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管理理論叢林構成當代管理思想的基石。本文采用引用、分析和歸納相結合的方法,對新管理理論叢林的主要理論進行詳細分析,提煉其中的協調內核,為管理實踐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 新管理理論 叢林 協調內核
一、引言
現代信息、通訊技術的發展,以及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出現和廣泛應用,導致企業管理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對這些新情況和新問題的探討與研究,新理論層出不窮,新管理理論叢林正是這個時代的產物。實踐證明,新管理理論叢林是對傳統管理思想的繼承發展,構成了當代管理思想的基石,指導當代企業管理的實踐。本文將著重分析新管理叢林中主要理論體現的協調思想,為日漸增多的協調問題的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二、新管理理論的協調內核
1.學習型組織理論
學習型組織理論從系統觀出發,認為學習型組織是通過“自我超越、改變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團隊學習和系統思考”五項核心修煉將各項要素聚集成心整體,以尋求最大綜合效應,這五項修煉相互聚集和影響,共同演變學習型組織這種創新。“自我超越、改變心智模式”包含了個人心智的協調,具有個人修為的特征;“建立共同愿景”是以組織的共同目標、價值觀和使命感整合協調組織成員的行為,而這種協調通過“團隊學習”實現,可以充分有機調動個體的工作努力程度,發揮集體智慧,提高組織應對環境改變的能力;“系統思考”有助于掌握學習過程中各種資源和行為道德動態搭配。顯然,作為傳統系統學派的繼承者,學習型組織不僅接收了系統學派的協調觀,而且更進一步提出學習型組織的及其五項修煉都顯著的具有協調功能。
學習型組織理論為理解組織發展提供了一種學習機制的思考方式。事實上,科學管理倡導工人通過掌握科學方法、標準工具提高生產率的思想就是這種組織學習機制的一種具體體現。確切的說,在學習型組織理論看來,個人學習和組織學習是協調組織各種資源最佳匹配和解決組織發展問題的有效方式。而且,在其他理論的相關文獻中,例如對于企業技術能力積累、流程再造、知識管理等,都可以看到類似的觀點。另外,學習型組織作為一種組織形式(具有健全的學習機制),涉及組織變革,因此,根據五項修煉的內容,對于一個具體組織來說,構建學習型組織,是一項戰略管理、組織變革、企業文化變革、智力資本和人本管理等理論相互作用、融合的過程和結果。
2.企業能力理論
企業能力理論作為戰略管理研究的主流,包括“核心能力觀”和“整體能力觀”兩種典型觀點。前者認為核心能力是(組織)競爭的根基,不僅包括溝通、跨組織邊界的任務承諾,而且包括各層級的員工和任務,是組織中積累性的知識,特別是關于如何協調多樣化生產技能和有機結合各種技術的知識,同時也協調工作的安排和價值的傳遞。通過這種協調,是組織的核心能力最后轉化為核心產品。后者從系統的角度出發,強調組織價值鏈中的整體優勢,人為整體能力主要表現為組織成員的集體技能和知識以及員工相互交往方式的組織程序。很顯然,實現這種整體優勢的關鍵是組織內部各種能力、知識和資源之間必須相互配合并保持協調比例。
企業能力是協調與整合通過市場提供的通道獲取的各種資源獲得的,因為作為企業能力基礎的知識和技能,必須首先與企業人力資源或其他資源結合,在組織協調機制的作用下,得到積累的并改變取之能力增強方向。由此可見,企業能力獲得是組織學習的過程,來源于經驗規范和價值觀的傳遞和整合,以及組織成員的相互適應,是組織局部協調和整體協調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旦組織建立核心能力,便可將其與不同的相關創新結合,構建新的創造和發展,進而促進企業的整體可持續發展。
3.新企業組織理論
該理論認為,在新環境下,通過重新整合組織要素、提高組織適應性、建立有生命力的組織機體實現企業組織變革,表現為組織結構扁平化、分權化、柔性化、橫向一體化和開放化。這些表現都是組織對勞動分工日益復雜、市場環境變化迅速的一種適應和調整。實踐表明,這些適應和調整更重要的是組織價值觀和基本經營理念的改變。企業再造正是實現這種改變的途徑。
企業再造要求企業徹底重新思考已經形成的分工思想、等級制度、規模經營、標準化生產和官僚體制,具體體現為經營目的、企業文化、流程和業績的變革,以及以人為本理念和人力資本管理實施,在包括技術、知識、管理者的任務和角色、組織權力和職能等方面都將發生深刻變化。根據文獻[5]提供的大量再造實例可以知道,企業再造并不是可以簡單而任意實現的,它是建立在組織發展與環境變化必須協調匹配的理念指導下,根據具體組織面臨的具體條件和因素變化,采取與之匹配的技術、人員配備、方式等的一系列徹底變革。
這些變革的最直觀反應是組織結構形式的變化,代表性形式為網絡型組織、中間層組織、團隊、供應鏈等形式。大量研究表明,這些形式都具有協調職能特征。
(1)網絡組織是一種資源共享的組織安排,通過層級、市場、對等伙伴、代理等協調方式管理其中的依賴關系。
(2)中間層組織作為介于科層企業和市場之間組織形式,包括虛擬型組織、戰略聯盟等形式,以信任和契約為協調機制,通過數據、知識、技術共享等方式協調行為,能夠產生比直接的市場或企業交易費用更低的協調成本。
(3)團隊是一群有特定目的、被委托予足夠權力解決一定問題的人相互合作的組織形式,沒有層級制度的約束和限制。因此,團隊成員合作完成團隊任務的過程必然是一個不斷協調的過程,除了正常的溝通和交流之外,組織認同、社會表現的心理機制以及任務協調活動也是團隊管理的重要協調方式。對于從事創新的研發團隊來說,日常細微的調整、改進和協調,都非常有可能成為組織創新成果的重要來源,但是一個限制性前提條件是團隊成員認同的氛圍、有高的忠誠度和好的合作關系。
(4)供應鏈是基于“競爭——合作——協調”機制的網絡,包括一個企業內部的各種環節聯系,也包括不同個體之間的各種業務聯系,是典型的需要協調的系統,協調是其穩定運行的基礎。因此,一個供應鏈中存在兩種層次不同的協調機制,從而采取的協調手段和協調技術也不盡相同。供應鏈管理就是從垂直和水平兩個方面協調和控制供應鏈成員間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使供應鏈整體效益最大化。
4.知識管理理論
知識管理是通過知識共享、運用集體智慧提高應變和創新能力,為企業實現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共享的途徑。這種管理改變了傳統管理模式,以公共和私有的知識和隱性知識為管理對象,通過構建知識庫,促進兩類知識之間相互轉化、吸收和整合等知識的運動,從而帶動物質、資金和價值的流向。由于知識的可編碼性、可獲得性,以及私有制使得產權問題,因此存在建立促進兩類知識轉化的協調機制,包括在技術、制度、知識存儲模式等方面。另外,由于私有知識向公共知識轉化的過程中存在個體資源外在化的問題,對于組織的知識管理來說,開放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也是一個有效的協調方式。
在個體知識轉化成為組織知識之前,常常以隱性知識和技能的形式依附于人力資源而存在,并以智力資本中的人力資本表現出來。根據智力資本理論,必須對這種資本進行管理,像泰勒科學管理那樣發揮個體潛能,例如通過學習、交流和相互共享知識,才能夠發展、更新和利用個體的這種隱性知識。而這種管理,在眾多的協調管理研究文獻中被認為是一種非正式的溝通協調機制。
組織知識管理的一個顯著的技術要求是信息、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等的發展,包括人工智能、決策技術、人機交互模式、數據倉庫等的廣泛應用,通過這些技術搭建不同知識相互接觸和彼此整合的平臺,例如,在技術創新過程中,這種平臺就協調了不同創新人員和階段的問題解決和知識開發的步調。由此可見,知識管理并不是簡單地采用信息技術,而是一種綜合了開放的文化和價值觀,有利于知識傳遞的技術、制度和組織結構渠道,以及高質量人力資本的管理模式。對于傳統企業來說,采用這種模式是一種戰略決策,并且需要協調新舊模式之間的沖突。
三、結束語
上述這些理論不僅在內容上彼此交叉、融合,而且協調管理觀構成它們共同的內核思想,并且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協調管理研究的理論淵源。也就是說,已有的理論為了適應新的管理問題的產生,正在逐漸被融入和吸納到一個更加深刻、寬泛和包容的協調管理理論框架。我國提出運用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則從更廣泛角度要求構成社會的各個部分、各種要素處于一種相互協調的狀態,即社會各方面利益關系得到有效協調、社會管理體制不斷創新和健全、穩定有序的社會。因此,其首要任務是構建經濟與環境、經濟體系內部結構的平衡與協調。從管理與經濟的關系來看,協調管理是實現這種平衡與協調的最直接方式。本文的研究為管理研究者從多樣化管理理論中找到其思想一致性本質聯系提供了依據,為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和企業管理中出現的不協調現象提供方向性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