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產業集群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升工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工業園區是發展產業集群的重要載體。縣域工業正在經歷由分散辦企業到集中辦企業,由集中辦企業到集中辦產業,再到以工業園區為載體發展產業集群的轉變。縣域工業園區產業集群的發展需要與特色主導產業、產業優化布局、專業市場建設、招商引資、產業轉移、自主創新、政策環境優化等緊密結合起來,不斷增強工業園區產業集群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關鍵詞] 工業園區 產業集群 縣域經濟 戰略
當前,我國處于快速工業化的關鍵時期,工業園區是新型工業化和現代制造業的重要載體,實施產業集群化戰略是做大做強工業園區、提升工業園區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產業領域相互關聯的企業及其支撐體系在一定區域內大量集聚發展并形成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經濟群落。產業集群特點及優勢:產業集群具有顯著的規模效應;由于集群內生產企業分工協作,可以減少消耗,降低投資和生產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產業集群可以促進物流、金融擔保、信息、技術、人才、外貿等市場中介服務業、統一的研發中心的發展,這些服務產業的興起,又大大提高了產業集群的綜合競爭力;產業集群化發展可以實現集中治理污染,提高外部效應,節約治理環境的成本。產業集群上述特點給企業帶來生產成本優勢、區域營銷優勢、國內及國際市場競爭優勢。
一、縣域工業園區產業集群的發展階段特征
近幾年來,我國部分地區開始形成了一些有影響的產業集群,對推動區域經濟增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與國際上產業集群的演進過程一樣,我國縣域產業集群發展也經歷了兩個階段,具體表現在產業組織形式上呈現了兩次比較明顯的跨躍過程。
第一次跨躍:由分散辦企業到集中辦企業,這是企業在空間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的階段。改革開放初期,鄉鎮企業應運而生、星羅棋布,成為工業化初期的重要力量。但由于鄉鎮企業在發展初期依循的是“就地辦廠”、“離土不離鄉”的布局原則,企業在地理空間上處于離散狀態。隨著鄉鎮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布局分散帶來的缺少規模經濟、土地浪費和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逐步暴露,再加之國內市場供求關系變化,競爭加劇,鄉鎮企業迫切需要通過提高技術水平、擴大經濟規模、降低成本來提高競爭力,而依村傍戶的離散型空間布局無疑成了其進一步發展的嚴重阻礙,于是鄉鎮企業開始自發地逐步集聚、集中布局,構成企業群落。
第二次跨躍:由集中辦企業到集中做產業,這是由企業集聚走向產業集群的階段。由分散辦企業到集中辦企業并不必然帶來區域競爭能力的提高,只有通過產業鏈將企業緊密有機地集聚在一起,增強企業間的產業關聯和協作效應,形成產業集群,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真正躍升,增強區域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企業集聚的最終目的,也就在于促進不同類型相互關聯的企業在一定空間尺度上的集中,形成產業的集群。
二、縣域工業園區發展產業集群的途徑
1.工業園區要進行產業調整,明確具有特色的主導產業,并制定一些針對性措施,尤其結合招商引資而制定出一些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同類與相關企業進駐,并補償性地遷移出一些非相關企業,逐步形成特色產業集群。
2.把產業集群發展規劃與招商引資結合起來,利用本地的優勢條件吸引外地關鍵性企業落戶本地而逐步培育與發展。
3.利用本地的特色資源和既有的企業基礎,通過規劃、引導、扶持、培育,發展產業集群。在具有一定的企業基礎但企業比較分散的地區,可圍繞幾個核心企業建立工業園,通過一些措施促使分散的企業逐步“移植”而培育出產業集群。
4.在一些專業化交易集散地建立大型專業化市場,通過市場的接近帶來本地的生產,從而形成產業集群。這一方式是我國一些縣域產業集群形成與發展的主要方式。
5.創造良好的環境,鼓勵與促進本地企業家創業而形成產業集群。目前,全國有近3億的農民工在城鎮就業或創業,他們是縣域發展產業集群的重要資源,地方政府可通過實施“回歸工程”,采取多種措施吸引他們中的部分回鄉創業,發展縣域工業園區產業集群。
三、縣域工業園區發展產業集群的思路
實施產業集群化發展戰略,對于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參與國內國際競爭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工業園區產業集群在我國各地已有一定發展基礎,但不同地區的發展狀況差異較大。總體而言,經濟發達地區的開發區產業集群化趨勢較為明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開發區產業集聚化程度較弱。為此,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針對不同地區,分類指導,加快推進工業園區產業集群化發展。
1.強化規劃引導。要加快規劃建設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專業化園區,綜合性開發園區可設立園中園,圍繞不同的產業鏈做大做強。科學制定園區產業的發展方向,規范入園企業和項目標準,增強產業鏈發展的合力和張力。
2.強化市場引導。專業市場與產業發展有著內在的共生關系,專業市場的興旺能夠帶動產業的發展。各地要創造條件,圍繞特色產業辦市場,強化專業市場與特色產業的配套,通過市場建設加速產業集中,為產業發展提供穩定的市場空間。
3.強化政策環境引導。引導布局分散的中小企業逐步集中到專業化園區,加快生產要素的集聚。借鑒發達國家發展專業化產業區的做法,積極研究制定促進產業園區發展的法規、金融、財政、人力資源、可持續發展等公共政策。
4.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各地要因地制宜,選擇本地具有優勢地位的產業,加大引導和投入力度,聚合各種生產要素,進行重點培育,盡快把企業群體做大,把產業鏈拉長,完善產業體系。全力扶持和培育龍頭企業,使之做強做大,成為集群的核心主體,打造品牌,營造競爭優勢。
5.抓住國際產業向我國轉移、沿海產業向內地轉移的機遇。要引導園區企業積極融入跨國公司全球產業鏈,大企業發展產品互補,中小企業發展配套加工,構筑園區企業與全球生產體系的有機聯系。
6.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綜合競爭力。鼓勵園區重點企業加強新產品研發,形成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產品,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四、縣域工業園區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實證分析
河南省長垣縣地處偏僻的傳統農區,但是由于堅持了工業園區產業集群化發展戰略,逐步形成了起重機行業在全國的競爭優勢。
起重機械是長垣縣的傳統優勢產業,為了提升產業競爭優勢,推進產業集群化發展,2002年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河南長垣起重工業園區”,2005年5月被省政府命名為“民營科技園區”,是河南省首批4家民營科技園區之一,2006年3月被省政府批準為省級特色產業園區,是我省4個縣辦省級開發區之一。經過三年多的建設發展,初步建成了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園區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控制面積35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區面積6.5平方公里。分為“制造、物流、商務服務、居住”四個功能區,實現了建成區內的“九通一平”和亮化綠化。初步形成了特色產業集群。主要經驗做法:
1.堅持特色產業集群化的發展模式。長垣起重工業園區堅持特色發展,走集群化發展道路,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把起重工業園區建成基礎完備、主導產業突出、產業布局合理、生態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工業園區,打造國家級起重機械制造中心。
2.創造優越的軟硬件環境,吸引企業向園區集聚。通過經營城市的辦法籌集園區建設資金,同時地方稅收全額留歸園區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建立了完善的基礎設施,建立了加工區、貿易區和物流區,園區功能完備。同時對進入園區的企業實行一站式服務、封閉式管理,杜絕非稅收費。優越的投資軟硬件環境不但吸引了本地企業如注,還吸引了大量的外來投資者。
3.實施大項目帶動、龍頭企業帶動、名牌帶動戰略。近幾年,園區強力推進招商引資,狠抓重點項目建設,鼓勵推動企業進行重組和資源整合,組建股份制大型企業集團,培育出了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市場前景好、能夠引領行業發展的龍頭企業和名牌產品,帶動了大批中小企業的集聚,推動了園區快速發展。
4.實施科技創新和人才強區戰略。制定出臺了鼓勵科技人員技術入股和企業、科研單位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加大對企業技術研發的扶持力度。
參考文獻:
[1]楊迅周閻官法:區域創新體系與產業集群理論及實證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文化出版社,2004
[2]陳秀山:區域經濟問題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3]支樹平:農業現代化建設理論與實踐[M].北京:研究出版社
[4]周叔蓮魏后凱:21世紀我國區域經濟開發戰略[J].經濟研究參考,2000(2):2-9
[5]范欽臣:解讀縣域經濟——河南縣(市)經濟發展實證研究[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