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但目前的財稅政策對中小企業的重視程度遠不及其在經濟結構中的地位。本文論述了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分析了現行稅收政策在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中的不足,提出了稅收政策設計的思路。
[關鍵詞] 中小企業 稅收 政策
一、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巨大成就。中小企業在此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在:
1.中小企業成為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穩定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中小企業量大面廣,廣泛分布于許多領域,是一個十分龐大的企業群體。截止2004年,我國工業企業登記注冊數1375263家,其中,中小型企業占99.84%。2004年,中小型工業企業資產總額、工業總產值、主營業務收入分別占全部工業企業的67%以上,利潤總額占全部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的57.6%。2000年至2004年中小型工業企業在全部工業企業中的比重指標如下圖所示:
此外,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經濟快速增長中,工業新增產值的76.6%是由中小企業創造的。當前,我國食品、造紙和印刷行業產值的70%以上,服裝、皮革、文體用品和塑料制品、金屬制品行業產值的80%以上,木材和家具行業產值的90%以上,都是由中小企業創造的。中小企業在擴大出口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忽視。近幾年來,在我國出口總額中,中小企業約占60%。上述數據表明,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總量中占據半壁江山,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2.中小企業成為安置就業的主體。中小企業大多數為勞動密集型企業,容易吸收較多的勞動力,能夠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吸納就業。2004年,中小型工業企業年平均從業人員7926萬人,占工業企業全部從業人數的85.19%;商業零售業占90%,建筑施工業占65%以上。另外,中小企業在吸納安置國有企業和城鎮集體企業下崗分流人員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已經成為解決我國就業和再就業問題的主要渠道。因此,中小企業對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中小企業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和地方財政的重要來源。我國中小企業是地方經濟的重要基礎,構成了縣級經濟重要支柱和地方財政的主要來源。中小企業完成的稅收占我國全部稅收收入的43.2%,各級地方財政收入的80%來源于中小企業,因此,中小企業的發展對緩解地方財政困難、保持社會穩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4.中小企業發展有利于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結構優化、推動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前,我國正在進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規模上的優勢,使得改革成本較低,操作較便利,影響范圍較小,新機制進退較容易。這些特點使中小企業成為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試驗者和推動者,同時也成為市場經濟改革中重點、難點的突破口。同時,中小企業改革,能為創造出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和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局面提供寶貴的經驗,逐步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二、現行中小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存在的主要問題
與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相比,它在國家財政稅收政策中所得到的重視程度是遠遠不能相比的。稅收政策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杠桿,對于調整經濟結構,體現國家宏觀發展戰略都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現行的稅收政策在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方面還有待改善,具體表現在:
1.政策目標不明確,支持力度不夠。現行稅收優惠政策側重于減輕中小企業的稅收負擔,忽視了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政策的制定既沒有考慮中小企業自身的特殊性,也沒有考慮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問題,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正是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的首要問題,應該是政策扶持的重點。現行的中小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在這方面的扶持力度顯然不夠。
2.稅收優惠量過大,難以規范和系統化。稅收優惠的管理權限雖集中在中央,但實際操作中,許多地方各級政府為了吸引投資企業、發展本地經濟,仍以種種形式和手段,越權減免稅,使稅收優惠規模難以控制。優惠內容多、補充規定散,而且政策調整過于頻繁。這不僅導致了稅收的大量流失,提高了稅收的征收成本,而且也影響了中小企業長期發展戰略的制定。
3.稅收優惠偏重于直接形式,以減免形式為主,很少運用加速折舊、加計扣除、投資抵免等間接優惠形式。優惠對象也僅限于取得收益的企業,而且一些稅收優惠是以所有制性質和企業屬地來界定優惠對象的,沒有真正體現公平稅負、平等競爭的原則。間接優惠方式運用較少,不利于鼓勵中小企業對投資規模大、經營周期長、見效慢的基礎設施、基礎產業、交通能源建設、農業開發等項目的投資。不利于提高稅收優惠的效益。
4.稅收優惠政策設計不合理。我國目前對中小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由于設計不合理,效果不明顯,沒有真正起到鼓勵和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作用。例如,企業所得稅實行的18%和27%的優惠稅率,由于采用了全額累進稅率的設計,使得兩檔稅率的臨界點近稅負增長過快,稅負不合理,抵消了低稅率的作用,使中小企業的稅后收益降低,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業增加投資、擴大規模,影響了中小企業的發展。
5.稅收優惠的范圍不科學。經濟特區、經濟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中小企業享受的稅收優惠較多,拉大了沿海發達地區與經濟落后地區的發展差距,不利于地區經濟的均衡發展。
6.現行優惠政策導向不明,不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稅收優惠政策應按照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要體現鼓勵、允許和限制精神,引導中小企業的資金、資源流向國家亟需發展的產業,而現行的優惠政策未體現導向性原則。
三、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設計
1.建立和規范中小企業稅收優惠的法律、法規。對目前正在執行的一些優惠政策進行清理、規范和完善,并逐步建立起統一明確的以中小企業為受惠對象的稅收優惠政策。中小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的制定要體現企業公平、稅賦平等、稅負從輕、便于征管、促進發展的原則。以增強政策的規范性、穩定性和透明度,使中小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具有有效的法律保證。
2.實施遵循適度原則和經濟效益原則的稅收優惠政策。一要盡量大幅度減少優惠總量,對需要保留的優惠政策,必須經過充分的科學論證,突出優惠重點;二要調整稅收優惠方向,由以區域優惠為主,轉向以產業優惠為主;三要轉變優惠形式,盡量減少定期減免稅,多采用間接方式,如加速折舊、加計扣除、稅收抵免等多種形式,以提高經濟運行效率,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3.提供政策咨詢,加強稅收服務。當前稅務部門應適時糾正服務上“重大輕小”的傾向,加強對中小企業的稅收宣傳和納稅輔導,及時為中小企業辦理涉稅事宜,積極推行對中小企業的稅收代理制度,充分發揮稅務代理機構的作用,盡量減少納稅人因為不了解納稅細則而造成的納稅申報中的失誤。同時稅務機關應加強對稅務代理中介機構的管理,提高稅務代理水平,減輕中小企業涉稅負擔,從而促進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
4.堅決清理不合理收費。(1)要給中小企業經營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必須進行政府部門的改革。目前中小企業負擔的各種收費太多,關鍵是要端正政府的行為,一切違法亂紀的行為都必須堅決打擊,同時呼吁社會各界予以監督。(2) 要加快“費改稅”的步伐,明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的費用都應主要由稅收來承擔,不應再向使用單位或受益者收取額外費用。取消名目繁多的各種收費,而由政府一次性征收,杜絕各部門、各方面向中小企業亂攤派的行為,切實減輕中小企業的負擔,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3)要降低小企業的進入門檻,簡化新成立小企業的審批手續,降低登記費,對最低注冊資金的要求應降低,同時,對小企業的各種報表在時間和內容上要予以簡化和規范化,以利于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5.提高中小企業的稅后收益率。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缺乏吸引外部投資的能力和進行股權融資的機會,融資渠道受到限制,所以內部融資對中小企業來講意義重大。恰當的稅收政策可以提高中小企業的稅后收益率,增強其內部融資能力。
6.支持中小企業人力資源開發。人才缺乏是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又一大難題,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較低,培訓員工的意愿較低。在提高中小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降低員工培訓成本,增強培訓員工的意愿等方面稅收政策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馬海濤等: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分析.財會月刊,2005年 08期
[2]魏曉冉:認清中小企業戰略地位完善稅收優惠政策.市場論壇,2005年03期
[3]高婷婷: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研究.甘肅農業,2004年第5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