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誠信是中國傳統的商業道德,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曾維系著古老商行的公正博弈。建設現代和諧企業文化要繼承傳統誠信道德,把誠信作為現代企業文化建設的基石。誠信既是現代市場經濟的道德要求,又是保障現代市場經濟秩序的剛性法律法規,同時更是企業生存發展的根基,企業要確立誠信價值觀,建立起有效的誠信管理機制。
[關鍵詞] 傳統誠信 現代企業文化 誠信機制 建設
誠信既是規則要求,也是文化表現。我國素以信義之邦著稱于世,誠信自古以來就是百姓信奉和實踐的準則,“君無戲言”、“言必信、行必果”成為為政為事的準則,曾參“殺豬取信于子”、商鞅“立木取信于民”等經典史事傳為佳話。歷史上的晉商和徽商,恪守誠實守信、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經商道德成為中華商人的楷模。“人無信不立,商無信不財”,是中國古已有之的俗語,多少年來華夏文明形成的道德準則規范著人們的行為、支撐著人們的信念、維系著商行的公正博弈,然而在今天的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物欲的沖擊使市場道德嚴重缺失,企業之間交易欺詐、相互拖欠、假冒偽劣商品、虛假信息、逃避債務等失信行為屢禁不止。市場經濟愈發達愈要求誠實守信,這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道德要求,也是保證現代市場秩序的剛性法律法規。由于經濟領域中普遍存在誠信缺失現象,近些年不少企業在經濟交往中放棄現代信用模式,重新選擇了以貨易貨現金交易等傳統交易方式。顯然,當前我國所面臨的企業誠信問題沖擊了市場健康的運行規則,它使經濟運行的摩擦力加大,交易成本加大,企業的資金流通速度減慢,效益下降,甚至影響了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信譽。加強誠信教育,建構和諧企業文化已成為刻不容緩的任務。和諧企業文化是遵守社會法度和道德、充滿公平正義、誠實守信的文化、是職工團結友善愛崗敬業擔當社會責任的文化。誠信是和諧文化的支點,沒有誠信一切無從談起。企業要把誠信作為建設現代和諧企業文化之魂。中國傳統誠信思想有著豐富的內容,借鑒其思想有助于建設現代和諧企業文化。
一、誠信是中國傳統的商業道德
誠信是華夏民族優秀的道德傳統。中國傳統文化認為誠信是做人的根本。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孔子認為一個人失去了誠信就猶如車輛失去了穩定車身的木銷子,將無法在世上行走。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離婁上》)荀子曰:“天地為大,不誠則不能化萬物;圣人為知,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不誠則疏;君上為尊,不誠則卑,君子養心莫善于誠”(《荀子·不茍》)。誠信是道德根基,做人根本,以儒學為主的華夏文化所建構起的誠信做人準則對形成中國古代良好的商業道德起到了奠基作用。誠信是事業成功的保障。“學者不可以不誠,不誠無以為善,不誠無以為君子。修學不以誠,則學雜;為事不以誠,則事敗;自謀不以誠,則是欺其心而自棄其忠;與人不以誠,則是喪其德而增人之怨。”(《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誠信是立業的根本,是成功的保障,是和諧人際關系的紐帶,只有確立誠信思想固守誠信道德才會有君子人格,才會有事業成功。
誠信是華夏民族優秀的商業道德。中國傳統的誠信思想對華夏民族古老的商業文化起到了向導作用,許多優秀的商賈無一不受儒學的熏陶,以致社會形成了“非誠賈不得食于賈”的共識。一旦社會形成一種穩定的價值觀念就會指導人們的思想規范人們的行為。“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守義取利”成為中國古代商賈遵循的商業道德。中國歷史上許多優秀的商賈不僅遵循以上商業道德,更是視誠信為自己企業的生命。中國最早的票號日升昌之所以在清朝能風行天下靠的就是誠信。史載清朝末年,山西平遙有個討飯的老太太有一天拿著1200兩的匯票到日升昌兌換白銀,那張匯票已歷時三十多年,但日升昌查驗無誤后立即將本息全額兌付。原來這個老太太年輕時丈夫在張家口做皮貨生意,賺錢后把錢辦成了匯票藏在身上卻不幸在回家途中染病身亡,30多年后老太太從丈夫惟一的遺物夾襖中無意摸到了這張匯票。正是這種“誠信為本、童叟無欺”的經營作風使以日升昌為首的晉商稱雄商界五百余年。再如舉國皆知的同仁堂店訓“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正是這種嚴謹的作風使同仁堂三百余年金字招牌不倒,至今其精神仍是商界楷模。以“勤儉、誠信、謙和、好學”著稱的徽商之所以能在近代中國輝煌四百余年靠的就是良好的商業道德。
中國傳統商業文化以誠信立足,以誠信發展,繼承弘揚中國傳統誠信文化對建設現代和諧企業文化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二、誠信是現代和諧企業文化建設的基石
1.誠信是和諧企業文化的價值導向。誠信是一種價值觀,是企業的一面鏡子,一種形象,是企業處理各種關系指導各項工作的坐標。離開坐標,企業文化就會失去方向。日升昌一致持這種觀點:一日耍奸可以欺市,二日耍奸可以愚民,但沒有哪一家商號可以數年數十年靠耍奸混跡于世。荀子說:“商賈敦愨無詐,則商旅安,貨財通,而國求給矣”(《荀子·王霸》)荀子從更高的視野指出誠信無詐的商業行風對國泰民安所起的重要作用。縱觀現代著名企業沒有哪一家不是靠誠實守信發展壯大起來的。如著名企業海爾,就是靠過硬的質量和誠實守信的售后服務享譽全國走向世界。一個企業只有把誠信作為全體員工的價值觀并恪守誠信道德,才能建立和諧的企業文化。
2.誠信是和諧企業文化的根基。誠信是企業成功經營的根本,也是和諧企業文化的根基。良好而深厚的企業文化必然植根于一以貫之的誠信品格。市場經濟不僅是優勝劣汰互為對手的競爭經濟,也是信用經濟、道德經濟,要打造百年企業,首先要造就企業的百年誠信,并以此構筑企業百年文化內核。排行全美五百強企業榜首的沃爾瑪一貫推行的八大理念之一就是“以客戶為中心的誠信理念”。誠信是和諧文化的基石,也是企業生存發展的保障。企業要想長盛不衰必須建設起一種能保證企業生生不息的文化,這個文化的內核就是誠信。當顧客不僅買到了滿意的商品,而且還能由衷地對企業產生認同感和信任感時,企業就如同一棵大樹已根深蒂固,她將迎來繁花似錦的春天。
3.誠信是和諧企業文化具有內聚力的源泉。“誠信”是企業的市場“通行證”,是企業生生不息的內在力量。古人云:“誠招天下客,譽中信中來。”,誠信便是企業無形資產中最核心的資產。任何一家知名企業首先是一家誠信的企業,金杯銀杯不如用戶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用戶的夸獎,用戶的認可是企業在市場上立足的根本。可口可樂公司總裁伍德拉夫曾對世界宣布:即使公司在一夜之間化為灰燼,憑著可口可樂的品牌資產仍會在很短的時間內重建帝國。可口可樂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時間內重建帝國其原因就是因為可口可樂擁有巨大的無形資產,這資產就是企業誠信造就的內在力量。相反一個缺少誠信的企業即使她曾有過輝煌的過去,一旦失去社會信譽也會被淘汰出局,如走過八十八年歷程的南京冠生園食品公司就因“陳餡月餅”事件信譽喪盡最終導致破產。“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大學·中庸》)可見建立起企業誠信文化是多么重要,它是企業立足、生存、發展的命脈,是企業重整旗鼓的內在力量。
三、以誠信為基石的和諧企業文化的培育和建設
1.樹立企業的誠信價值觀。建設和諧企業文化首先要樹立誠信價值觀。企業要把誠信價值觀融入到日常的經營和管理中去,企業只有在經營活動中遵守誠信理念才會擁有廣泛的客戶,從而占領市場使企業高效益持續發展。當企業把“實現利潤最大化”作為企業的價值觀時,雖然可能在短時期內獲得一定的利益,但從長期利益看則是一種自我毀滅。如上世紀90年代初鄭州最輝煌的企業亞細亞,在取得了長足發展后只重視市場利潤忽略了和諧企業文化建設,導致企業誠信缺失,最終使一個原本很有希望的企業走向了毀滅。荀子曰:“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于人,是榮辱之大分也。”(《荀子·強國》)荀子在這里說出了古今皆通的哲理—見利忘義是自取滅亡。對現代企業來說確立以誠信為上的價值觀是企業常榮的法寶,市場經濟是誠信經濟,缺少誠信價值觀就等于“先利而后義者辱”,企業的結局只能是自生自滅。因此,企業要想長盛不衰必須樹立起誠信價值觀。
2.企業決策者要樹立誠信形象。一個企業的價值觀要企業決策者率先實踐,一個企業的誠信形象也是由企業決策者率先樹立的。中國傳統文化認為“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不論從企業的管理角度還是從領導者的人格角度,企業領導者率先垂范是端正行風樹立企業形象的根本。決策者的一言一行無不對企業起著導向作用,企業領導者的誠信就是企業的誠信,沒有哪個企業是因為職工的不誠信而倒閉的。孔子曾提出著名的“去食、去兵”而保留誠信的論述,他認為“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孔子從治國的角度提出政府誠信形象是立國之本,從現代企業和諧文化建設來說企業決策者的誠信是企業和諧文化建設之本。
3.提高高層管理者的誠信文化素質。提高企業誠信文化水平,關鍵是提高高層管理者的誠信文化素質。企業高層管理者是企業生存發展的中堅力量,是企業和諧文化的具體實踐者和護衛者,對外他們代表企業洽談業務,對內他們代表企業行使權力,他們的誠信素質如何直接關乎到企業形象,許多企業的失信行為都與高層管理人員直接或間接有關。另外,高層管理人員的言行也直接影響到一般員工的價值取向,一個講誠信的管理層會帶出講誠信的員工,反之一個不講誠信的管理層帶出的員工也不會講誠信,優秀的企業家要充分認識到高層管理人員的素質對企業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企業家要把提高高層管理人員的素質放在首位。
4.加強企業職工誠信教育。企業和諧文化需要全體職工的傾心打造,沒有全體員工的支持和參與,企業和諧文化是不可能建立起來的。和諧文化是合聲共振文化“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必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禮記·樂記》)和諧文化如同和諧音樂,樂有心生,音有聲應。如果把決策者比作指揮,把管理者比作領唱,那么員工就是合唱,員工的合唱出了雜音,再好的指揮和領唱也不能構成和諧之音。員工的素質反映了企業文化品位,提高員工素質是和諧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任務。
5.建立有效的誠信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誠信管理機制不僅可以提高人們對誠信文化的認同感,更能從制度上規范人們的行為。目前我國的誠信管理機制尚未健全,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誠信管理機制建設應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建立誠信管理制度,并把其內容落實到各管理層和企業職工。二是完善管理人員的崗位考評制度,對管理人員的績效考評除了要求經濟指標達標外,還要評價他們的決策是否符合企業誠信標準。三是建立誠信檔案,讓每一個人和企業都懂得誠信將是伴隨他們終身的號碼,是否具有誠信品德將決定他們未來的人生發展。四是建立相應的責權部門,嚴格考核管理層和一般員工的經營行為,對遵守誠信管理制度的給以獎勵,對違反誠信管理制度的給以嚴懲,讓失信成本遠遠高于守信成本。
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是建設現代市場體系的必要條件,也是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治本之策。”誠信既是現代市場必須的道德原則,又是保障市場秩序的法律法規,企業要長盛不衰,必須建設起以誠信為基石的和諧企業文化。
參考文獻:
[1]羅國杰:《中國傳統道德·規范卷》[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2]羅國杰:《中國傳統道德·名言卷》[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3]羅國杰:《中國傳統道德·理論卷[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4]麥曉穎許秀瑛:《論語》[m]廣州出版社,2001年版
[5]王媛徐陽鴻:《大學·中庸》[m]廣州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