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廣東省高等院校學科建設項目(粵財教[2005]126號):提高經濟管理學科學生專業技能的教學改革與實踐;華南農業大學校長基金資助項目“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研究”,編號:04K060
[摘 要] 經管類專業在校大學生人數的急劇增長,給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帶來了許多問題。知識管理理論的興起與應用為經管類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提供了指導思想。通過加強和組織校內模擬實踐活動,不但能緩解實習經費少和聯系實踐單位難的困境,還能將經管類專業隱性知識顯性化,達到培養學生的目的。本文就知識管理視角下的模擬實踐活動提出了建議和思考。
[關鍵詞] 知識管理 經管類專業 技能 培養
中國市場經濟的建立和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使經濟管理類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致使各高校經管類專業大學生的數量急劇增長,給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一、知識管理理論概述
人類的知識有兩種: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種類型的知識,稱為顯性知識。而未被表述的知識,人類在做某事的行動中所擁有的知識,往往是個人或組織經過長期積累而擁有的知識,通常不易用語言表達,也不能傳播給別人或傳播起來非常困難,稱為隱性知識。內隱知識具有以下特征:它是一種程序性知識,與行動密切相關;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自用性,是人們達到價值目標的工具。目標的價值越高,這種知識支持獲得目標就越直接、越有用;通常只有通過不斷的經驗積累,從干中學,是不能言傳的知識,在最低環境支持條件下所獲得。知識的一般性特征是其默會性,顯性知識僅是人類知識中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知識是默會的、隱于實踐中的。
二、知識管理在學生技能培養中的應用
與其他學科相比,經管類專業知識內隱的成份比較大,要提高經管類學生的專業技能,使其掌握大部分隱于實踐中的知識,教學實踐是一個重要環節。
通過有效的組織在校內即可完成的實踐活動,將內隱知識顯性化,成為經管類專業學生技能培養提高的重要途徑。模擬實踐法為經管類專業學生的實踐提供了有效的辦法,模擬實踐法是指利用一定手段和模式,將經管類專業活動的具體工作進行高度提煉,通過一定手段和形式逼真地再現于特定的實踐場合,人為創造某種經管類專業活動的仿真環境,使學生在比較接近真實的情形下,親身體驗實際業務流程,在群體實踐活動過程中,將隱性知識顯性化,從而在實踐中鞏固知識,達到獲取和提高專業技能的目的。
系列模擬實踐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內,將模擬實踐集約化、系列化,校外專家和教師參與指導下的系列仿真實踐活動。系列模擬實踐活動可以使專家或教師在系列實踐活動過程中將難以用語言表達的隱性知識顯性化,學生在集體實踐活動過程中得以學習獲得。系列模擬實踐活動還能促進協作學習。協作學習是學生以小組形式參與,為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在一定的激勵機制下最大化個人和他人習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關行為,符合現代教學方法和手段的一種學習方式。有助于成員之間建立良好的協作關系,有助于成員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也有助于團隊凝聚力的形成,從而便于隱性知識的生成、獲得。
1.系列模擬實踐活動的時間保障。在本科學生培養計劃中,每學年安排10天~15天的時間用于學生系列模擬實踐活動,稱為經管科技活動節,學生本人有選擇的參加系列模擬活動的其中幾項,也可全部參與,活動結束后,寫出活動總結。教師根據參與活動情況和書面活動總結給予評定成績。
2.在活動舉辦的方式上,可采取跨院校聯合舉辦的方式,適應了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更加有利人才的培養。在活動的組織上,采取了由學生會組織、教師和校外專家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形式,有利于學生個性和才能的發揮及提高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興趣和學習效率。在活動的手段上,利用計算機、多媒體、高校互聯網、IBID網站等先進手段,有利于推進高校的國際化,現代化發展。實踐活動實施成本相對較低。
3.實踐活動的運作與管理。實踐活動提供了廣闊的參與空間,如高校聯網模擬金融市場通過和企業聯合提供技術支持,可以容納數萬名學生進行模擬股市的訓練,為學生提供零風險分角色鍛煉機會,學生只需投入幾塊錢,就可到股市中大顯身手。
4.針對經濟管理類專業特點,可以大規模開展和創新的模擬實踐活動主要有:“高校聯網模擬金融市場”、“ERP沙盤模擬大賽”、“校園模擬拍賣”、“商務模擬談判”、“模擬創業設計大賽”、“模擬營銷策劃大賽”、“商業銀行CI策略”、“模擬招聘”、“跳蚤(二手)市場”、“學生組織‘CI’設計系列活動”、“電子商務大賽”、“物流設計大賽”等,這些模擬實踐活動可在校際之間、課堂之外進行,其組織形式新穎、方法獨特、手段先進。
模擬經濟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與經濟、金融、貿易實際較為接近的環境,提供了學生發明創造的條件,有利于學生的科學研究和專業技能的掌握,較好地解決了學生實習經費少、聯系實踐單位難的困境,促進了不同學生團體間的交流與和合作,便于團體或團體中的個體通過交流和與合作吸收、消化或生成、獲得新的隱性知識。
參考文獻:
[1]江新鄭蘭琴黃榮懷:關于隱性知識的分類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05,11(1)28~31
[2]唐京馮明:知識類型與知識管理[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0,22(2):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