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于對浙江中小紡織企業集群演化機理研究的關注,本文從該集群發展現狀出發,依據集群形成的不同特征,探討模式形成機理和模型并提出相應的發展研究。
[關鍵詞] 中小紡織集群 運行機理 發展研究
浙江中小紡織企業集群是浙江省工業化進程中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現象,是“浙江經濟從計劃經濟到初級市場經濟第一次體制轉軌的完成,在初級市場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轉型新階段”條件下,工業化進行到一定階段后的必然產物。浙江中小紡織企業數量之多、分布甚廣,各區域特征明顯,早已成為浙江紡織經濟一大特色。同時,也正是這些中小企業集群的存在,促進了浙江紡織市場的競爭和經濟繁榮,使之成為浙江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和重要的支柱。因此,把握該集群的演化機理,營造出企業集群的發生條件,對于其它省份的地方政府利用中小企業集群優勢來帶動區域紡織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浙江中小紡織企業集群的發展和分布
美國人在揭示中國產品競爭力奧秘時發現的產業集群現象,在國內再次成為理論和實踐界關注的焦點?!笆聦嵣?,美國人最近揭開的中國制造業強大競爭力神秘面紗的,就是中國東南沿海無數企業所追尋的完善生產供應鏈,在經濟學家的眼中,這種同一行當企業‘扎堆兒’生產的現象,就叫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作為一種產業組織形式,首先應該是中小企業的集聚體。因此,我們稱謂的中小企業集群,指的就是在一個適當大的區域范圍內,許多生產相關產品的中小企業集群,形成一個類似生物有機體的產業群落。這種群落“不僅僅能夠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還能夠創造出信息,專業化制度,名聲等集群財富。更為重要的是,集群能夠改善創新條件,加速生產率的成長,利于新企業形成?!?/p>
改革開放,尤其是1993年以來,浙江紡織產業發展迅猛,呈超高速發展的態勢,這與中小紡織企業集群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有資料統計,在2002年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確定的全國10個紡織基地市(縣)和29個紡織特色城(鎮)中,浙江以3個紡織基地市(縣)和13個特色城鎮居全國之首。
為顯示浙江中小紡織企業集群的地理位置及區域特色效率,筆者特將浙江省主要的紡織品、絲綢、化纖及輕紡產業集群按地區,按效率整理成下表1、表2、
表1 浙江省各地市主要紡織服裝產業群結構分布
資料來源:
浙江非國有經濟年鑒編輯部 浙江非國有經濟年鑒(2000) 北京 中華書局
陳立年等 科技型中小企業與區域產業競爭力 北京 中國經濟出版社 2002
表2 總產值達100億元以上的紡織業區塊分布
資料來源:浙江省塊狀經濟發展報告 http://www.zjrb.cn諸暨網 2006.7.4
二、浙江中小紡織企業集群形成機理和模式
縱觀浙江中小紡織企業集群的崛起,其生成演化發展機理,雖說絕大部分集群的建立植根于區域歷史和文化根源,然而也有那么一些集群,其建立卻植根于外來資本優勢產生的外向帶動型的遷移演化而成。換言之,浙江中小紡織企業集群演化生成的模式,有“嵌入型”也有“內生型”。
1.嵌入型集群形成機理和模式
(1)嵌入型集群形成機理
嵌入型,也稱為“外生型”。該模式形成的機理主要由“地緣”外加政策優勢。它是國際制造業商品鏈轉移的結果。外資公司的介入是形成該模式的真接誘因,與本地的資源并沒有直接的聯系,它直接從屬于外資公司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最佳投資需要形成。其最大的特點是借助于良好的區位優勢和低成本優勢,加上引進外資各種優勢政策,以外向型經濟來推動企業集群的擴張,使之成為外商制造業商品鏈轉移的目的地。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浙江紡織產業集群形成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由“三來一補”貿易方式和外企遷移演化形成的。諸如:紹興市的嵊州領帶產業集群。起步就由嵊州籍港商盧某與當時嵊縣華麗服裝廠嵊縣綢廠合資創辦紹興市首家中外合資企業。
(2)嵌入型集群運行模式
嵌入型產業集群的起步階段:資金、技術、市場都依靠境外。運行模式,主要是“外商接單、大陸生產、產品全部或部分出口”。在嵊州領帶生產的早期,領帶企業主要是以人工加工為主,形成比較明顯的嵊州—深圳—香港的產供銷聯動效應,即加工在嵊州,公司在深圳,銷售在香港的經營模式。
嵌入型產業集群培育和拓展的本質在于:示范和創新。在嵌入型產業集群內,當某企業在某一特定空間區位萌生效應,則有不斷新的民間資金投入。隨著市場交易規模的擴大和市場輻射半徑的延伸,集群會在原生區位上出現全方位高速發展和擴張,企業數量、就業人數、產值規模呈現幾何級數的增長。諸如:嵊州領帶產業集群,因由盧某創辦合資企業,做到當年投資當年獲利15.4萬和來年利潤再創31萬元的利益轟動,不僅帶動一大批外商進入領帶行業,而且吸引眾多的個體私營企業的興趣。僅止1992年,嵊州領帶的生產廠家已經發展到了500家,從事領帶生產、加工、經營人員達1.5萬人,年產領帶1650萬條,總產值4.87萬億元,銷售額達4.33億元”。從而導致中國領帶的生產中心從20世紀初期的深圳逐漸移到浙江嵊州歷史性的壯舉。之同時,隨著企業分工細化,產品質量提升,新品種門類豐富,新技術和新管理方式引進和完善,使其成為名聞遐邇并具有很高市場占有率的中小企業集群。止1999年,嵊州已形成經營戶300多家,以經營領帶為主,兼營領帶面輔料和衍生系列產品,年交易達10多億創利稅1500余萬,全國最大的領帶專業批發市場。
2.內生型集群形成機理和模式
(1)內生型集群形成機理
內生型,也稱為“原生型”。該模式形成的機理:類同于生物群落演化的機理,是在地緣、業緣、血緣的基礎上,經長期內生演化形成的。浙江中小紡織企業集群經過20多年的發展,“產品品牌和產品質量開始由低檔發展到區域性和全國品牌,進而到國外高檔商品(貼牌產品)演變,生產技術水平也從引進設備和技術到開始與高校和研究機構合作建立研發機構或跨國公司組建戰略聯盟?!比欢?,本質上而言,浙江紡織產業的特色經濟仍是在中國特定的發展時期(諸如:短缺經濟,二元經濟結構,轉軌經濟等),依靠內源性民間力量的作用,適應農村城鎮化和城市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加以產生并發展而成。內生型中小紡織企業集群得以壯大的原因在于:一是歷史文化根源。諸如:杭嘉湖—寧紹舟地區具有悠久的工商業傳統、省城杭州自明清以來一真是省手工業商業中心、寧波的紅幫裁縫久負盛名、紹興和諸暨的輕紡業經久不衰和湖州的絲綢業聞名海外等。二是由于分工細化,促使原企業不斷分離,從而導致新產業的延生。諸如:國內最大的襪業生產基地-諸暨大唐襪業產業集群,經過多年發展和衍生,已形成集生產基地和輕紡原料、襪業、聯托運、襪業機械四大市場于一體的立體或發展格局,組成以織襪為主、紡織、加彈、染、整、繡花等,前后道配套的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化協作的有機結合產業體系。三是由母體企業分離的許多管理技術骨干,利用掌握的管理技術、知識和市場信息,興辦與原企業技術產品、市場類型基本相同新企業。此階段,企業以不同角度來利用和分攤資源。同時,企業間激烈競爭,逐漸達到平衡,且得到繁殖發展的機會。
2.內生型集群運行模式
由于“內生型”中小紡織企業集群建立的基礎在于:根植性,這從根本上決定了該模式的起步速度相對緩慢、形成過程相對較長,企業形成會有歷史背景的絡印。例如:溫州蒼南宜山再生睛綸產業群。宜山素有土紡織傳統,文革期間當地就興起再生布生產的高潮。因技術和質量原因,導致產品積壓和滯銷。隨著技術難關的破譯和新型開花機、紡織機的出現,當地第一代再生睛綸紗才被問世。同時,內生型集群中企業關聯性和聚集效應,客觀上造就了該企業集群長盛不衰的優勢。
三、提升浙江中小紡織企業集群競爭力的措施
浙江中小紡織企業集群的發展歷程充分表明:這些星羅棋布的紡織產業群呈現出較高的經濟價值,成為浙江開拓國際、國內市場生力軍。然而,與國外發達的產業集群相比,還存在諸多的不足,從而影響產業集群的可持續性發展。當前而言,提升浙江中小紡織企業集群競爭力的措施有:
1.加強中小企業集群運行的監控。把握產業集群規律,對產業集群的合理規模進行預測和規劃。如“對初級階段的產業集群,提供基礎設施,以吸引其規模增加。對發展階段的產業集群,重點加強企業間網絡聯系,以提高其經濟效益。對成熟階段的產業集群,重點保持技術創新的優勢?!蓖瑫r建立監控,促進良性尋環,以防衰落。
2.結合區位特點,分地區促進中小紡織企業集群的發展,加速提升浙江紡織產業集群的競爭力。對于經濟發達的地區,應大力發展和形成以上海為龍頭與周邊地區協作分工的產業鏈?!爸鲃咏榆壣虾?,借助上海的領頭和帶動作用提升自身的發展機遇”作為浙江中小紡織集群空間化戰略的切入點。對于經濟欠發達的地區,應從自身的實際出發,積極培育中小企業集群的生態環境。在充分認識到,中小企業集群的形成絕非是企業在地理位置上的簡單堆積,而是有其內在聯系能夠產生溢出效益有機結合群落的內在規律,通過營銷環境和完善服務的提供,延伸產業鏈,以此來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紡織產業集群。
3.為避免外貿中的“非關稅”壁壘,各級地方政府和官員應加大引導中小紡織企業集群進入到全球紡織產業鏈體系和全球營銷體系之中,參予與國際生產體系,獲取更加先進的技術和更大的發展空間。諸如:“目前發達國家與地區的服裝產業逐漸向上游的面料制作,服裝設計和下游產品營銷等具有很大的利潤
空間和發展潛力的部門縱深發展”,而我國服裝行業的“排頭軍”寧波市服裝業的主要優勢,仍集中在服裝成衣的制作環節上。
為此,應鼓勵中小紡織企業集群與跨國公司建立穩定的協作和戰略聯盟,提升自身的專業優勢。同時鼓勵企業或特色產業基地建立全球性,專業化的營銷體系,拓寬市場空間,提升產業集群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潘云鶴.浙江省‘十五’至2015年經濟社會發展前瞻[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8.. 27~28頁
[2]浙江省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會浙江區域經濟發展報告,2005[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1.513頁~514頁
[3]李渝萍.廣東中小企業集群發展的模式與經濟啟示[J].企業經濟,2006.7
[4]盛世豪:浙江現象[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2004.9 155頁
[5]張曼茵:我國產業集群發的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經濟師,2005.10
[6]潘云鶴:浙江省十五至2005年經濟社會發展前瞻[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3..8 35頁[7].朱華晟;浙江產業群[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3.6.184頁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