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食用菌因其營養美味且具保健功能,全球消費一直呈穩定增長,并被聯合國推薦為21世紀的健康食品。近年來,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迅速,已成為世界上食用菌生產和出口的大國。隨著食用菌栽培種類增多和栽培面積的擴大,蟲害也隨之加劇,特別是由于農藥的使用,食用菌品質出現了新的問題。本文對食用菌蟲害的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做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 食用菌 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
我國是食用菌資源豐富的國家,具有悠久的栽培和生產歷史。古代,人們把食用菌譽為山珍,是宴席上的珍品。近代以來人們又賦予食用菌“健康食品”的美稱。食用菌中最主要的有機物是蛋白質、核酸、糖和脂類。特別是含有人體自身不能合成的8種必需的氨基酸。食用菌藥用價值也很高。我國把食用菌作為藥材,也有悠久的歷史,如漢代的《神農本草經》,及以后的本草學著作均有記載。香菇能“益氣不饑,治風破血”,木耳有潤肺和消化纖維素的作用。銀耳有提神生津、滋補強身的作用。馬勃菌在新鮮時可炒食,老熟時可止血、治療胃出血等癥。青頭菌能“瀉肝經之火,主治眼目不明”等等。
一、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歷程及現狀
1.食用菌產業的興起。郭沫若在《中國史稿》中認為,距今6000年~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我們的祖先已采食蘑菇。4000年前的《禮記》詳細地介紹了金針菇的接種與栽培方法。南宋陳仁玉(公元1245年)著《菌譜》記載了11種食用菌,并對這些食用菌進行了形態和生態的描述。明代的藩之恒(公元1500年)著有《廣譜菌》,描述了19種食用菌和木耳、茯苓等。我國規模化蘑菇栽培的歷史較短,1935年上海有少量種植。1955年上海農業試驗站開始搞栽培試驗,在上海郊區成功地引種雙孢蘑菇,20世紀60年代初對銀耳純種理論的突破和馴化栽培成功,帶動生產的迅速發展,遍及全國。80年代末期,我國已成為世界上食用菌生產大國。
隨著國內食用菌產業的日益強大,出口量的逐年遞增,越來越多的企業要面對一系列的食用菌國際標準。食用菌產品是否綠色,是否符合國內、國際相關標準,直接影響到食用菌企業的產品的銷量及出口量,與其經濟密切相關。
2.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現狀。隨著食品研究從營養型的傳統食品向生理調節的功能性食品的轉變,植物性功能食品越來越受重視。鮮食用菌不含任何淀粉,富含多糖和蛋白質及8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有利于人體健康,具有抗癌的功效,日益受到青睞;食用菌加工制作的各種保健品更是味道鮮美,有較豐富的營養成分,且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因此,全球消費一直呈穩定增長,并被聯合國推薦為21世紀的健康食品。據統計,2003年全球食用菌產量突破1400萬噸,已成為人類的重要食物來源。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以食用菌為原料的食品、保健品、醫藥種類在不斷增加。近年來,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迅速,已成為世界上食用菌生產和出口的大國。
二、食用菌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
隨著我國食用菌產業的迅速發展,食用菌的栽培種類不斷增多、栽培面積也不斷擴大,但食用菌蟲害給食用菌生產和出口蒙上了一層陰影,同時,農藥的噴施也直接影響到出口量和換取的經濟價值.主要原因如下:
1.菇農為了追求食用菌的產量,大量使用農藥消滅蟲害,同時也污染了食用菌,導致食用菌品質下降,出口屢屢受阻于農殘問題。
2.菇農的質量安全意識不高、栽培技術和生產管理不配套,造成食用菌產品質量低,產品出口屢屢受阻于質量問題,并導致出口量不到總產量的二分之一。
3.烘干、包裝、儲藏設備落后,導致出口產品的品質下降,外銷價格僅是日本的55%,韓國的70%左右,吃虧很大。
三、食用菌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出路
1.將化學藥劑防治蟲害,改為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長時間使用化學藥劑,防治效果降低,且殘留量大,會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也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則具有保護生態環境、保障食品安全等優點。
物理防治是利用各種物理因子如光、熱、電、聲、溫度等對害蟲的影響作用,并根據害蟲的反應規律進行的防治。如光誘殺、水誘殺、菜籽餅粉誘殺、糖醋液誘殺、人工捕捉、高溫、光照等方法,殺滅害蟲。
生物防治是依靠天敵生物及它的代謝產物對特定蟲害的發生與發展進行控制的方法,稱為生物防治。其具有對人畜、生態環境安全,不殺傷天敵,無污染殘留,確保農產品安全優質等特點、優點,在有害生物可持續治理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其內容包括以蟲治蟲、以菌治蟲、以菌治菌、病毒治蟲,以及其他有益生物、自然的或人工合成的昆蟲激素的利用等技術。如應用捕食性動物殺滅害蟲;應用寄生生物殺滅害蟲;應用病原菌殺滅害蟲;應用天然植物殺蟲劑殺滅害蟲;應用生物代謝物殺滅害蟲。
2.加強科學研究,推廣先進科學技術和科研成果,開展科技咨詢和技術培訓。加強菇農對栽培和管理知識的學習,推廣科普知識,提高菇農的科技素質和管理技術水平。
3.引進烘干、包裝、儲藏等先進工藝和設備,提高食用菌加工產品的品質,大力增強市場競爭的力度,進一步提高外銷價格。
4.綠色食品的生產是21世紀世界食品生產的主潮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場對農產品的質量指標需求越來越高,逐漸看好無農藥殘留的綠色食品,無公害食用菌的生產需求越來越大。因此,菇農應當逐步積累經驗,積極吸收先進科學技術,不斷推廣先進經驗,使無公害食用菌生產再上一個臺階,達到A級綠色食品乃至AA級綠色食品標準。我國食用菌生產的病蟲害防治專家,要擔負起綠色食用菌開發的擔子,引導食用菌產業走綠色健康之路。
參考文獻:
[1]劉貴巧:食用菌菇蚋的特性及綜合防治技術研究[J].北方園藝.2006 1:109~110
[2]高會東:食用菌產前、產中、采后無公害生產技術[J].天津農學院學報.2003,10(2):53~56
[3]張維瑞:新編食用菌病蟲害防治技術[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