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壁壘又稱綠色貿易壁壘,是新貿易保護主義與環境保護運動相結合的產物。它是指進口國政府以保護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人類健康為由,以限制進口保護貿易為目的,通過頒布復雜多樣的環保法規、條例,建立嚴格的環境技術標準和產品包裝要求,建立繁瑣的檢驗認證和審批制度,以及征收環境進口稅等方式對進口產品設置的貿易障礙。與傳統的非關稅壁壘相比,綠色貿易壁壘具有名義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保護內容的廣泛性、保護方式的隱蔽性和實施效果的歧視性等特征。
一、環境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分析
1.從靜態的角度看,環境貿易壁壘對我國外貿的負面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幾乎波及到我國外貿出口的所有領域,每年造成的損失相當于當年出口總額的20%左右,價值高達幾百億美元。這里發生作用的機理有兩種:一是市場準入的限制,即發達國家通過立法或制定苛刻的環境技術標準,使我國不少產品難以進入他們的市場參與公平競爭。如在服裝和紡織品出口方面,德國等西方國家從1994年起相繼立法禁止118種含偶氮染料的紡織品進口,否則產品將被全部扣留或銷毀,這使我國現有的104種偶氮染料的紡織品出口中斷;二是競爭力的影響,即發達國家雖然不對產品和服務的市場準入直接設限,但通過開展綠色認證、征收綠色關稅及實施所謂的反補貼措施,使我國出口產品的成本大大增加,進而削弱該類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如在綠色標志認證方面,我國外貿企業為了獲取國外認可的綠色標志,不僅要支付大量的檢驗、測試、評估、購買先進儀器設備等間接費用,而且還要支付不菲的認證申請費和標志的使用年費等直接費用,導致這些產品的成本大幅上升,進而喪失價格優勢,與直接的市場準入措施有著異曲同工之效。
2.從動態的角度看,環境貿易壁壘對我國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貿易與環境的良性互動又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事實上,環境貿易壁壘作為一種外源性的貿易限制措施,其對我國經濟貿易發展的約束剛性是如此之強,以至于我們除了在世貿組織多邊貿易框架內開展貿易協調和環境外交外,更為現實的選擇就是面對現實,苦練內功,努力提高環境管理水平,提升國家環保技術標準,從而成功突破這一綠色瓶頸的制約,達到貿易和環保的雙贏。
3.影響雙邊或多邊貿易關系,引發貿易摩擦。近年來,發達國家以保護環境為名經常采取單方面的貿易措施,限制外國商品的進口,由此引發雙邊或多邊貿易摩擦日益增多。當前世界經濟區域化和集團化趨勢不斷加強。因此,發達國家可以通過區域自由化貿易的形式,以低于區域環境標準為由,將來自區域以外的產品包括中國的產品排斥在巨大的區域市場之外。隨著世界經濟區域化和集團化趨勢的不斷加強,中國將不可避免地與其他發達國家或區域性經濟組織因為環境問題產生雙邊或多邊的貿易摩擦,影響雙邊或多邊貿易關系,不利于我國外貿的穩定發展。
二、我國出口企業的應對措施與對策
1.深化宣傳教育,提高環境保護意識。長期以來,我國產品的價格未將環境成本計入在內,資源也成了可以廉價出口的商品,這不僅導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環境貿易壁壘的羈絆,而且也損害了國家的長遠發展利益,造成生態環境的嚴重失調。因此,要借鑒國外經驗,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環境經濟分析方法和政策體系,加強對環境變化對資源、人體健康、社會經濟影響的定量化研究,把不可再生資源的損耗、可更新再生資源的消長、環境的破壞與修復改善、污染的治理作為社會成本列入核算體系,逐步做到資源與環境的商品化、價格的合理化和消耗資源與破壞環境的有償化,實現資源的集約使用和有效管理,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2.應用高新技術開發綠色產品,發展綠色市場。伴隨著高科技時代的來臨,以現代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主導的高新環保技術,正在向生產領域廣泛滲透,得到迅速的開發和應用。如從設計到制作,從創意到功能均與保護環境有關的“環境時裝”的潮流正在悄然興起,這些服裝不僅從款式和花色設計上體現環保意識,而且從面料到紐扣、拉鏈、別針等附件均采用無污然的天然原料;從棉花培植到生產工藝也完全從環保角度出發,避免采用印染原料和樹脂等破壞環境的物質。這些新技術、新工藝不但有助于從根本上消除污染,并能產生良好的市場效益(低成本、高質量),很有發展前途。
3.實施綠色高科技戰略,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建立健全環境標準體系,積極開展ISO14000國際認證和綠色環境標志認證。要進一步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跟蹤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成果,大力引進國外先進的清潔生產技術、污染治理技術、“三廢”綜合利用技術,并有計劃地建立一批環保高新科技和產品的研究開發基地及高新技術孵化、輻射基地,研究和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主導產品,走技術引進和自主開發并重之路,推動產品和技術的升級換代。環境貿易壁壘實質上是綠色高科技壁壘,對于企業來說,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是突破環境壁壘的根本途徑,如果我們產品的環境技術在國際市場上是領先的,那么環境壁壘的制約作用也就不攻自破了。
4.充分利用世貿組織機制,抵制綠色保護主義行為。要充分利用世貿組織多邊貿易體系的談判機制、合理對抗機制、報復措施、非歧視原則以及對發展中國家特殊照顧的規定,維護自身合理的經濟權益。在發生環境貿易糾紛時,要依據上述規定和原則,向有關國家和國際機構提出交涉或申訴,力爭通過磋商和談判加以解決,為我國企業開展國際經貿活動爭取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