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農產品加工業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土地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依靠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帶動,將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有機結合起來。本文分析了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績效,同時指出,農產品加工業還面臨著一些問題,最后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農產品加工業 績效 存在問題 對策
一、農產品加工業的績效
1.它是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帶動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我國農村勞動力嚴重過剩,據保守估計,目前農村的過剩勞動力在1.2億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的不斷發展,從兩個方面拓寬了農民的就業門路。一方面農產品加工業本身就需大量勞動力就業,這些勞動力中農民占很大比例;另一方面,某類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帶動該類農產品生產與相關產業的發展,為農民創造就業機會。依靠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帶動,突破了原有雙層經營的局限,企業與農戶之間形成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農民除了可以得到種植業、養殖業的收入外,還可以分享加工業的部分利潤,從而增加了農民收入。據測算,我國農產品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值每增加0.1個百分點,帶動230萬人就業,帶動農民人均增收193元。
2.有利于帶動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了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的形成和發展。很多地方依據自然資源優勢,圍繞本地優勢產品、特色產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帶動和促進了農業優勢產業帶的形成和農業生產力的優化布局,出現了由眾多農產品加工企業按照專業分工組成的特色縣、特色鄉和特色村,并逐步呈現出區域性特色的專業經濟帶。如河北、河南的優質專用小麥加工,遼寧、黑龍江、吉林的玉米、優質大米和大豆加工、新疆的棉花、葡萄加工、內蒙古的乳品加工和羊毛加工,山東、陜西的果品儲藏與加工等。
3.促進了農產品生產標準化、優質化,從而增強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農產品加工企業外連國內外市場,內連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農戶,是帶動農民進入市場的龍頭企業。它以合同形式同農戶聯接起來,由公司參照國家或國際通行的產品標準規范合同農戶的種植(養殖)生產操作,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和品牌,提高農業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如山東省諸城對外貿易集團公司,它與農戶通過技術服務及購銷合同結為利益共同體,公司負責引進、開發、提供肉雞大棚飼養技術、飼料自給技術、疾病防疫防治技術,嚴格按照“五統一”(即統一供雛、統一供料、統一供藥、統一防疫、統一宰殺)進行生產,對養雞戶實行“四到門”和“三賒銷”服務。全部賒銷款從銷售款扣除。市場價高時,收購價隨行就市;市場價低時,按保護價收購。農戶要按時、按質、按量向公司交售肉用成雞等產品。目前該公司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從事肉雞生產、加工、出口等綜合性業務的企業集團,帶動農戶100多萬戶,輻射除諸城市70%以上的農戶外,還帶動周圍縣市的農戶。
4.有助于穩定農產品銷售渠道,減少市場風險。我國農村的國情是農民多耕地少,農民素質低、專業技能差,農業生產條件簡陋,這就使得農產品科技含量低,標準化水平低,市場競爭力弱,經常出現賣難現象,加工企業產前與農戶簽訂農產品銷售合同,農戶根據企業的要求進行生產,保證了產品質量和合理的價格,減少了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
二、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存在的問題
1.技術水平落后,創新能力低,資金缺乏,增值能力弱。我國的農產品加工初級加工多,精深加工少,資源綜合利用率低,資源損耗大。以玉米加工為例,玉米一次加工(生產飼料、淀粉)可增值1~2倍,二次加工(制造酒精)可增值5~10倍,三次加工(加工維生素、抗生素和服裝)可增值10~100倍,現在我國80%以上的玉米加工屬于粗加工,基本上是淀粉、酒精、味精。
2.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小,設備落后。我國農產品加工業企業數量很多,但多數規模較小,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家庭作坊,而一些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也根本無法與世界上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相比。目前我國還沒有銷售收入達到100億元人民幣的食品加工企業,而世界上很多大型食品加工企業年銷售收入都在都在100億美元以上。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大多數加工設備簡陋,據測算,我國農產品加工設備的總體水平至少要比發達國家落后15年~20年,只有5%左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3.農產品加工產品品種單調,質量差。由于我國農產品種類單一,適宜加工的優質、專用品種缺乏,農產品加工業技術水平低,使得農產品加工產品品種單調,質量差。比如專用面粉品種,我國目前僅20余種,而日本為60多種,美國達100多種;食用油我國僅有幾種,而日本專用油脂有400多種;肉制品我國600多種,德國1500多種。同時,由于農產品收購缺乏健全的品質標準,不同質量等級混收、混儲和混銷、觀念落后、品牌意識差等原因,導致加工品品質差且不穩定,而且還有一部分加工品的質量根本就不合格。
4.利益連接機制不健全。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戶是從本質上說是兩個不同的利益主體,由于信息不對稱和機會主義傾向的原因互相之間違約較常見,如農戶提供的農產品摻假、或不按技術要求進行生產、企業不按時收購農產品、或壓級壓價、或不按時提供必要的服務等。
5.農產品加工水平低。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業的產值一般為農業產值的2~3倍,而中國只有1倍左右;發達國家加工轉化率達到80%以上,而中國只有30%。
6.農產品加工項目重復建設多,發展失衡,設備利用率不足。如吉林省榆樹,吉糧集團和中糧集團兩個玉米加工企業只隔30公里,那么松源賽力事達和吉安生化也只隔30米;內蒙包頭周邊的七個加工企業,半徑沒出過150公里。由于糧源和市場的制約,我國目前的加工企業基本上不能滿負荷生產。據統計我國的深加工設計能力已經超過6000萬噸,但實際的產能利用率不足50%。
三、促進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1.堅持規劃先行,遵循著空間均衡、生態效應和區域協調、因地制宜的調控原則,確定優先支持發展及限制發展的產業政策。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要按照市場需求、資源條件和產業政策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現有的加工企業示范項目,通過技術改造,擴大生產加工能力,防止盲目發展和重復建設,積極培育和扶持大型、特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在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的同時,國家應增加對農業產業投資比例,各銀行應向農產品加工業發放中長期貸款,農村信用社應積極開展農戶小額信貸,稅務部門要給予農產品加工企業稅收優惠。
2.提高契約雙方的違約成本,降低其違約效益,提高合同履約率。目前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戶違約率高的重要原因在于,違約成本太低而違約收益卻很高。在美國的契約經濟中違約現象很少,主要是因為其契約雙方的法律意識較高,都比較重視企業自身的形象和信譽,一旦違約,其違約的機會成本太高,甚至會因信譽降低或賠付額太高而破產。因此要保證合同的有效履行,必須增強契約雙方的履約意識,提高法制觀念,強化合約的規范化管理,實現從簽約到履約的全程控制;發生違約時不僅要對違法行為進行處罰,而且要對違約造成的損失予以全面補償。通過提高違約成本、降低違約效益,提高履約率,形成誠實守信的良好社會環境。
3.通過中介組織或基地形式,在加工企業與農民之間架起一座互利互惠的橋梁。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連接大多停留在一般的市場合約基礎上,難以在市場波動時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中介組織或基地,上連公司,下連農戶,有效降低企業和農戶之間的交易成本,還可以協調企業與農戶合理的利益關系,為企業和農戶服務,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4.提高產品質量與安全體系建設。加快制定農產品的質量標準,確保農產品加工業健康發展。政府要建立健全農產品加工標準、產品基地的生產技術標準和農產品市場準入標準。同時,指導企業按照國際管理開展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培訓和認證。
參考文獻:
[1]常婕:WTO背景下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問題的思考.哈爾濱學院學報,2006.3
[2]陳會英周衍平等:中國農產品加工產業組織創新與政策選擇,農業經濟導刊,2004.8
[2]尹世杰:關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幾個問題.糧食科技與經濟2006.3
[3]孫偉艷方天: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農民增收.農業經濟(遼寧),2004.8
[4]洪鴻:農產品加工業托起中國農業的未來——訪農業部副部長劉堅,農業經濟導,2004.6