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鄧小平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區域經濟實踐有機結合,創造性地提出了以區域優先發展為手段、全社會共同富裕為最終目標的區域經濟理論。鄧小平區域經濟理論,對于當代中國經濟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 區域經濟 優先發展 共同富裕
鄧小平以區域優先發展為主要政策目標的區域經濟理論,對后人影響甚巨。認真研究鄧小平區域經濟理論,對于正確看待和處理當今的區域經濟差距問題,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鄧小平區域經濟理論的內容
鄧小平區域經濟理論的基本內容包括:共同富裕論、非均衡發展論、梯次開放論、區域協調發展論。其具體內容是:
1.共同富裕論
共同富裕論,就是堅持和實現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富裕的基本主張,這也是在社會發展中堅持社會主義本質論和基本原則的體現。共同富裕是推進區域發展戰略的目的,也是鄧小平區域經濟理論的重要理論基礎。
2.非均衡發展論
鄧小平同志從我國的國情實際出發推行的區域非均衡發展戰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育的環境,發揮了東部沿海地區的優勢和生產力聚集效應作用,通過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發展起來,使我國走出了一條通過差別發展實現均衡發展的路子。這一戰略的基本格局是:縱向實行“三步走”的階段式推進戰略,形成過幾年上一個臺階的跳躍式發展態勢;橫向實施區域差別推進戰略,形成通過“三個經濟帶”進行梯次推進的格局;整體上實施重點(行業或領域)突破和帶動的戰略,形成波浪式發展的局面。
3.梯次開放論
鄧小平同志指出:“中國長期處于停滯和落后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閉關自守”。他總結我國的歷史經驗得出結論:“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他認為社會主義應該是一個比資本主義更加開放的社會,所以把對外開放作為我國經濟建設的重大國策。我國對外開放的實現形式和格局已經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了從沿海、沿江、沿邊地區向內陸地區發展;內陸地區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向四周輻射的全方位和多元開放格局。
4.區域協調發展論
區域協調發展論,就是通過一部分地區先發展帶動其他地區的發展,實現我國生產力布局的合理化和縮小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鄧小平同志在倡導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同時,講共同富裕;在主張一部分地區先發展的同時,講先富幫后富;在講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在顧全這個大局的同時,講“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的發展,這也是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鄧小平關于“兩個大局”的論述,實質上就是區域協調發展的思想。
二、鄧小平區域經濟理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深遠影響
1.鄧小平區域經濟理論推進了我國思想解放的進程
我國是一個封建思想和小生產意識影響較深的國家,“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根深蒂固。尤其是上世紀50年代~70年代,平均主義思想和當時“左”的思想奇妙地結合在一起,不但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且成為人們的精神桎梏。由于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在社會主義所有制問題上,不顧當時中國的國情,盲目地追求一種純而又純的公有制;在分配制度上,人們長期以來把平均主義當成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體現,導致了共同貧窮;在區域經濟發展上,不顧全國各地的不同情況而追求全國一盤棋,導致整體經濟效益下降。這種思想還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資源的極大浪費。鄧小平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思想使人們擺脫了原有的思想桎梏,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結構,分配制度有了合理的認識,對目前的經濟政策有了全新的理解。
2.鄧小平區域經濟非均衡協調發展思想解決了人們思想上的一些誤區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還不能實現“同步富裕”,目前所有制形式的不同必然導致分配制度上的差異,這種差異必然使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而一定時期內這種差距還會增大,并且這種差距還會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長期存在。這勢必使一部分人對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產生誤解,進而對社會主義前途和命運產生擔憂。而用鄧小平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思想來分析目前的問題可消除人們不必要的擔憂。鄧小平明確指出:“一部分地區發展快一點,帶動大部分地區,這是加速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根據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平衡與不平衡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兩個方面,一定范圍內不平衡不會阻礙發展,而且是發展不可缺少的動力。我們在先富后富問題上,利用差距,加快發展,以先富帶動后富,這種途徑不會導致貧富分化,而是達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3.鄧小平區域經濟非均衡協調發展思想為我國經濟發展思想的創新提供了新思路
鄧小平的區域經濟非均衡思想從宏觀方面論述了如何在目前形勢下發展中國經濟,并總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經濟發展規律。作為一位當代最偉大的發展經濟學家,鄧小平立足于中國的國情,站在時代的高度上,運用辯證的思維,對中國的宏觀經濟進行了科學的分析,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即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對于鄧小平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思想的研究不僅使我們掌握了該思想的具體內容,而且掌握了經濟理論創新的方法,為我國經濟理論的創新提供了新思路。
4.鄧小平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思想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建設提供了實踐依據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大膽地貫徹實施了鄧小平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思想,正確處理經濟發展中的均衡與非均衡的辯證關系,并靈活利用這種辯證關系,采取了積極的經濟政策,以不均衡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手段,進而向共同富裕、均衡的目標進步,推動了我國國民經濟近二十年的持續、高速增長。從表面上看1979年到1997年的20年間,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8%,這一速度不僅使我們引以為榮,也令全世界稱奇。這一速度使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溫飽問題基本解決,短缺經濟悄然逝去,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實踐證明,鄧小平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思想是適合我國國情的理論,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鄧小平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思想不僅在過去的經濟建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而且在未來的經濟建設中該思想還會產生重大的影響。該思想對黨的第三代集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創造性地運用了鄧小平的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思想,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我國國情的方針政策。首先,運用非均衡的思想來解決改革中新舊體制轉軌中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其次,利用非均衡思想解決和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提出“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保持穩定”的基本方針。第三,繼續協調地區經濟發展,引導人民群眾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繼續發揮地區優勢的同時,合理安排中西部的協調發展,即在“兩個大局”的基礎上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以此推動我國區域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第四,十六大以來,新一屆中央政府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戰略,這是非均衡協調發展思想在新時期的運用。鄧小平區域經濟非均衡協調發展思想指導我國經濟建設的作用是長期的,非均衡協調發展思想將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始終起導向作用。
參考文獻:
[1]周起業:區域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122-134
[2]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