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合理的宏觀稅負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有重要意義,根據拉弗曲線的理論,存在一個最優稅率,使得經濟增長最快。本文分析了我國近年來宏觀稅負的現狀,并就如何優化宏觀稅負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宏觀稅負 經濟增長 拉弗曲線
一、稅收負擔及其意義
稅收負擔是指納稅人或者負稅人,因國家征稅而承受的福利損失或經濟利益的犧牲。它通常定義為稅收價值對某一經濟總量價值的相對比例。從研究的口徑大小來看,稅收負擔可以分為宏觀稅負和微觀稅負。若從總體納稅人的角度來觀察,稱為宏觀稅收負擔;若從個別納稅人的角度來分析,則稱為微觀稅收負擔。本文主要分析宏觀稅負。
宏觀稅負, 又稱宏觀稅率, 是指一國一定時期(一般為一年) 的稅收收入占該國同期國內生產總值(GDP) 的比重, 即國家在參與國民收入分配過程中以稅收形式所集中的價值總額及其比率, 反映了政府的社會經濟職能及財政功能的強弱。
合理的宏觀稅負有重要的意義。合理的宏觀稅收負擔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保證, 一方面既能保證國家在不侵蝕稅基、涵養稅源的基礎上籌集到充足的財政收入, 滿足國家履行職能的資金需要,另一方面又可以適時適度的發揮稅收調節經濟的作用, 促進國發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因此, 它是政府制定稅收政策的重要依據。
二、我國宏觀稅負現狀及原因分析
1.我國宏觀稅負現狀。根據美國財經雜志《福布斯》的最新公布的 “全球稅負痛苦指數排行榜”數據,中國繼續是亞洲經濟體中稅務最重的國家,全球排名第三,稅負痛苦指數是152。第一和第二分別是法國和比利時,稅負痛苦指數是166.8和156.4。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是稅收增長的重要因素。自1998年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以來,為積極配合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我國對稅收政策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在鼓勵出口、投資、消費、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調整收入分配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同時由于經濟增長和稅收部門的努力增管,也帶來了稅收收入的快速增長。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帶來了稅收收入的快速增長,正是稅收的超常增長帶來宏觀稅負的穩步提高,近年來宏觀稅負有一個上升的趨勢(見表)。
表 1997年~2004年我國GDP、稅收收入及宏觀稅負水平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5))
2.原因分析。(1)經濟的快速增長為稅收的增長提供了前提和基礎。通過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對外開放,促進經濟的發展。隨著加入WTO,通過國際貿易合理配置資源,拉動了國內經濟增長。與此同時,國內市場,尤其是服務領域的國內市場的開放,促使大量外資涌入,使國外資金、技術同國內的資源、勞動力、市場有效結合,促進了經濟的穩定增長。(2)稅收政策和制度的變動對稅收負擔率的上升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1994年分稅制改革,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財政收人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財政收人占財政總收人的比重,從而從根本上扭轉了兩個比重下降所引發的矛盾。費改稅以后,費改稅收入由費用轉變為稅收,使得在政府收人不變的情況下,稅收收人有所增加。
三、優化宏觀稅負的政策建議
1.增值稅由生產型轉為消費型,減輕企業流轉稅負擔。生產型增值稅存在很大的弊端。一是影響企業向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及基礎產業投資的積極性;二是影響我國的產品出口,生產型增值稅退稅不徹底,導致出口產品價格高,降低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因此,對增值稅必須做根本性調整。在堅持市場經濟稅收原則的前提下,把增值稅的政策取向,從治理通貨膨脹、對投資征重稅這個方向轉過來,減輕企業稅收負擔。
2.規范企業所得稅優惠。目前,我國企業所得稅分內外兩套,名義稅率均為33%,但是針對外商投資企業給予了大量地優惠待遇,據測算,外資企業在中國地實際稅率平均只有11%。稅收優惠地存在,一方面造成政府名義稅收收入與實際稅收收入之間地巨大缺口;另一方面,不平等的稅收待遇削弱了國內企業的競爭力,不利于我國經濟整體競爭力的提高。因此,應統一國內外稅收的口徑。
3.稅收改革要和當前的財政政策轉變和宏觀調控相結合,突出稅收中性向導,避免經濟過熱,促進經濟增長以內生方式進行。當前,我國財政政策正向中性轉變,稅收要適應這種轉變,突出稅收中性的向導,把稅負降到既不對經濟增長造成負面影響,又不對經濟有太大的刺激作用的中性水平。
4.推出其他稅種的改革。根據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盡快推出其他稅種的改革,開發新稅種,停征部分稅種,改革財產稅。改進和完善消費稅制度。
5.加強和規范稅收征管,加大征收力度。對該征的稅收要落到實處,嚴厲打擊偷稅漏稅行為,做到應收盡收,并進一步提高稅收征管的技術平臺。
參考文獻:
[1]彭高旺李里:我國宏觀稅負的現狀[J].改革與戰略,2006(2)
[2]周寅章復云:關于稅制改革中稅負問題的探討[J].企業經濟,2006(3)
[3]馮文榮:稅收負擔與稅制改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
[4]聞媛:我國宏觀稅收負擔走勢分析與政策選擇[J].稅務與經濟,2006(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