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引入網絡經濟下需求的有限性和邊際效用遞增、供給的不稀缺性和邊際成本遞減等規律,指出中小企業爭奪市場份額、求得發展所面臨的挑戰。然后根據產品的替代性,把網絡經濟下的市場分為兩類:一類為不存在壟斷企業、各企業產品所占市場份額相當的市場;一類為存在著壟斷企業的市場。通過對這兩類市場的分析,指出“合作”是中小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 需求的規模效應 邊際收益遞增 替代效應 博弈 合作
一、引言
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中對網絡經濟帶來的憧憬所做的評述是:以網絡業務為中心的經濟活動在十年中所創造的市值超過了資本主義開始迄今所創造的所有市場價值。
中小企業若能把握住機遇和挑戰,構建自身的競爭優勢,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求得發展,便能促進市場的創新和多樣化,推動網絡經濟健康發展。
二、網絡經濟的特點
網絡經濟下,企業所提供的產品主要為兩類:一類以服務為主,包括建立服務平臺、生產服務工具、提供信息等;一類以傳統產品為主,企業以網絡為中介,借助其銷售商品。筆者主要就第一類產品展開分析。
與傳統經濟模式不同,網絡經濟具有以下特點:
1.市場的供求狀況發生了改變:公司之間的競爭是不稀缺的,所提供的服務也不會過于稀缺,即供應不存在稀缺性;而需求是有限的,在用戶數量確定的情況下,所需要的服務數量是有限的,即存在飽和點。
2.與傳統經濟下存在著供應的規模效應不同,在網絡經濟下,存在著需求的規模效應。通常一種產品需要有其他使用者的配合才能體現其價值,如電子郵件。隨著市場的擴大、使用人數的增多,產品和服務的價值越來越高(邊際效用遞增規律);相應地,產品服務的增加,使得產品與服務的邊際成本遞減,同時產生正反饋效應。如果企業的行為能夠帶來網絡正反饋效應,那么由此造成的領先優勢再加上企業完美的運作和吸引顧客的能力,會使后來者望塵莫及。
在這種背景下,先進入市場的大企業憑借速度、雄厚的資金和技術實力,迅速占領了大部分市場,并通過制定行業標準、生產附加產品等方式擴大自身的市場占有量,當大企業的市場供給量超過了某一個值,它的該種產品的銷售會得到跳躍式的發展。而針對一個需求有限的市場,如果中小企業沒有把握住時機,就將更難贏得市場份額。
三、“合作”對中小企業發展的影響
根據產品的替代效應,筆者把網絡經濟下的市場分為兩類:一類為產品替代效應很大的市場:在這種環境下,市場上不存在著具有壟斷地位的產品,各類產品吸引著相當比例的客戶;一類為替代效應很小的市場,在這種環境下,由于行業標準、先入為主等因素的影響,已經有一種或兩種產品占據著壟斷地位,掌握著很大比例的客戶。
1.對于第一類市場,為了便于分析,筆者做出如下假設:由于需求的有限性,假定有n個單位的市場總份額,市場中存在著n個企業,則每個企業占有的市場份額為1個單位。從n個企業中任意選擇兩個企業E3、E4進行分析。
“合作”表示在原有產品的基礎上,兩個企業在一個統一的標準下開發新產品,新產品具有兼容性;“不合作”表示兩個企業在自有的基礎上開發新產品,新產品仍然互相排斥。
(1)若E3、E4分別采取各自的標準,各自的收益均為1;
(2)若E3與E4合作,其中一方放棄自身的標準,另一方提供技術支持并準許其進入,兩者的客戶人群將合為一股,客戶群體增加,產生需求規模效應,邊際收益遞增,會使兩者的收益都上升,并吸引更多的客戶。當客戶數量達到某一個值時,企業的收益更是會得到跳躍性地發展;
(3)若E3合作,E4不合作,并對E3采取抵制,一方面E4耗費了一定的抵制費用,另一方面受E3進入E4市場的影響,E4的市場占有份額也會減少。E3則由于進入生產新標準下產品的行列,受到各種阻力,包括放棄現有系統、使用新系統的學習成本,更換現有系統、使用新系統的更替成本,學習和使用新系統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放棄舊的系統已經與業務相關者建立的配套關系和統一使用標準等等,加上受到E4的抵制,導致它的市場占有份額也下降。
不妨把分析結果數量化,E3、E4對應的不同戰略組合所得到的市場份額如表1:
表1
在其中一方已經選擇了策略的情況下,另一方會根據對方的策略來選擇自身的策略。上表中,當一方提出“合作”的想法時,另一方顯然愿意選擇“合作”;而當一方明確表示自己不愿合作時,另一方也會選擇“不合作”來確保自身的利益不會損失。于是,可能的結果有(合作,合作)、(不合作,不合作)兩種,顯然,前者優于后者,給雙方帶來更多的收益。可以推斷,在這種市場環境下,只要有任何一個企業有尋找合作者共同開發新產品的想法,小企業會傾向于合作,制定相關約束,雙方實現共贏,共同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
2.對于第二類市場,為了簡化分析,假定市場上只存在一家壟斷企業,稱為E1。存在100家中小企業,統稱為E2。由于需求的有限性,假定市場總份額為200個單位,E1 占有100個單位,E2的100家中小企業各占1個單位。E2想要從E1中爭奪市場,實際存在著與E1的博弈過程。
(1)一家小企業單獨(e2)與壟斷企業( E1)之間的博弈:
原有的E1,e2市場占有比率為100:1。若E1在原有產品的基礎上進行新產品開發,進一步掠奪了10個單位的市場份額,其他100個小企業各損失0.1個單位的市場份額。若e2進行創新,開發出新產品,在保持原有客戶群的同時,能夠從其他的企業掠奪市場份額,但由于網絡經濟下需求規模效應,E1的客戶群所受的影響會很少,筆者為了簡化分析,認為它不會改變;若E1、e2同時創新,因為轉移的客戶群或新的客戶群大多被E1所吸引,e2的客戶群數量增加很少或者不會增加,為了簡化分析,也認為它不會改變。
E1、e2對應的不同戰略組合所得到的市場份額如表2:
表2
可見在這種情況下,E1總是選擇在舊產品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新產品,而e2根據E1的策略選擇而選擇“開發新產品”,均衡狀態為(110,1)。但因為網絡經濟下存在著“邊際成本遞減”的規律,E1開發新產品比e2更容易、耗費的成本更少、速度更快。
(2)小企業采取聯合開發新產品的模式,一方面可以降低開發新產品每個企業所承擔的成本,另一方面,從“需求的規模效應”分析能獲取更多的收益。假設市場上有10個中小企業組成了E2,它們聯合開發新產品,與E1進行博弈,E1、E2對應的不同戰略組合所得到的市場份額如表3:
表3
E2(中小企業聯盟)如果不統一標準開發新產品,而是各自生產不同的舊產品,共同占有的市場份額僅為各自的市場份額加總, (110, 9)、(100, 10) 就是這樣產生。(98, 15)表示E2進行聯合創新,從E1處搶奪了2個單位的市場份額,同時從其他的90個小企業處搶奪了3個單位的市場份額。(110,12)表示E1 E2分別進行新產品開發, E2可以和E1共同爭奪其他中小企業所占有的市場份額,E1爭奪了10個單位的市場份額,E2爭奪了2個單位的市場份額。(98, 15)、(110, 12)的產生,正是因為E2的客戶群與E1相比,有了可比性,差距減少,能夠與壟斷企業抗衡,并產生需求規模效應,自然比e2和E1博弈的結果更優。
可見,對于小企業而言,聯合起來進行產品的開發,可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使之能夠從其他小企業,甚至從壟斷企業中搶奪更高的市場份額。同時,各小企業承擔的開發成本減少,“需求規模效應”和“邊際成本遞減”規律也發揮作用,使各小企業的收益較第(1)種情況有所提高,更有利于小企業的發展。
典型的例子有:在20世紀70年代,花旗銀行最先使用ATM系統,開辦二十四小時提取現鈔業務。他們用專有的機器覆蓋了紐約市。規模較小的銀行競爭對手也開始使用自己的小型專有ATM網絡,但是無法與花旗銀行的強大穿透力匹敵。后來,由化學銀行領頭,將這些小銀行聯合起來,形成一個開放的ATM網絡,稱作Plus。根據回報遞增的原理,方便的Plus網絡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顧客,迫使花旗銀行放棄了他們的專有系統,加入了Plus。
四、結語
網絡經濟下存在著大量的機會,對于企業來說,能把握住機會贏得發展至關重要。中小企業如果能夠在適當的時機展開合作,生產出新型的、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必能吸引更多的客戶,進而產生需求規模效應,一個機會能夠引發十幾個機會,而這十幾個機會又引發了其他的機會,機會重疊開來,又廣泛又快速,遠比中小企業單槍匹馬搶占市場更有實力、更有發展。
參考文獻:
[1]鮑勇劍陳百助:網絡經濟的禪:e時代的成功方略[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2]凱利:網絡經濟的十種策略[M].廣州:廣州出版社,2000
[3]謝識予:經濟博弈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4]李紫瑤:網絡經濟下企業的競爭策略研究[J].企業活力,2006,1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