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利益始終是企業和員工的所最關心和追求的問題。如何實現企業高效發展的關鍵在于企業員工的能動性地發揮,而員工能動力的基本源泉在于員工利益和企業利益是否一致,這是實現企業高效管理的前提。
[關鍵詞] 企業 員工 利益 高效 管理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管理最優化的首要問題仍是利益(包括經濟利益和非經濟利益)問題,因為“利益是一切聯合的基礎”,無論是在何種聯合,它都應通過“通過利益”來實現,“原則要對歷史有所影響必須先轉換成利益”。利益是調節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杠桿,并成為人類相互聯系的紐帶。因此,高效管理的前提實際上是管理者運用各種手段,最大程度上實現個體利益和群體利益最大程度的趨同,激發出員工的“能動性”,促成企業合力的最大化。
一、建立“三位一體”的利益趨同機制
在企業中,員工一般是作為勞動力資源與企業產生關系,如果職工只能得到作為勞動力價格轉化形成的工資,無緣分享企業利潤,勢必會減弱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弱化企業發展的內驅力,形成企業發展的“瓶頸”。要突破企業發展的“瓶頸”,調動和提高員工對參與企業管理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形成和加大職工對參與企業管理的責任感,就必須建立一種有效的員工、投資者和經營者之間利潤分享、虧損分擔的利益趨同機制。
ESOP(職工持股計劃)是一種國外較普遍且有效的將員工與投資者和經營者,以及企業命脈聯系在一起的利益趨同機制,它不同于普通股在于,持股人或認購者必須是與企業有勞動關系的企業員工,其股份不能對外轉讓、交易或繼承。
ESOP首先可使員工和企業以產權的關系連在一起,企業員工從無產者變為有產者,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企業的主人,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勞資雙方不平等的地位沖突,又有助于人才流失問題的解決。其次員工從持股的企業不僅獲得勞動收入,還可獲得資本收入,提高員工主動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的積極性,以及為此產生的能力效應。此外,按照權責對等原則,員工從股份中獲得收益,同時也要承擔作為股東對企業經營虧損承擔風險,增大員工參與企業管理的內在壓力,促使員工監督企業的運營,為企業的發展出謀劃策。
二、培養員工的企業歸屬感
經濟利益是實現企業高效管理的基礎,但并不是一勞永逸的萬能藥方。要充分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使之與企業共進退,二者“不離不棄”,企業管理者還必須考慮非經濟利益方面的感性管理,即員工歸屬感問題。
在其操作上,我們可以借鑒國內外優秀企業的一些成功之處,例如:建立專門機構,創造家庭和社區感,關心員工生活;通過在職教育,培訓有才能的員工,為企業培養后備力量;建立專門解決富余人員的“第二人事部”;為員工創造寬松的工作環境,用人之長,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三、構建和諧的激勵環境
實行業績與獎金掛鉤以激勵員工是許多企業常用的激勵模式。在現代管理中,引入適當的競爭,不管是對員工素質的提高,還是企業效績的增加,都是有益的。但是,競爭并不是要員工之間單純地為實現各自的利益而相互拆臺,這樣,有礙于企業健康和諧地發展,員工學會的更多的是勾心斗角而非創造效益,極易導致企業整體業績的下滑。
競爭一般可分為企業的外部競爭和內部競爭:企業的外部競爭,說的是企業之間的競爭,它更多遵守的是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而其內部競爭,主要指企業內員工或團隊之間的競爭,管理者不能簡單的像處理企業之間關系那樣一味地崇拜“自然法則”,除此,還必須考慮到更為人性的“社會法則”,即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將員工的經濟利益、非經濟需求,以及企業目標結合起來,從“人本”中要效益——這是構建和諧競爭環境不可或缺的。
四、巧用“利益中介”抑制“逆反心理”
管理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人是能動的感性和理性統一的存在物。特別是面對人生閱歷有限的年輕的下屬時,判斷事物往往是感性多于理性,這感性更多地體現在人的逆反心理上,領導越是說這樣做,員工偏是不聽,即使迫于壓力順從,效率也會打折。
逆反心不只是在面對上級領導時表現出來,即便面對自己的父母往往也是這樣,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員工。父母出于對孩子的關心,往往苦口婆心、好話說盡,可孩子聽進去又有多少?話說多了,還容易招人煩,其主要原因,也就是逆反心理作祟。
有些優秀的領導對待下屬也的確像對待自己的孩子。換個角度,倒也可以通過第三方的介人,來回避下屬員工的逆反心理,讓下屬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建議,促進員工的正面發展,更好地提升工作效能。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說明:如果一個年輕人從來不愛整理自己的房間,盡管父母苦口婆心地勸其整理,效果卻不佳。但是,如果孩子為迎接自己第一次上門的女朋友而留下一個好印象,或是房子要出售,為買個好價錢,年輕人可能會主動整理房間。這二者都有一個共通之處——利益(包括經濟利益和非經濟利益)的驅使。在管理員工時,也可以運用此類方法,通過運用“利益中介”引導員工為己之利發揮“能動性”,促成管理者的即定目標。
總之,利益是人類用來反映人類客觀需要的物質生活條件等關系的概念。它是現代企業管理不可回避的前提,其導向是一切經濟管理活動指南針,追求管理效益的最大化,跳過利益,幾乎不可能實現。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譚培文:馬克思的利益理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潘文富:領導的藝術:欲望管理[J].現代交際。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