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過均值比較和標準差系數的統計分析方法,對我國東中西部城鄉居民消費水平進行比較分析,從東中西部總體城鄉消費水平差異、省際間差異、消費結構城鄉差異及同類項目比較幾個角度得出相關結論:東中西部三大經濟地帶的城鄉消費水平差異很大,中西部都在全國平均水平之下;東部城鄉消費絕對差異較小,但城鄉省際間差異較大,充分說明了東部地區發展還不平衡;在同一地區,省際間消費差異城鄉各不同;并非所有消費項目都是城鎮省際差異要小于農村省際差異;東中西部地區城鄉消費結構差異較明顯,東部地區大部分消費項目城鄉絕對差異居同類比較之首。
[關鍵詞] 城鄉差異 統計分析 地域比較
一、引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但由于城鄉之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以及城鄉居民之間收入水平、收入的穩定性、生活的外部環境和消費偏好等差異,使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與消費結構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對1980年~2004年的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按城鄉經濟發展及制度變遷作一個大致的階段劃分(見表1),我們可以觀察到各階段城鄉居民消費差異是逐漸擴大的,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均值增長速度快于農村居民,不但絕對值差距在擴大,相對倍數也在擴大,由2.18倍擴大到3.2倍。這是我國經濟二元結構在消費上的深刻反應,是消費的二元結構。它充分顯示出現代工業與傳統農業的不協調性,然而僅僅分析全國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差距,還不能全面細致的分析全國的情況,因為我國居民消費水平的地域分布一直呈非均衡狀態,地域差異顯著,城鄉差異波動性大。所以有必要進一步分析不同經濟地帶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差異。
表1 四階段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均值表
二、統計研究方法及數據來源
1.地域劃分
為了研究數據獲取的方便,本文采用了中國統計局對東中西部經濟地帶的劃分,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廣西、海南十二省市;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九省市;西部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十省市。
2.均值比較
本文采用均值比較的方法來進行分析,主要涉及到均值、標準差和標準差系數三個指標。
均值是反映一組變量集中趨勢的主要指標,在本文中可用來反映我國東中西部城鎮和農村消費的一般水平,其計算公式為:,x為各地區城鎮或農村人均消費水平,n為地區樣本個數。
標準差反映數據分散程度的絕對值,其計算公式為:,其數值大小一方面取決于原變量值本身水平高低的影響,也就是與變量的平均數大小有關,變量值絕對水平高的,離散程度的值自然也就大,絕對水平低的,離散程度的值自然也就小;另一方面,它們與原變量值的計量單位相同,采用不同計量單位計算的變量值,其離散程度的值也就不同。
為了消除變量平均數不等和計量單位不同對離散程度值的影響,需要計算離散程度的相對指標,即標準差系數,其一般公式是:。本文利用標準差系數的大小來比較東中西部省際間消費差異大小。
3.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的數據均整理自2005年《中國統計年鑒》。
三、東中西部城鄉居民消費差異的統計分析
本文分別從縱向及橫向兩個角度對我國東中西部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進行對比分析。
1.東中西部居民消費水平均值比較
表2 全國及東中西部消費水平均值
2004年我國城鎮人均消費均值為7078元,農村人均消費均值為2313元,城鄉消費水平差距很大,三大經濟地帶只有東部城鄉的人均消費水平均值超過了全國的平均水平,中西部城鄉消費水平都處于較低狀態;從相對數上來看,全國城鎮消費水平是農村的3.06倍,中部城鄉消費比為3.01,西部城鄉消費比為3.89,均大于東部地區城鄉差距(2.72);東部地區的城鎮消費標準差系數(0.29)大于中部(0.09)西部(0.15)很多,農村消費標準差系數(0.45)也大于中部(0.13)西部(0.14)很多,表明東部地區城鄉居民消費的地區省際間差異很大,而中部西部城鄉居民消費的省際間差異較小。
2.東中西部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差異的均值比較
均值比較的結果如表3所示:
(1)各地區城鄉消費結構均值比較
東部各項消費結構,城鎮與農村差異都較顯著,除其他商品與服務項目絕對差異較小外(196.17元),家庭設備及用品(359.3483元)、醫療保健(386.9008元)、居住支出(346.6108元)人均消費差異其次,衣著城鄉消費差異為466.2225元,交通通訊630.1191元、文教娛樂762.7959元,差異最大的是食品消費支出,1728.212元。先縱向看,東部城鎮各項結構的變異程度都在0.24至0.40之間,農村在0.34至0.68之間,說明東部各地區之間城鎮消費結構的變動差異要小于農村的變異程度。再橫向看,八大消費支出中,差異變動范圍最小的都是食品,但城鎮變動最大的是交通,而農村是居住。
中部八大消費支出城鄉絕對差異最小的是其他支出,其次是家庭設備及用品、醫療保健、居住,再次是交通通訊、衣著和食品支出。縱向看,城鎮的標準差系數變動范圍從0.09(居住)至0.21(家庭設備及用品),農村從0.15(家庭設備及用品)至0.26(其他),橫向看,家庭設備、文教娛樂兩項的標準差系數城鎮大于農村,說明城鎮兩項消費支出的變動差異較農村分散。
西部八大消費支出的絕對差異最小的是其他服務支出,其次是家庭設備及用品、居住、醫療保健,再次是交通通訊、衣著,文教娛樂,最后是食品。相對差異從縱向看,城鎮標準差系數從0.16(文教)至0.31(交通),農村從0.15(食品)至0.42(交通),從橫向看,食品、家庭設備、其他三項消費支出城鎮比農村的變動程度大。
(2)消費結構的地區性均值比較
食品消費城鄉差異較小的是中部,東部最大,東部和中部的變異程度都是農村大于城鎮,但西部是城鎮大于農村。
衣著消費城鄉差異較小的是東部,西部最大,變異程度農村大于城鎮。
家庭設備及用品消費城鄉差異較小的是中部,東部最大,變異程度農村大于城鎮的是東部,而中部和西部是城鎮大于農村。
醫療保健消費城鄉消費差異較小的是中部,東部最大,變異程度都是農村大于城鎮。
交通通訊消費城鄉差異較小的是中部,東部最大,變異程度都是農村大于城鎮。
文教娛樂消費城鄉差異較小的是中部,東部最大,變異程度農村大于城鎮的是東部和西部,中部是城鎮大于農村。
居住消費城鄉差異較小的是西部,東部最大,變異程度農村大于城鎮。
其他消費城鄉差異了小的是中部,最大的是東部,變異程度農村大于城鎮的是東部和中部,西部城鄉基本相當。
四、結論與分析
通過比較分析,得以下結論,并對結論做出一些分析。
1.東中西部三大經濟地帶的城鄉消費水平差異很大,中西部都在全國平均水平之下
(1)城鄉收入差別是城鄉消費差異的原因之一
城鄉收入差異充分顯示出了經濟發展水平的東高西低的梯度分布,據2004年數據測算,我國東部十二省市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人均純收入之比在2.20至3.12的范圍之內,平均為2.65,標準差為0.43;而中部九省市城鄉收入比在2.49至3.11之內,平均數為2.87,標準差為0.23;西部十省市城鄉收入比在3.06至4.89之內,平均數為3.88,標準差為0.63。而東中西部城鄉人均消費比分別為2.72,3.01及3.89,與收入水平的發展態勢高度一致,收入是消費的函數,因此城鄉收入差別是消費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
(2)消費二元結構是城鄉消費差異的另一主要原因
本文認為城鄉收入差別不是城鄉消費差別的全部影響因素,因為我國城鄉歷史上就存在著嚴重的二元結構,中國城市人口享受較多的公共設施,這些公共設施又大多是具有公益性或只需極少付出的,如城市的道路、公共交通、水電設施及公共娛樂與休閑設施等,其消費環境較完善,而在農村,水電通訊、道路、公共交通、公共娛樂性設施不完備,而且要付出較高的代價,農村金融體系壁壘太高,醫療及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滯后,農村居民安全感不足。從而表現為消費結構上的城鄉二元差異,經濟的差異已經造成了不同區域在制度及硬件上的差異,而嚴重的城鄉二元結構更造成了城鄉居民在消費觀念、消費層次上的差異。
2.東部城鄉消費絕對差異較小,但城鄉省際間差異較大,充分說明了東部地區發展還不平衡;在同一地區,省際間消費差異城鄉各不同;并非所有消費項目都是城鎮省際差異要小于農村省際差異
東部十二省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平均水平為8478.55元,處于平均水平之上的有北京、上海、浙江、廣東,農村居民人均消費平均水平為3122.25元,處于平均水平之上的有北京、上海、浙江。其平均數值之所以較高,主要在于北京、上海、浙江等地較高的消費水平,城鄉標準差都很大,東部地區經濟雖然是發展的,城鄉之間差異不大,但在東部各地區間卻差異較大,這充分說明了東部地區發展還不平衡。正如尹世杰所說:居民消費水平的地域差異是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集中表現和縮影。
東部地區省際間消費差異最大的城鎮是交通通訊(0.41),農村是居住(0.68);最小的都是食品(0.24,0.34);中部地區省際間消費差異最大的城鎮是家庭設備(0.21),農村是其它(0.26);最小的城鎮是家庭設備(0.10),農村是居住(0.16);西部地區省際間消費差異最大的都是交通通訊(0.31,0.42),最小的城鎮是文教(0.17),農村是食品(0.16)。 東部城鎮和農村的消費水平相對差異突出,分別為0.41和0.68,這說明東部省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再一次證實了東部地區省際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觀點。相對來說,中部地區城鄉消費差異不大,省區間差異也不大,這表明中部發展水平具有相對一致性。西部農村的省際間差異相對大一些。
3.東中西部地區城鄉消費結構差異較明顯,東部地區大部分消費項目城鄉絕對差異居同類比較之首
按城鄉消費絕對差異從小到大排列各地區的消費結構,東部地區:其他商品與服務、家庭設備用品、醫療保健、居住支出、衣著、交通、文教、食品;中部地區:其他商品與服務、家庭設備、醫療保健、居住、通訊、文教、衣著、食品;西部地區:其他商品與服務、家庭設備、居住、醫療保健、交通通訊、衣著、文教娛樂、食品。消費結構差異的大小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食品是三大地區城鄉差異最大的項目,家庭設備用品及其他是三大地區城鄉差異最小的項目。
民以食為天,當收入達到一定的水平之后,不再追求的是食品的數量,而是追求食品的質量和營養,我國城鎮基本已達到此水平,而農村尤其是中西部農村居民的食品消費水平還較低,大部分仍停留在吃飽的狀態。以各地區城鄉消費食油及蛋類為例,東部地區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油脂類89.43元,而農村人均消費食油僅6.33公斤,中部地區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油脂類87.72元,農村人均消費食油僅5.94公斤,西部地區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油脂類87.91元,農村人均消費食油僅3.78公斤,東部地區城鎮居民人均消費蛋類70.86元,農村人均消費蛋類5.9公斤,中部地區城鎮居民人均消費蛋類64.64元,農村人均消費蛋類5.25公斤,西部地區城鎮居民人均消費蛋類78.08元,農村人均消費蛋類2.14公斤,因資料數據的限制,本文只能做這樣的比較,但按目前市場上普通油價格及蛋類價格匡算可知城鄉人均油脂類消費及人均蛋類消費相差懸殊。
家庭設備及用品城鎮已基本飽和,所以消費支出數額不大,而農村鑒于基礎設施費用高昂(如電費單價過高)的特點,在家庭設備及用品上支出也不會太多,因此出現了在此項目上城鄉消費差異不顯著的特征。如2004年東部地區城鎮居民每百戶電冰箱擁有量有93.72臺,農村39.57臺,中部地區城鎮居民每百戶電冰箱擁有量有85.35臺,農村10.71臺,西部地區城鎮居民每百戶電冰箱擁有量有85.53臺,農村7.68臺,而2003年東部城鎮居民每百戶電冰箱擁有量有92.13臺,農村36.31臺,中部地區城鎮擁有83.23臺,農村9.39臺,西部地區城鎮擁有84.45臺,農村 6.8臺,從增長量上來看,東部城鎮增長了1.59臺,農村土產節3.26臺,中部城鎮增長了2.12臺,農村增長了1.32臺,西部地區城鎮增長了1.08臺,農村增長了0.88臺,可見東中西部對于耐用消費品的消費城鄉差異并不是很大。
醫療保健支出、娛樂教育文化支出上的差異,主要是地區經濟及城鄉二元差異所致,如醫療保健制度僅對城鎮職工有公費醫療保障,且醫療保健的設施和管理體系較健全,而廣大農村居民既沒有政策性的醫療保健制度保障,又沒有在醫療保健上投保分散醫療支出的風險,醫療支出的直接落到了農民身上。且缺乏健全的醫療保健設施和高水平的醫護人員,缺醫少藥問題較突出,在貧困地區問題更為嚴重。并且不同經濟地帶對醫療保健的保障程度是有差異的。
參考文獻:
[1]王選選:東中西部地區城鎮居民消費行為比較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
[2]高覺民:城鄉消費二元結構及其加劇的原因分析.消費經濟[J].2005年第1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