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貿易是中國改革開放最為成功的領域之一,“中國制造”已成為當今世界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現象,無論是各種國際貿易理論,還是當年中國啟動改革開放時的構想,可能都沒有充分預計到,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出口貿易的驚人成就,也沒有預計到今天中國的出口貿易格局——從出口商品結構來看,工業制成品占主導;從出口方式結構來看,以外資企業和加工貿易為主體;從出口的區域結構來看,非均衡發展的態勢非常明顯。在這種格局下,從結構角度來重新審視中國出口貿易的迅速增長,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刻的政策含義,因為基于“總量—結構—效益”的分析范式,出口結構將不可避免地影響一國出口總量的持續穩定增長,以及貿易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等目標的實現。
一、出口總量、結構、效益的辨證關系
效益是指在經濟運行過程中,消耗與成果之間的對比關系,也就是投入與產出、費用與效用之間的關系及其變化。一國參與國際貿易與分工的根本動機是獲取貿易利益,增進國民福利,而不是為出口而出口,因此,出口效益可以從出口是否有效率地促進國內經濟增長,以及是否有利于就業、穩定、區域協調發展等特定目標的實現等角度來衡量。從總量、結構、效益的關系來看,三者總體上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一定的總量對應一定的結構,產生一定的效益;反過來,一定的效益也反映著一定的總量和結構;其中,效益是核心,總量增長和結構變化最終要以效益的好壞來判斷。
從總量與效益的關系來看,出口效益總是同一定的總量規模相聯系,沒有出口總量,效益無從談起;但出口總量的擴張并不一定就有出口效益,如果出口數量的上升伴隨著貿易條件不對等的嚴重惡化,或者出口商品的生產造成國內資源浪費或環境惡化等,從效益上看,就可能得不償失。一般而言,在結構科學合理的均衡增長情況下,總量與效益呈正相關關系,而在非均衡增長情況下,總量與效益有時是背離的,而總量本身也難以實現持久穩定的增長。
從結構與效益的關系來看,—方面,效益的提高,本身即意味著效率的改善和結構的優化;另一方面,合理的出口結構能夠產生好的經濟效益。出口結構不斷趨于優化的過程,使不同區域和部門、不同生產環節和生產要素之間形成新的、更高層次的均衡,效益也將逐步提高。
從總量與結構的關系來看,一方面,總量的增長是結構變化的基礎。沒有總量的積累,結構的調整無從談起。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商品出口量很小,有限的出口主要是換取緊缺的外匯收入,并沒有結構調整的動力,也缺乏結構調整的基礎和條件。另一方面,總量的增長依賴于結構的變化。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通過調整出口商品結構、方式結構及區域結構等,以實現高基數上的持續增長,顯得尤為重要。
二、我國出口結構問題的主要表現
出口結構的變化不僅影響出口總量的持續穩定增長,更影響到出口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國民福利作用的發揮。倘若出口結構不合理,則不僅不利于出口正效應的發揮,甚至產生種種負效應。目前我國出口結構上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出口商品結構的升級問題。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貿易的高速擴張,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也在不斷改善和優化。1986年,工業制成品出口額超過初級產品出口額構成了我國出口商品結構變化的第一個轉折點;1995年,以機電產品為代表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額超過以紡織品、服裝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構成了我國出口商品結構變化的第二個轉折點。但不可否認,中國工業制成品的出口仍集中于技術含量不高的一般性工業制成品,或者是國際市場上有眾多供應商的標準型產品。即使是中高技術產品,我國也大多集中于勞動密集型的工序,出口規模的擴大主要是以數量帶動出口,效益較低。
2.出口方式上過分依賴加工貿易的問題。中國出口規模的迅速擴張,深深地銘刻著外商投資企業和加工貿易的烙印。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從1980年的近17億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5497億美元,增長了300多倍,加工貿易出口在外貿出口中的比重從1980年的3.62%提高到2004年的55.28%。加工貿易的發展是我國適應世界貿易形態的變化,積極參與世界分工的重要形式,結合了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力資源與世界其他國家具有比較優勢的資本、技術等資源,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出口貿易的發展。但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主要是由外商投資企業推動的,加工貿易的發展是否和多大程度上對我國經濟有利,受到了不少學者的質疑,這些質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加工貿易增值率問題;(2)技術引進效率問題;(3)貿易摩擦問題;(4)國內資源環境約束問題等。
3.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導致未來出口擴大的脆弱性問題。從出口區域結構上來看,雖然我國的貿易對象遍及全球,已多達23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長期以來,中國出口商品高度集中于美國、香港、日本、歐盟等少數國家和地區,這一方面增加了出口的風險性,另一方面又削弱了其靈活性和競爭力,抑制了我國出口的進一步擴展。實際上,出口的國際區域結構一定程度上也是出口商品結構和出口方式結構的一種反映,中國在高檔次資本技術密集型商品上尚無法與西方發達國家及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相抗衡,因此,中國以勞動密集型產品向發達國家及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出口,或者通過與其開展加工貿易,占據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或高新技術產品的勞動密集型環節的貿易形態,不足為奇。
4.國內不同區域出口的巨大差距問題。我國出口的內部區域結構非常不平衡,無論從出口額、出口增長率,還是出口依存度來看,省份間出口的巨大差異都是客觀存在的,而這種差距又主要是由于東、中、西三大地帶間的差距造成的,從發展趨勢看,目前這種差距并無扭轉的跡象。區域間出口貿易發展上的巨大差異,將不利我國充分發揮各區域的比較優勢,促進我國出口貿易的進一步發展,不利于我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和國家經濟發展整體目標的實現。
三、關注出口結構,提升出口效益
改革開放后,在理論界國際貿易“引擎”說和一些奉行出口導向戰略的國家和地區經濟成功發展的事實誘導下,我國事實上自覺不自覺地采納和推行了“出口導向經濟發展模式”,不遺余力地擴大外貿出口。出口貿易在改革開放中作為經濟發展的發動機,確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僅僅關注出口總量的增長是不夠的,出口結構也是影響我國獲取貿易利益,實現發展目標的一個重要因素。倘若現階段要繼續發揮出口貿易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則不應拘泥于出口總量的高低,而應從國民經濟整體發展的需要出發,挖掘出口總量背后深層次的貿易結構問題,切實推進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推進出口區域結構的均衡協調發展,實現外貿發展與國內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最大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確保對外貿易和國民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
1.經過改革后20多年的迅速增長,中國經濟在今天的規模上如果繼續依靠要素投入的擴張,顯然難以為繼,今后的發展應更多地關注經濟運行的動態效率的持續改善。政策制定者應在我國進出口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深刻理解其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的全方位影響及其作用機制,關注對外貿易對我國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等的促進作用,否則出口總量的增長至多只能誘致短期(一次性)增長收益,而不利于經濟長期增長的持久動力的獲得。
2.加工貿易是我國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快速融入全球分工體系的重要途徑,但如果我們不能通過促進加工貿易與國內產業的聯系、增強加工貿易的國內配套能力和進口替代能力、促進國內的產業升級等途徑,來加強加工貿易與國內經濟的互動,以充分實現加工貿易的動態利益,則可能導致我們只能獲取微薄的加工費用,甚至可能被鎖定在國際產業鏈的中下游或末端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或裝配環節,將不利于我國經濟的長期增長。
3.我國自上世紀90年代初實施的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目前對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出口的依賴程度依然很高,目前,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貿易摩擦居高不下,甚至出現了向一些具有同類產業競爭結構的發展中國家蔓延的趨勢。因此,要以開放的、經濟全球化的新理念重新審視市場多元化戰略,應從過去單純追求降低市場過于集中的風險,轉變為在擴大總體市場中改善市場結構,為我國產業快速發展和外貿不斷擴張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4.中國東、中、西部出口貿易的非均衡發展,既是歷史發展的沉淀和延續,又是政策戰略導向作用的結果。今后的政策導向可以考慮把發展外貿和西部開發、振興東北、中部崛起等結合起來,促進國內經濟循環和國際經濟循環的有機結合。就東部來說,經過20多年的對外開放,在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均有了較雄厚的基礎,東部地區應逐步將加工制造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專注于提高研發、設計、服務等高增值環節的實力,搶占國際分工的高級環節,率先實現出口商品結構的升級,甚至可以考慮以“走出去”帶動出口貿易的發展和出口商品結構的升級。而中西部地區應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步伐,承接國際和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遵循比較優勢,充分發揮對外貿易的靜態收益和動態收益,促進經濟的發展。雖然出口國內區域結構的調整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加強貿易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途徑和機制的研究,基于國內不同區域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狀況,利用貿易因素促進國內的區域協調發展,對于我國經濟發展整體目標的實現無疑具有較大的實踐意義和戰略價值。
參考文獻:
[1]張曙霄孫莉莉:對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問題的分析與思考[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
[2]李旭鵬蔣麗華:我國出口貿易結構問題研究[J].改革與戰略,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