量不斷提高的重要基礎。經濟增長首先應以環境保護為前提。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但是自然資源相對匱乏,生態環境承受能力弱,這是我國發展經濟所面臨的基本國情之一。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是以自然資源的巨大投入為基礎的,資源消耗量大,環境污染度高,以犧牲環境和破壞資源為代價換取經濟的短期發展的經濟增長方式難以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耗費大量資源,破壞生態環境,也嚴重地影響了子孫后代的生存與發展,這與人們期盼經濟發展的初衷也是相違背的。因此,必須加快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方向的轉變,堅持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經濟發展道路,在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同時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
2.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難以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近年來,我國GDP一直保持兩位數增長,穩居世界前列,但這樣的增長速度與給國民所帶來的實惠卻并不一致:比如從就業這一涉及千家萬戶利益的事情來說。本來它是應該體現經濟增長的:經濟的快速增長能夠擴大就業機會,能夠使得更多的人受益于經濟增長。但是依靠粗放型實現的經濟增長并不能實現就業崗位的有效增加,從而經濟增長的成果也就不能平等地惠及普通民眾;不僅如此,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導致的環境巨大破壞,還直接損害人民的健康福祉,如最近巢湖水域由于環境污染導致藍藻大規模爆發,就使得沿岸人民生活用水發生嚴重困難。發生這種情況究其原因,固然有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的因素,但主要還在于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本身存在問題: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過于強調GDP的增長,忽視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甚至“縱容”用損害群眾利益的方式推進經濟增長。
3.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難以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從長遠考慮,任何一個國家都要謀求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但是有些特定的歷史時期,由于受各種客觀條件的影響,部分國家注重經濟上的數量增長,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忽視經濟增長的質量,資源利用率不高,從而阻礙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就曾采取高增長、低效率的經濟增長方式結果導致了發展受挫,它們的教訓值得我們借鑒。我國堅決不能再重蹈他人覆轍,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的弊端和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好處,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從而實現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總之,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難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難以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難以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人們對經濟發展認識程度的加深,我們已經意識到經濟增長方式必須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二、用科學發展觀引領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一般認為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包括兩個主要方面:一是全面發展;二是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所謂全面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所謂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所謂可持續,就是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滿足當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為子孫后代著想[2]。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黨中央把堅持科學的發展觀擺在黨和國家發展大局的核心位置,在全國人大十屆三次會議上,溫家寶總理也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反復強調了要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相統一,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并舉,并提出要在經濟建設中充分利用資源,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進而建設資源節約型、生態保護型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科學發展觀及體現科學發展觀的這些要求對于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有著重要的引領作用:
1.科學發展觀要求以人為本,有利于端正經濟增長目的,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是始終把人的生存和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它認為經濟發展的目的是使人民過上富裕的生活。同時,科學發展觀在堅持以人為本的同時,還要求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在經濟發展中堅持科學發展觀,就要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要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到提高經濟發展速度、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擴大社會就業和增加勞動者收益上來;堅持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的原則就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在發展過程中不僅要尊重經濟發展規律,同時還要更加尊重自然規律,充分考慮到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要關注人類當前的利益,同時也要關注人類的未來發展。要做到這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必然選擇。
2.科學發展觀要求經濟全面、協調發展,有利于經濟結構調整,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面對我國目前的國情,要想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就必須加快經濟結構的調整。而在科學發展觀引領下的經濟結構調整,一方面要求切實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穩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的繁榮與發展;另一方面要求走新型工業道路,加快傳統產業的改造步伐,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實現產業協調發展。同時,科學發展觀還要求促進城鄉、區域發展,要求發揮比較優勢、形成合力的地區結構,要求加強區域合作,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而產業間、區域間、城鄉間經濟的協調發展,也正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標志和基礎。
3.科學發展觀要求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循環經濟建設,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是一種單向經濟,很難實現資源的有效循環,從而降低了資源的使用效率,難以實現經濟的長遠發展。而科學發展觀要求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自然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要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如何才能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和資源利用率呢?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使經濟形成循環經濟。而要形成循環經濟就要改進產品設計和制造工藝,實現節能、節水、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要淘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工藝、產品和技術,開發可利用的可再生資源。顯見發展循環經濟的很多做法都與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相同,可以說,按科學發展觀要求實現循環經濟,對于真正實現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有著重大意義。
4.科學發展觀要求以科技促發展,有利于人才培養,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勞動者是生產過程中最為活躍的因素,這是因為體制的創新、科技的研究、開發和利用以及經濟結構的調整都要依靠人來完成。勞動者的知識水平直接影響到經濟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效益,在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中人的素質同樣也起著關鍵作用。科學發展觀要求以科技促經濟發展,而科學技術的產生和使用必須要有相應的人才支持才行。因此堅持科學發展觀,就要努力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隊伍、數以萬計的專門人才隊伍和一大批的拔尖創新人才隊伍,開創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新局面。有了人才的保障,科技創新就有了保障,有了科技的保障,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路徑也就有了保障,而與此同時,充足的人才保障也有利于企業依靠管理創造效益,實現經濟的增長,從而從不同路徑共同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目標。
科學發展觀作為新時期黨和國家為實現民族復興和國家發展所做出的重大決策具有著科學性和合理性,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都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來進行。科學發展觀為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徹底轉變提供了方向,而我們為貫徹科學發展觀所做出的很多努力也都可以為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供相應的支持。我們相信,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必將實現。
參考文獻:
[1]馬凱:科學發展觀與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J].求是,2004(1)
[2]王繼英:科學發展觀指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J].山東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1)
[3] 洪銀興:經濟增長方式和可持續發展戰略[J].南京經濟學院學報,2000(1)
[4]劉道興:發展循環經濟 建設節約社會[J].河南化工,2005(6).
[5]楊耀華:堅持科學發展觀的三個認識問題[J].武漢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